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手卷,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被多次复制。它展示了北宋时期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人民日常生活和景观。该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庆祝清明节的节日氛围和世俗喧嚣,画卷从右到左阅读,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以连续的场景展示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富裕到贫困,以及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动,并提供了时期的服装和建筑一瞥。该画被认为是所有中国画作中最著名的作品。[注 1][1][2]

Quick Facts 清明上河图, 艺术家 ...
清明上河图
Thumb
一小段描绘汴京城门的场景
艺术家张择端
年份1085–1145年
类型绢本设色;手卷
尺寸25.5 cm × 525 cm(10.0英寸 × 207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地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博物院
Close
Quick Facts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时代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时代北宋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入录2012年
Close

作为艺术创作,《清明上河图》因对于对于各种景物形态的精确描绘使其负有盛名。后代艺术家制作了数百个复制品、副本和甚至伪造品,[3]每个都遵循了原始作品的整体构图和主题,但在细节和技巧上有所不同。多个世纪以来,宋代原作一直被私人收藏家保存,直到最终归还公共所有权。这幅画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特别喜爱之作,他在1924年被迫离开紫禁城时将其携带走。该画于1945年被寻回,并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宋代的原作和后来的版本已被视为国宝,每隔几年只展出短暂的一段时间。[4]

布局

Thumb
《清明上河图》描绘上的场景,呈现一位船员面正因急流而对船只失去控制,导致将撞向附近船只的危险。

《清明上河图》原作轴高25.5厘米,长5.25米[5],画中共有814个人物、28艘船、60只动物、30座建筑、20辆车辆、8辆轿子和170棵树。其中,宋代原作中只有大约20名女性出现,除非有男性陪同,否则只有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会出现在户外。可见宋代社会对妇女“抛头露面”的限制。

画轴在技法上采用大手笔与精细的雕琢相结合,在结构严谨,繁而不乱且长而不冗,大致分成左、右两部分,主要分为乡村和人口密集的城市,而河流蜿蜒贯穿整幅画。右侧是城市的乡村地区,有农田和从容不迫的乡村居民,包括农民牧羊人和养猪人处于宁静宜人的乡村景色中。从一条乡间小径逐渐拓宽、并连接到市镇中的马路,画面左半部分则描绘都市日常,具体刻画北宋繁荣的市场经济运作,例如码头、商家、官府等,以及各行各业的生活百态,包含推车小贩、杂技、戏班乞丐僧侣占卜师医者客栈私塾磨坊铁匠木匠、石匠、儒生等,细节之讲究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构成影响甚钜。贯穿全卷的的汴河为当时南北交通枢纽,对汴京具有极大重要性,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城中的物资供给全靠汴河供应。画中随处可见穿梭的船舶,搬运货物的苦力,彰显汴河对于宋代不可取代的地位。

画面左端经过望火楼后[6],设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包括销售酒、谷物、二手商品、炊具、弓箭、灯笼、乐器、金银饰品、染色布料、绘画、药品、针线和手工艺品,还有许多餐馆、酒家、谷物市集、二手货店厨具铺、武器铺、灯笼店、乐器行、银楼、布庄、画廊、药房、饭馆,各式各样的摊贩沿着一座长桥延伸,被称为虹桥或者上土桥上。

《清明上河图》画卷的主要焦点是桥上的人群。虹桥右侧一艘帆船由于来不及收起桅杆,即将撞上桥面,因此可以看见桥上人群观望与船上水手手忙脚乱的画面。除了商店和餐馆,画作中也描绘了各种客栈、寺庙、私人住宅和各种风格、宏伟程度不一的官方建筑,自小屋到有着宽敞前后院的豪宅不等。人们和商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运输:有轮马车、役用动物(尤其是大量的骡子)、轿子和马车。河上挤满了捕鱼船和载客渡船,河岸边的人们正在拉着较大的船只。

这些细节在宋代的文献中有所佐证,尤其是《东京梦华录》描述了对于首都汴梁生活的许多相同特征。

原作

《清明上河图》原作被誉为宋代最著名的艺术作品[7],其作者被认为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也有一说作者不止张择端一人。 《容台集》中称:“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节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并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是南宋人怀念昔日强盛时期而作。宋徽宗酷爱此画,用“瘦金体”在图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字。

当金朝推翻北宋朝时,对于画作作者的相关记录被摧毁了。因此至当代,对于创作者、绘画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作品的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断的辩论和研究。最早将此画归于张择端的是一段铭文,日期为1186年,基于金朝宫廷鉴定官张著(活跃于12世纪末)早期目录的基础上提及:[8]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9]

