捷克斯洛伐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捷克斯洛伐克 Československo Česko‑Slovensko | |||||||||||||||||||||
---|---|---|---|---|---|---|---|---|---|---|---|---|---|---|---|---|---|---|---|---|---|
1918-1939 1945-1992 1939-1945: 流亡政府 | |||||||||||||||||||||
首都 | 布拉格 50°05′N 14°25′E / 50.083°N 14.417°E坐标:50°05′N 14°25′E / 50.083°N 14.417°E | ||||||||||||||||||||
常用语言 | 捷克语 · 斯洛伐克语 · 德语 · 波兰语 · 匈牙利语 · 意第绪语 · 卢森尼亚语 | ||||||||||||||||||||
政府 | 第一共和国 (1918-1938) 第二共和国 (1938-1939) 第三共和国 (1945-1948) 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8-1990) 联邦共和国 (1990-1992) | ||||||||||||||||||||
总统 | |||||||||||||||||||||
• 1918-1935 | 托马斯·马萨里克 | ||||||||||||||||||||
• 1935-1938 · 1945-1948 | 爱德华·贝奈斯 | ||||||||||||||||||||
• 1938-1939 | 埃米尔·哈查 | ||||||||||||||||||||
• 1948-1953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
• 1953-1957 | 安托宁·萨波托斯基 | ||||||||||||||||||||
• 1957-1968 | 安东宁·诺沃提尼 | ||||||||||||||||||||
• 1968-1975 |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 ||||||||||||||||||||
• 1976-1989 | 古斯塔夫·胡萨克 | ||||||||||||||||||||
• 1989-1992 | 瓦茨拉夫·哈维尔 | ||||||||||||||||||||
总书记/第一书记 | |||||||||||||||||||||
• 1948–1953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
• 1953–1968 | 安东宁·诺沃提尼 | ||||||||||||||||||||
• 1968–1969 |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 ||||||||||||||||||||
• 1969–1987 | 古斯塔夫·胡萨克 | ||||||||||||||||||||
• 1987–1989 | 米洛什·雅克什 | ||||||||||||||||||||
总理 | |||||||||||||||||||||
• 1918-1919 (首任) | 卡雷尔·克拉马日 | ||||||||||||||||||||
• 1992 (末任) | 扬·斯特拉斯基 | ||||||||||||||||||||
立法机构 | 联邦议会 (1969年-1992年) | ||||||||||||||||||||
• 上议院 | 民族院 | ||||||||||||||||||||
• 下议院 | 人民院 | ||||||||||||||||||||
历史时期 | 20世纪 | ||||||||||||||||||||
• 独立 | 1918年10月28日 | ||||||||||||||||||||
• 德占捷克 | 1939年 | ||||||||||||||||||||
• 解放 | 1945年5月9日 | ||||||||||||||||||||
• 二月事变 | 1948年2月25日 | ||||||||||||||||||||
• 天鹅绒革命 | 1989年11月至12月 | ||||||||||||||||||||
• 分裂 | 1992年12月31日 | ||||||||||||||||||||
面积 | |||||||||||||||||||||
1921 | 140,446平方公里 | ||||||||||||||||||||
1992 | 127,9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21 | 13,607,385 | ||||||||||||||||||||
• 1992 | 15,600,000 | ||||||||||||||||||||
货币 | 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 ||||||||||||||||||||
电话区号 | +42 | ||||||||||||||||||||
互联网顶级域 | .cs | ||||||||||||||||||||
| |||||||||||||||||||||
今属于 | ![]() ![]() ![]() ∟ ![]()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Česko-Slovensko[1][2]),早期台湾译作捷克斯拉夫[3],是一个存在于1918年至1992年的中东欧国家[4],采取民主共和制度,被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所包围,在经济和外交上由捷克为主导、斯洛伐克为辅助,在政治和文化上两国平等。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为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前六名为美、德、苏、英、法、意),工业排名比当时的日本、波兰、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大部分工业国家还要高。
1918年,由奥匈帝国解体,从奥地利独立的捷克和从匈牙利独立的斯洛伐克两国因为语言文化相近,同属于西斯拉夫而合并。捷克地区继承了奥匈大部分的工业设备,经济能力在新生的小国中异常强大,加上还有苏台德地区防御工事、中东欧最高的识字率,让其成为一个中等强国。1939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在工业核心区域成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傀儡国,即使亡国也作为纳粹德国境内最发达的工业区而继续发挥作用。1948年二月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建立一党执政体制。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纳入共产主义阵营,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又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走向天鹅绒分离,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各自独立成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5][6]。
名称
主条目:连字号战争和捷克共和国名称 |
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结束至苏东巨变期间经历了数次政权更迭,使用过的名称有:
- 1918–1938: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ČSR,第一共和国)或捷克斯洛伐克,在1920年正式命名之前,也称为捷克斯洛伐克或捷克斯洛伐克国家。
- 1938–1939: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第二共和国),或捷克-斯洛伐克。
- 1945–1960: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简称ČSR,第三共和国),或捷克斯洛伐克。
- 1960–1990: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ČSSR),或捷克斯洛伐克。
