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羡归公又称火耗归公中国历史上,地方官向民众征收税金时,会以运送与镕铸等耗损为由,多征银两,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因还包含了雀鼠耗等项目[1]

Thumb
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奏陈提解火耗事宜折

汉朝时,每缴粮食一,加耗两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此后耗羡作为中国历代官员陋规收入近乎一种公开状态。清代康熙后期亏空严重。康熙帝一方面宣布“永不加赋”,一方面对官吏税外收费只能默许。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御史袁桥弹奏山西巡抚噶礼“纵庇贪婪”,“通省钱粮,每火耗银二,除分补大同临汾洪洞襄陵翼城临晋闻喜崞县长治介休诸处亏空外,入己银共四十余万两。”[2]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二月,直省亏空银九百一十三万两,米谷二百四十二万余石。[3]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川陕总督年羹尧陕西巡抚噶什图最早提出耗羡归公建议,但遭到了康熙帝的斥责而未果。雍正山西巡抚诺岷[4]、布政使高成龄[5]请提解火耗归公。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正式实施耗羡归公[6],最早在山西推行,当年就有湖广河南山东等省份奏报实施耗羡归公。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正式推广至全国,将明朝以降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耗羡归公终究是陋规合法化成为正税的结果,难免有“加赋”之嫌。乾隆帝继位,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政策颇有异议,与臣下商讨是否继续实行。有官员表示希望恢复耗羡私征制度,但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坚持。钱陈群认为耗羡提解以来,“吏治肃清,民亦安业”。[7]兵部主事彭端淑亦称耗羡归公是“万世不易之法”。[8]最后乾隆表示:“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9]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