《清明上河图》被推估历十年画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后为宋神宗向皇后族人所藏。靖康之祸后流入金国。1186年,金朝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砻、张世积等人先后得此画,识画睹画思故国,分别题跋于图后。后历经转转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至正年间又被调包,流落民间。

明朝初期,该画作由大理寺卿朱文徽收藏。 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士徐溥所有。1451年,徐溥临终前赠予李东阳,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嘉靖三年(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完死后,其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后被娘家外甥王某曾临摩此画。[10]陆完之子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来落到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手上,明朝文学家田艺蘅则在《留青日札》载严嵩为得《清明上河图》,以1,200百金从苏州陆氏处购得,“馋得其赝本,卒破数十家”[注 2]。严嵩倒台,图被没收,第三次纳入宫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后来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随后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期间,《清明上河图》由陆费墀保存[注 3],在上面矜印题跋。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收藏。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深藏紫禁城迎春阁内,嘉庆帝命人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之中,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于故宫珍藏;虽经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二难,但从未被掠及受损。

1924年,《清明上河图》和两幅仿作被溥仪一起带至东北,但溥仪也不知何者为真品。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满洲国,于是《清明上河图》又被带到长春,存在皇宫东院图书楼中。并在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当成赝品处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杨仁恺等人从库房的赝品堆里鉴定出真迹,后藏于北京故宫。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北京故宫“借”出据为己有。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再度回归北京故宫收藏。[11]

摹本

Quick Facts 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 卷, 艺术家 ...
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 卷
艺术家张择端
年份
类型绘画
尺寸38 cm × 673.4 cm(15英寸 × 265.1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画000990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Close

《清明上河图》原件自从被珍藏以来已经数个世纪[12],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幅作品逐渐深受众多艺术家的影响,并在贵族、学者官员、城市居民和商人之间享有盛誉。学术界将其奉为宋代的经典之作,明末清初时期,苏州涌现一些曾名不见经传的专业画家创作作《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多以伪造的张泽端或仇英名义署名[13][14]。学者张素珍提出这些画作值得超越“复制品”的视野。她强调这些画家创作出的作品具有独特性,不仅呈现了前现代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盛世”和理想社会的各种想像,更反映出他们对艺术的独到见解。[15]

尽管意识到了原作的重要性,但在早年时期,摹本的存在曾相对受到忽视,被视为仅仅是复制、仿造、重新演绎或重新创作的产物。百余件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在当代分散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英国、北美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中,成为跨足多地的重要艺术品。并受到相关学者界的重新评估。[13][15]

仇本

Quick Facts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 ...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仇英
年份
类型绘画
尺寸34.8 cm × 804.2 cm(13.7英寸 × 316.6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画001605N000000000
Close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明代画家仇英所创作的“仇本”,又被称为“明本”或“仇英本”。这些复制品高约30.5公分,长约987公分。这一版本不仅在景物、人物服饰、车辆(船只和马车)的风格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以适应明代的时尚和风俗。在这个版本中,原作中的木桥被一座拱度更高的石桥取而代之,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中的一艘船原本即将撞上桥,而在这次的重新演绎中,船只被缆绳紧紧地牵引在桥下,由岸边的人引导著,其他数艘大船则有序地等待,井然有序,毫不混乱。明代的文献记载中提到,当时有大量以这一版本为蓝本的仿本涌现,成为达官豪门间互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16]

这一版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另外,仇英曾绘制多件《清明上河图》摹本,其中一个版本于1947年进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珍藏[17],而来自明代末期的另一幅版本则长达12米,目前保存在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中。[18]

清院本

Quick Facts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 ...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年份
类型绘画
尺寸35.6 cm × 1152.8 cm(14.0英寸 × 453.9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画001110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Close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在雍正帝的委托下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即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协力绘制而成[19]。这个版本参考了各朝的仿本,以及宫廷画家沈原的墨水手稿,而沈原的创作过程则是在皇帝亲自监督下进行的。[20][21]清院本对画作进行了丰富的充实,除了保留原作的元素外,还加入了明清时代特有的风俗[22],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并新增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使画中的人物数量增加到超过4,000人。此外,画作的尺寸也得到扩大,长达1152.8公分,宽35.6公分。[23]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和房屋的绘制采用了透视原理,并加入了西式建筑等写实主义元素。

清院本的用色鲜艳明亮,笔法细腻熟练。画中的桥梁、屋宇和人物皆呈现出精细而谨慎的表现,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被视为院画中的优秀之作。1737年1月15日,这幅画作被呈献给了乾隆帝,稍后该版本连同其他皇家收藏品一同于1949年迁至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1960年代末,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发行了一系列关于此画的书籍、影片和邮票。[24]

