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兹拉希犹太人希伯来语:מזרחים,现代 Mizraḥim提比里安 Mizrāḥîm,意为“东方人”),狭义上通常为居于中东的犹太人,例如来自西亚伊拉克库尔德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土耳其伊朗,以及北非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10]这些地区的犹太人最先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以色列犹太事务局发起的一百万计划中归类为同一民系。[11]

Quick Facts 米兹拉希犹太人 יהודים מזרחים, 总人口 ...
米兹拉希犹太人
יהודים מזרחים
总人口
460万 (2018)[1]
分布地区
 以色列3,232,800 (2018)[2]
 美国300,000+
 俄罗斯30,000+
 阿塞拜疆11,000–30,000
 哈萨克斯坦15,000
 乌兹别克斯坦12,000
 伊朗8,500[3]
 英国7,000+
 印度~5,000
 加拿大3,522
 阿根廷2,000
 澳大利亚1,000
 吉尔吉斯斯坦1,000
 比利时~800
 伊拉克400–730+[4]
 西班牙701
 香港420[5]
 菲律宾150
 日本109
 亚美尼亚~100
 塔吉克斯坦~100
 土耳其~100
 黎巴嫩<100[6]
 中国90
 巴林37[7]
 埃及9[8]
 也门<4[9]
语言
希伯来语, 米兹拉希希伯来语 (宗教仪式使用), 犹太-阿拉伯语
历史上曾使用:
阿拉伯语, 亚兰语, 布哈里安语, 亚拉姆语, 犹太-马拉也林语(马拉也林语), 犹太-马拉提语(马拉提语), 犹太-塔特语, 犹太-伊朗语(波斯语) , 叙利亚语
宗教信仰
犹太教
相关族群
其他犹太族群和撒马利亚人; 亚述人,曼达安人, 阿拉伯人和其他中东民族
Close

而广义上,该民系亦可包含来此高加索地区[12](例如来自阿塞拜疆达吉斯坦山区犹太人)和中亚[13](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布哈里安犹太人)的犹太人。这两个地区的犹太人传统上使用波斯语(即犹太-塔特语布哈里安语),但由于以上地区皆属前苏联加盟国,故同时亦通晓俄语

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建国之前,叙利亚、也门、伊朗、高加索等地的犹太人有自己的认同,而北非的犹太人各个支派通常不会把自身归类为一个独立的犹太民系,[14][15]而是仅认为自己是塞法迪犹太人。后者通常是指生活伊比利亚半岛的犹太人,在15世纪收复失地运动后被驱逐而分散到中东各地,并将本地原有的犹太人同化。[16]生活在以色列的米兹拉希犹太人在宗教上需跟随塞法迪首席大拉比的教令(也门系犹太人除外)。[17]

在以色列建国及第一次中东战争后,85万犹太人被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驱逐,主要来自较远的北非、南也门和伊拉克等地。[18][19]直至2005年,61%的以色列犹太人被登记拥有部分或完全的米兹拉希犹太人血统。[20][21]

根据以色列以外独立机构在以色列的问卷调查,今天的以色列犹太人中,超过80%的以色列犹太人有两位以上中东系(米兹拉希系)犹太人祖父母,超过50%的以色列犹太人四位祖父母全部为中东系(米兹拉希系)犹太人。但因为以色列人口普查和塞法迪-米兹拉希认同问题,很多人被登记为塞法迪系犹太人或多民族背景。

词源

“米兹拉希”一词直译意思为“东方”(希伯来语:מזרח‬),对应阿拉伯语马什里克(阿拉伯语 مشريقيون)——在阿拉伯语语境中意指伊拉克和其他中东国家,与另外一个词马格里布(阿拉伯语المغرب العربي‎)对立,后者意为西方(或日落之地),即北非阿拉伯-柏柏尔国家。

米兹拉希犹太人一词是以色列建国后,在当权的中东欧犹太人的操纵下才广泛使用,但讽刺的是,不少米兹拉希犹太人其祖籍地甚至比欧洲不少国家还靠西。[22]不少学者认为,[22]“米兹拉希”一词实际上是一种东方主义[23]是欧洲犹太人刻意制造的东西方对立,以图将“东方人”归类为二等公民而隔绝在国家权力之外。[24][25]但在九十年代开始,以色列的米兹拉希活动家开始广泛使用该称呼,现时亦为以色列的媒体所接受,并成为半官方性质的民系分类。[26]

宗教分类

犹太教宗教定义上,米兹拉希犹太人通常被归类为塞法迪犹太人。在20世纪,以色列的塞法迪派吸收了也门犹太人的宗教仪式,并且由于偶被其他欧系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群体孤立,近年来亦开始有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宗教领袖参与塞法迪派的宗教活动。

塞法迪和米兹拉希两支的融合可追溯至1492年西班牙颁布《阿罕布拉法令》驱逐其境内的犹太人。被驱逐的伊比利亚半岛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很多通过奥斯曼帝国而四散在各阿拉伯国家。在叙利亚,塞法迪犹太人通过通婚而完全融入了当地本身已经存在的叙利亚犹太人英语Musta'arabi Jews社群。而在北非国家,例如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由于人数占优势,新来的塞法迪犹太人反而完全同化了本地的犹太人。正因如此,“塞法迪犹太人”的定义其实更多是反映宗教仪式上的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有西班牙背景,同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亦可能只能说明宗教特性而并非与德国的历史联系。

