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绝对高潮和绝对低潮间露出的海岸。海水涨潮到最高位(高潮线)和退潮时退至最低位(低潮线)之间,会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涨潮时,潮间带被水淹没;退潮时,潮间带露出水面。潮间带就是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的幅度、随潮差的大小、地区及坡度而异,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环境也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活在其间生物也都不一样。一般可分为软底质的潮间带,如:沙滩、泥滩底质等,就像淡水河口的红树林;另一种为硬底质的潮间带,如:岩礁底质、砾石底质等。含有丰富的海洋贝类及水草。还可以在上面修风力涡轮机以便于发电,修建大坝以保证安全。属于海洋生态系。

Thumb
基隆市社寮的潮间带

分层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由于忍受干、湿的程度不同,牠们会占据海岸间不同的位置,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这种各自适应环境的能力造成了潮间带的生物分层带状分布的特色。[1]

  • 飞沫带:为带状分布区最高、最干燥的地方,仅在海浪冲击礁岩岸所激起的飞沫所及之处有水分,多有玉黍螺海蟑螂等生物。
  • 上潮带:只有在潮位较高的大潮汐时会被海水淹没,大多的地区长时间都暴露在空气中,其中有石莼藤壶等生物。
  • 中潮带:一天当中有部分时间被海水淹没,部分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有石鳖螺类等。
  • 下潮带:是潮间带水分最充实的地方,通常都是潮湿的,有海星阳隧足褐澡等生物。

生物种类

由于环境变化相当剧烈,因此生物生存方式的差异相当大。[2]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