《清院本》的后面附有两行小字题款,用以记录画作的制作信息: “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十五日奉敕, 臣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恭画。”,1742年4月,乾隆皇帝作了一首诗,添加到1737年卷轴的最右端。书法为行书体,出自宫廷名臣、皇帝随侍梁诗正之手。[25]

清沈原本

Quick Facts 清沈源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 ...
清沈源清明上河图 卷
艺术家沈源
年份
类型绘画
尺寸34.8 cm × 1185.9 cm(13.7英寸 × 466.9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画001707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Close

沈源,乾隆时(西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供奉内廷,善画佛像,并工山水界画。  沈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几乎相同,但以水墨为主,在用色方面,更只用赭色稍加钩染,自有一番清新雅淡的韵味。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极为精细工整,亦清画院中之佳作。[27]

展览

Thumb
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中展出

2007年6月29日至8月中旬,宋代原版曾罕见地在香港展出,以纪念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据估计,除了为这件无价艺术品投保的未公开费用外,这幅画的运输费用高达数千万美元。

2011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公视与欧洲艺术媒体Arte频道联手制作的纪录片《话·画——清明上河图》,其拍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真迹;带领观众从新媒体的角度与名人口白,重现当年清明佳节古城热闹繁盛的景象。该片于2011年7月7日首播。

2012年1月2日至24日,宋代原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特别展览的核心[28],日本博物馆官员提供了“最高安全标准”的工作。[29]

电子动态版

2010年,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该作品由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于正担任总设计师。

该作品尺寸为128米×6.5米,大约是原始卷轴尺寸的30倍,并以4分钟时间内重现昼夜循环描绘场景,世博会结束后,电子版于2010年11月9日至29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展出,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30][31]。随后于2011年3月25日至4月14日在澳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展出后[32],于2011年7月1日至9月4日在台湾台北市展出[33],并自2011年12月7日至2012年2月6日,在新加坡博览会“动人的杰作:作为生活艺术的宋代”的展览产出。[34]

今天,该版本在上海市中华艺术宫永久展出。

图片

Thumb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图
Thumb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片《清明上河图》全图
Thumb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明摹本《清明易简图》全图
Thumb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沈源《清明上河图》全图[35]
Thumb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全图

后世评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白寿彜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闲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词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分析

名称

关于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的含义,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一些研究争论。就画作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自金代以来,多数学者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了这幅画不仅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其中有“水在上河春”的句子。这些纪录进一步确认了画作描绘的是春天景色,近代及当代的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一致支持“春景”的说法,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看法。

1980年代中期,邹身城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他认为“清明”并非节令或地名。在此,“清明”一词原本是画家张择端献画时所作的颂辞。因此,有人主张我们应从广义上理解这里的“清明”。《后汉书》有类似的用法,如“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境看,这里的“清明”指的是政治上的开明时期。画作中的题款“清明”一词,实际上是张择端向帝王们呈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画作上的金人跋文表明:“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这段文字明确指出画作的主题是表现太平盛世。通过考察张择端的生平,我们知道他在宋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并且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正是宋徽宗。这证明画家的意图是向当时的统治者颂扬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明”一词不是指特定的节令。

此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坊”,因为当时东京城划分为一百三十六个坊,其中外城东郊区有三个坊,而第一个坊就是“清明坊”。 关于“上河”二字的含义,长期以来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指的是“河的上游”;有人则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还有人认为“上河”可能是指“上坟”或“赶集上街”之意。

内容

《清明上河图》画作的意义和内容也进一步进行讨论,对于原始宋代画作所接受的三种观点曾提出质疑,分别是:描绘的城市是否为开封?是否绘制于北宋1127年灭亡之前?以及是否描绘的是清明节?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画中描绘的城市实际上是一座不存在的理想化城市;这幅画是在北宋1127年灭亡之后创作的[36] ;并且所描绘的场景是初秋。然而,另一些研究则反驳,认为画中描绘的城市确实是开封,但画作所描绘的是中国农历清明节的某一天,而非清明节本身。[37]

2013年提出的另一种解释认为,这幅画可能是画家对皇帝的含蓄请求,旨在让皇帝察觉繁荣背后的潜在危险。由于开封的粮食依赖南方供应,画中只描绘了一名低级官员在码头值班,城门和码头守卫稀少,似乎对局势未警觉。此处的“清明”并非太阳节气,而是来自《后汉书》中的词语“清明之世”,这幅画的名称隐含着讽刺意味。[38]

原始版本中的木桥由一个工程团队重新构建,并在PBS电视节目《NOVA》的“失落帝国的秘密”系列中进行了纪录。[39]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