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14世紀至17世紀的中國帝制王朝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正式国号为大明[upper-alpha 1],是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是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古代王朝,历经12世、16位皇帝,国祚277年。[4]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是为明太祖。建立之初,他致力集权,藉胡惟庸案、蓝玉案诛杀功臣,提高皇权,并废除宰相和中书省,分权于六部;全国置十三布政司、由布政使、按察司、都指挥使分理民政、司法、军事。[5]与此同时,明太祖还通过颁布《皇明祖训》《大明律》《御制大诰》的法令内容,建立了贯穿明朝的基本制度。
大明 | |||||||||||||
---|---|---|---|---|---|---|---|---|---|---|---|---|---|
1368年—1644年 | |||||||||||||
![]() | |||||||||||||
京城 | |||||||||||||
• 1368年-1421年 | 应天府(今南京) | ||||||||||||
• 1421年-1644年 | 顺天府(今北京) | ||||||||||||
国君姓氏 | 朱 | ||||||||||||
君主 | 16 | ||||||||||||
• 1368年-1398年 |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 | ||||||||||||
• 1628年-1644年 | 明思宗朱由检(亡国) | ||||||||||||
兴衰 | |||||||||||||
• 1368年1月23日 | 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明朝建立 | ||||||||||||
• 1402年7月13日 | 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基,永乐盛世开始,明朝走向极盛时期 | ||||||||||||
• 1449年9月1日 | 土木堡之变,明朝对外政策由攻势转为防御,开始明中叶时期 | ||||||||||||
• 1644年4月25日 | 李自成攻占北京,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 | ||||||||||||
宗教 |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白莲教、罗教等 | ||||||||||||
通币 | 大明宝钞、银两、制钱 | ||||||||||||
| |||||||||||||
今属于 | ![]() ![]() ![]() ![]() ![]() ![]() ![]() ![]() ![]() ![]() ![]() ![]() |
明太祖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为了应对朱元璋分封诸子造成的威胁,朱允炆厉行削藩,由此导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对抗朝廷,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允炆最终败于朱棣并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即位后励精图治,疏浚会通河,派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通过将镇守总兵派遣到各地,从而彻底消除了边塞藩王造反的威胁,将安南纳为郡县,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更五次亲征蒙古。除此之外,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6]。
明成祖去世后,经过仁宗、宣宗两位皇帝,他们对成祖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以求缩减开支,让民生有所恢复。此后,宣宗之子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于谦另立英宗之弟祁钰为景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议和,放回英宗,英宗为夺回帝位,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明朝的对外政策转变为保守防御为主。英宗之后,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则力行节俭,减免税赋。其后,武宗时期爆发南巡之争和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世宗即位初,引发大礼议之争,他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后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海盗。
世宗之后的隆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万历中兴),加强边防,修治河道。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合并了各种名目的赋税杂役,减轻人民负担。[5]万历中期,神宗主持万历三大征,保护藩属,巩固疆土,后期,神宗怠政,东林党争开始萌芽。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崇祯帝即位后铲除阉党,但阉党倒台后,党争又起,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明末民变),主要有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甲申之变),明朝灭亡。[5]同年,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和南明等政权,最后统一中国。
经济方面,明廷在全国推广植棉,提倡栽种经济作物。手工业方面,遵化铁治、佛山铁治,景德镇的制瓷、松江棉布都较为有名。文化方面,王守仁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一洗程朱理学之弊。“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留下深远的影响。对外方面,明朝中后期开始有与欧洲人的接触,番薯、玉米等作物都先后传入中国,传教士来华传播文化,葡萄牙开始在澳门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