- 1990–1992: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简称ČSFR),或捷克斯洛伐克。
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位于欧洲的中心,在其独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奥地利帝国统治达300年之久,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组成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分别划归奥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兵败解体,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及斯洛伐克等地区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七(仅次于美、苏、德、英、法、意,高于日、波、土、西)。
1938年,英法等国与德国和意大利签定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其西部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纳粹德国以接收苏台德区为由,出兵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吞并,德国在捷克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7]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的盟友匈牙利王国。
1945年,苏联向东欧反攻,依波茨坦协定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布拉格以西被美军占领外,包含首都布拉格皆被苏联红军攻占,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德国与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因为一部分由美国占领之缘故,捷克斯洛伐克一开始恢复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1946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美、苏军队撤走后举行名副其实自由选举,共产党赢得最多选票-38.6%,尽管共产党是最大党但是支持的人却只占少数,但是反对共产党的各个政党彼此间也有所分歧;次年,斯洛伐克的自治仍未解决,经济困难有增无解却又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拒绝美援,这使共产党政府大失民心不得同意在1948年5月重新举行选举。不过在当年2月,联合政府的一些他党籍的部长提出辞呈,抗议共产党扩大警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这进而引起政治危机,共产党组织群众游行来支持其诉求;这时外交部长被发现横尸人行道上,多数人认为他是被政府派人谋杀,这等于共产党在发动政变,他们完全地控制该次选举,尽管总理未被替换但是政府已经完全被共产党所掌握。[8]但在1948年二月事件发生后,成为亲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平乱,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苏联的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批评。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后,结束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1990年,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过,由于民主化革命后的经济改革中,捷、斯两方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原本隐藏的民族矛盾也因为民主化而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经过议会表决,于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
共产党领导人
从1921年至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称号为总书记(Generální Tajemník),从1945年至1953年称主席(Předseda),从1953年至1971年称第一书记(První Tajemník),从1971年至1989年又称总书记。
# | 姓名 | 肖像 | 任期始于 | 任期终于 |
---|---|---|---|---|
1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1945年4月 | 1953年3月14日 | |
2 | 安东宁·诺沃提尼 | 1953年3月14日 | 1968年1月5日 | |
3 |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 1968年1月5日 | 1969年4月17日 | |
4 | 古斯塔夫·胡萨克 | 1969年4月17日 | 1987年12月17日 | |
5 | 米洛什·雅克什 | 1987年12月17日 | 1989年11月24日 | |
6 |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 1989年11月24日 | 1989年12月20日 | |
— | 拉吉斯拉夫·阿达麦茨 | 1989年12月20日 | 1990年6月 |
领土变迁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9-1938)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1939)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1960)和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1990) |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1993) |
政权更迭
政权 | 存续日期 | 政治体制 | 国徽 |
---|---|---|---|
![]() |
1919年–1938年 | 单一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
|
![]() |
1945年–1948年 | 单一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
|
![]() |
1948年–1960年 | 单一制 社会主义共和制 一党专政 |
|
![]() |
1960年–1968年 | 单一制 社会主义共和制 一党专政 |
|
![]() |
1968年–1989年 | 联邦制 社会主义共和制 一党专政 |
|
![]() |
1989年–1992年 | 联邦制 议会制 共和制 地方分权 |
经济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他的的人口超过1350万。它继承了奥匈帝国70%至80%的工业,包括瓷器和玻璃工业以及炼糖厂;超过40%的酒厂和啤酒厂;生产军备、机车、汽车和机械的比尔森(Plzeň)的斯柯达工厂;以及波西米亚北部的化学工业。19世纪末在斯洛伐克发展起来的所有匈牙利工业中的17%也落入了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在战间期世界上10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捷克地区比斯洛伐克地区的工业化程度高得多。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有39%的人口从事工业,31%从事农业和林业。大多数轻工业和重工业都位于苏台德地区,由德国人拥有,并由德国人拥有的银行控制。捷克人只控制了所有工业的20-30%。在斯洛伐克,17.1%的人口从事工业,60.4%从事农业和林业。喀尔巴阡山脉的鲁西尼亚基本上没有工业。