语言

阿拉伯语

居住在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通常使用阿拉伯语,[27]并使用希伯来字母作为书写系统。但在现代以色列,很多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已经改用希伯来语,仅有部分年长者可能会继续以其为第二语言。

亚兰语

亚兰语与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同属亚非语系,拥有漫长的历史,是旧约圣经中的以斯拉记但以理书书写时所用的语言,并被认为是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人日常时的用语。所谓的希伯来字母,实际上是只是一种方体亚兰字母。随着犹太人之后经历的语言变迁,亚兰语(或犹太-亚兰语英语Judeo-Aramaic languages)只通过库尔德犹太人保留了下来,但如今亦正在成为死语。[28]

波斯语

很多波斯犹太人布哈里安犹太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使用波斯语。[29]山区犹太人则使用一种波斯语的变体——犹太-塔特语

历史

中东地区以色列之外的犹太移民历史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巴比伦囚虏[30]之后亦有部分人逃往埃及[31]、波斯、也门以及昔兰尼等。[32]

随着公元七世纪开始伊斯兰教的传播,生活在穆斯林统治之下的犹太人被定义为齐米。由于犹太人被视作“有经者”,故被允许保持其宗教,但却需承担在伊斯兰社会低人一等的代价。[33]虽然生活在中东和北非的犹太人对其居住地发展出深厚的情感,[34]但他们依旧没法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35][36]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并不认为自身是阿拉伯人,而是更认可自己的犹太身份,是古代以色列人部落的后代。[37]

一些米兹拉希犹太人亦移民到印度、中亚和中国。[38]

1948年之后

以色列建国及随之触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绝大多数米兹拉希犹太人遭各阿拉伯国家的驱逐,或自愿迁往以色列。[39]根据2009年的以色列数据,50.2%的以色列犹太人有米兹拉希或塞法迪血统。[40]很多北非地区的犹太人迁往法国,亦有不少来自黎巴嫩、叙利亚和埃及的犹太人选择迁往美国和巴西。

时至今日,依然有高达四万名米兹拉希犹太人生活在各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国家,主要在伊朗,但在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耳其亦有分布。[41]北非马格里布依然有少量犹太人定居——摩洛哥有3000,而突尼斯则有1100。[42][43]在黎巴嫩,犹太教是受官方承认的宗教,当地亦生活着100人左右犹太人。

在以色列

2021年5月9日,耶路撒冷谢尔奥弗开始放置雕像以纪念遭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国家驱逐的犹太人。

纪念雕像下刻有以下文字:

以色列国建国后,有85万犹太人被迫从各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离开。以色列欢迎这些绝望的难民。 根据以色列国会的法令:每年11月30日是漂泊和驱逐纪念日。该纪念雕像由美国犹太人历史保存协会所捐献,并获世界塞法迪犹太人联盟、耶路撒冷市和耶路撒冷基金会支持。

融入以色列社会

纽约大学教授埃拉·肖哈特英语Ella Shohat曾说:“米兹拉希犹太人所传承的千年东方文明,在(抵达以色列之后的)一两代人内,被抹得一干二净。”[44]米兹拉希犹太人在被其原籍国驱逐往以色列之后,很多人被安排往偏远且条件简陋的难民营。部分人也被安置在以色列集体农场,但效果亦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而东欧犹太人和南欧犹太人中很多人是农业出身,而中东犹太人大部分是工匠出身,并没有农活经验,被驱逐后,都没法带走其原有的财产,加之和主流的欧洲塞法迪-阿什肯纳兹社区在政治和文化上格格不入,其社会经济地位经历严重倒退。之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带来的紧缩政策,原本就苦苦挣扎的新移民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而20世纪20年代再次遭受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穆斯林屠杀后转向支持锡安主义的叙利亚系犹太人,其中很多出现激进的欧洲文化化倾向,比欧洲塞法迪-阿什肯纳兹社群更加积极的支持欧洲化法案,进一步加重了米兹拉希犹太人在以色列人口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在文化领域却不占优势的情况。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和欧洲塞法迪-阿什肯纳兹社群居住区鲜明分离,米兹拉希犹太人的融入仍然相当缓慢。[45] 但随着两个族群通婚逐渐普遍后,情况终有起色:90年代末期,28%的以色列儿童拥有多民族背景(对比20世纪50年代的14%)[46]。虽然不同族裔的犹太人现时正在加快融合,但根据以色列中央数据局的统计,对比同在以色列出生的人群,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完成大学学业的概率仍比米兹拉希犹太人要高一倍。[47]2004年亦有数据指出,米兹拉希犹太人的平均工资,要比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低36%。[48]

在20世纪60-80年代,很多以色列米兹拉希犹太人坚持使用自己社区的文化及希伯来语方言和阿拉伯语方言进行文化创作,形成了以色列的米兹拉希文化,其中很多人甚至因此被禁止参军参政,受到歧视迫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消除欧洲系塞法迪及阿什肯那兹文化的影响,米兹拉希文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已经成为以色列的主流文化。

学校和军队中犹太人必须使用希伯来语、穆斯林使用阿拉伯语的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逐渐改善,出现越来越多使用阿拉伯语方言的米兹拉希学校,使用母语竞选的米兹拉希议员,军队也要求实现双语指挥。但新一代米兹拉希犹太人母语希伯来语方言和阿拉伯语方言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到2005年只有不到50%的米兹拉希犹太人表示自己能熟练掌握上一代的母语。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