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银,又称松纹[1],中国明朝货币单位名称,明代所谓的纹银成色在98%以上[2]

明代后期,由于成色优良的银子在铸造中会出现细密的纹路,人们常把足色的银锭称为“纹银”。纹银的地位深入人心,后来成为市场上公认的计量单位。但造假者使用摇丝、画丝、吹丝等手段,也能在成色不足的银锭上制造出纹银的特征。所以纹银不再是成色的保证,但作为计量单位保留了下来,即虚银两,包括关平库平、市平、漕平等种类。

纹银也是一种合金,通常含有92.5%的银和7.5%的其它金属,如。加入这些金属可以增加银的硬度和强度。[3][4]

起源

采用纹银作为货币单位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实际流通的银两成色不一,名目众多,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单倾”、“双倾”等多种名色,这些种类不同的金属银需要折算为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于统计税收。

换算

按照清朝的官定标准,纹银的成色为93.5374%,称“十足成纹”[5]。 清制规定纹银一两等于制钱1000文[6]乾隆朝之后[来源请求]嘉庆年间对鸦片贸易查禁较严,中国工艺品及农产加工制品大量输出,保持很长一段出超的贸易环境,使得白银大量净流入而出现银贱钱贵的情形,18世纪末曾达到一两银换七、八百铜钱的情况,此后的四十年因大量鸦片叩关,道光年间则需要一千六百文才能换一两白银的钱贱银贵的现象。[7]

其他流通银

在实际流通领域中的金属银,成锭者称“宝银”,即铸成元宝形式的银锭。宝银的成色通常全都高于纹银。由于各地宝银成色不一,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地名,或升水标准,如苏宝银、武昌宝银,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等等。

“二四宝”即每五十两升水(即溢价)二两四钱,一锭五十两的“二四宝”银锭折算为五十二两四钱标准纹银。

没落

鸦片战争之后,银两银元在中国同时流通,但官方统计赋税、制订预算、对外赔款时仍使用库平两关平两纹银作为计量单位。1933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纹银正式退出流通领域。

注译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