农业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不久就推出一项改革计划,旨在纠正土地的不平等分配。当时,三分之一的农业用地和森林属于少数贵族地主--主要是德国人(或日耳曼化的捷克人--如金斯基、切尔宁或考尼茨)和匈牙利人--以及罗马天主教教会。一半的土地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下。
1919年4月的《土地法》要求征用所有超过1.5平方公里的可耕地或2.5平方公里的一般土地(5平方公里是绝对的最大值)。再分配工作将逐步进行;在此期间,地主将继续拥有土地,并提供补偿。
现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比较
捷克共和国 | 斯洛伐克共和国 | |
---|---|---|
国旗和国徽 | ![]() |
![]() |
人口 | 10,649,800 | 5,450,421 |
面积 | 78,866 km2 (30,450 sq mi) | 49,037 km2 (18,933 sq mi) |
人口密度 | 134/km2 (347.1/sq mi) | 111/km2 (287.5/sq mi) |
政体 | 单一制议会制立宪共和国 | 单一制议会制立宪共和国 |
首都 | ![]() |
![]() |
最大城市 | ||
官方语言 | 捷克语 | 斯洛伐克语 |
开国领袖 | 波希米亚公爵 (867-889,传统上) | 普里比纳,下潘诺尼亚公爵 (846-861,传统上) |
现任国家元首 | 总统 米洛什·泽曼 (公民权利党;2013年至今) | 总统 苏珊娜·恰普托娃 (进步斯洛伐克;2019年至今) |
现任政府首脑 | 总理 安德烈·巴比什 (是的2011;2017年至今) | 总理 爱德华·黑格尔 (普通人与独立人格;2021年至今) |
议会 | 捷克国会 (捷克参议院、捷克众议院) | 国民议会 |
主要宗教 | 44.7% 未申报的 34.8% 无神论 10.5% 罗马天主教 6.8% 有精神信仰但无宗教信仰 1% 新教 |
62.0% 罗马天主教 13.4% 无神论 10.6% 未申报 5.9% 新教路德宗 3.8% 东仪天主教 |
族裔群体 | 64.3% 捷克人 25.3% 未指明的 5.0% 摩拉维亚人 3.0% 其他的 1.4% 斯洛伐克人 |
80.7% 斯洛伐克人 8.5% 匈牙利人 7.2% 未指明的 2.0% 斯洛伐克罗姆人 0.6% 捷克人 |
国内生产总值 | $261.732 十亿 $24,569 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汇率) |
$111.874 十亿 $20,495 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汇率) |
国内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 | $432.346 十亿 $40,586 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汇率) |
$209.186 十亿 $38,321 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汇率) |
货币 | 捷克克朗 (Kč) – CZK | 欧元 (€) – EUR |
人类发展指数 | 0.891 (very high) - 2017 | 0.857 (very high) - 2017 |
侨民 | ~150,000 斯洛伐克人在捷克 | ~37,000 捷克人在斯洛伐克 |
政府领袖
备注
参考文献
- ^ THE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12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May 2011).
- ^ 捷克语发音:[ˈtʃɛskoslovɛnsko], 斯洛伐克语发音:[ˈtʂeskɔslɔʋenskɔ].
- ^ 中国文化大学、国科会. 捷克斯拉夫. 中华百科全书.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 Milestones: 1961–1968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7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9).
- ^ office, Kafkadesk Prague. Why did Czechoslovakia break up? - Kafkadesk. kafkadesk.org. 2018-10-30 [202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0) (英国英语).
- ^ Engelberg, Stephen. Czechoslovakia Breaks in Two, To Wide Regret. The New York Times. 1993-01-01 [2021-09-2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美国英语).
- ^ Ian Kershew著、林华译.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359、360. ISBN 978-7-5086-8300-3.
- ^ Ian Kershew著、林华译.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538、539. ISBN 978-7-5086-8300-3.
参见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 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共和国
- 波希米亚
- 摩拉维亚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国
- 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 天鹅绒分离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历史年表 | ||||||||||
---|---|---|---|---|---|---|---|---|---|---|
1918年前 | 1918年–1938年 | 1938年–1945年 | 1945年–1948年 | 1948年–1989年 | 1989年–1992年 | 1993年– | ||||
波希米亚 摩拉维亚 捷克西里西亚 |
奥地利 帝国 |
第一共和国a | 苏台德地区b | 第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e 1948–1960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f 1960–1990 |
捷克和斯洛伐克 联邦共和国 1990–1992 |
捷克 共和国 | ||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 1938–1939 |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保护国 1939–1945 | |||||||||
斯洛伐克 | 匈牙利 王国 |
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9–1945 |
斯洛伐克 共和国 | |||||||
南斯洛伐克及喀尔巴阡乌克兰d | ||||||||||
喀尔巴阡罗塞尼亚 | 外喀尔巴阡州g 1944 / 1946–1991 |
外喀尔巴阡州h 1991– | ||||||||
奥匈帝国 |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 |||||||||
a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界与政府由1920年宪法奠定。 |
e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月事件后在五月九日宪法之下称为“人民民主国家”(未更改国名)。 |
|
|
|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