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秋节是湖南湘西苗族于每年立秋时举行的一个盛大节日。赶秋时,远近村寨都停止农活,人们纷纷邀朋结伴,从各条山道络绎不绝地赶至秋场。姑娘、伙子们无不盛装打扮,借由打秋千、舞狮子、上刀梯等活动,节日气氛浓烈,年轻人尤其更加兴高采烈,期盼能在节日中寻偶择配,找到心爱的那个姑娘。[1]苗族赶秋节于2014年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子项目之一,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Quick Facts 苗族赶秋节, 申报地区或单位 ...
苗族赶秋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花垣县
分类民俗
序号516
编号项目Ⅹ-68
登录2014年(第四批)
Close

起源传说

神农取谷说

据传,远古时,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赴东方取谷种,教苗族人民种植,苗民才有五谷食用,后人尊称他们为秋公秋婆。每年立秋,水田、旱土作物均将成熟,丰收已成定局,苗民都要赴赶秋集会举行对歌、打秋千、跳鼓等欢庆活动,纪念神农与秋公秋婆。[1]

爱情传说

相传,古时有位名为“巴贵达惹”的青年猎人,他长得高大英俊,获得了许多姑娘的喜爱,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同时有一位名为“乜娘”的苗族姑娘,擅长刺绣和绘画。她的面容如花一般美丽,吸引蜜蜂飞来采蜜,绣出来的花草也同样吸引了蝴蝶。

一天,乜娘在家门口绣花鞋,一只突然飞来的鹰把鞋给叼走了。后来,巴贵达惹正好一箭射中了那只鹰,并拾到这只绣花鞋。这鞋做工精巧,巴贵达惹想,花鞋的主人一定聪明、美丽。

为了找到她,他利用赶秋场的机会,把一人坐的秋千改造成多人坐的秋千,这样就能够吸引很多姑娘前来。果然,各寨的姑娘都来了,果然巴贵达惹此法奏效,如愿以偿地找到乜娘,两人结为恩爱的夫妻。从那之后,赶秋节也就成了苗族的传统节日。[1][3][4]

场地

传统秋场

  • 吉首的矮塞场
  • 花垣的麻栗场
  • 凤凰的勾良山场
  • 泸溪的潭溪场[4]

赶秋场的意义

除了是秋收使用的打谷场,也是赶秋节时各种娱乐体育活动进行的场所,提供给不同村寨的苗族人得以齐聚一堂,联络情感、广泛社交。[5]

器物

秋千

秋千,是赶秋节的核心器物。秋千通常是“八大秋”,可同时坐八人。高约十米,呈纺车状,有8架车幅(付)。[3]

其结构是以四根高约1.5丈的木柱两两扎为架子埋固在地上,两架相距丈许。取粗木一根横安在架上为轴,轴上凿十字孔八个,穿上八根两端街凿有小孔安有横梁的短木柱,每个横梁系一幅秋千,共有八幅,分为两排两轮,可同时坐八人打秋,因此被称为八人秋。[5]

活动

开场仪式

赶秋节活动开始时,先由身穿苗服的一男一女(通常是受人尊敬的二老)扮成秋公秋婆,分别擎著一棒结实的稻穗谷物,走到秋千架下,表明今年五谷丰登。二老一出场,四周便欢呼雀跃,赶秋活动于是开始,人们尽情歌舞、歌唱,并展开一连串活动。[3]

上秋

每次男女各四人分坐在秋千上,不断如水车般上下旋转,向观众展现自己的英姿及美貌,赢得阵阵喝采。荡秋千的人也会一边歌唱着苗族歌曲。[5]

下秋

秋千一停,谁最后下秋千,谁就高歌一首。接着,年轻男女会分群坐在地上对歌,双方一唱一和,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以此促进了解、建立情谊、选择知音。[5]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