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虎头蜂学名Vespa bicolor)或双色胡蜂[1],俗名黑盾胡蜂[2][3],全身淡黄,中胸背板为黑色[4]

Quick Facts 双色虎头蜂, 科学分类 ...
双色虎头蜂
Thumb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膜翅目 Hymenoptera
总科: 胡蜂总科 Vespoidea
科: 胡蜂科 Vespidae
属: 胡蜂属 Vespa
种:
双色虎头蜂 V. bicolor
二名法
Vespa bicolor
Fabricius, 1787
Close

种名 bicolor 意为“二色的”。

概论

族群:蜂后体长约17至20毫米雄蜂13至14毫米、工蜂13至16毫米[5]。蜂后远大于工蜂,最大可达30毫米,工蜂最大则约19毫米[6]

体形是完全鲜艳的黄色,只背部有一个黑色三角形斑纹,极易辨认。适应力极强,性情温和,筑巢位置包括地底或岩壁洞穴树木建筑物等地方。蜂巢一般圆形,蜂巢如果受到震动侵扰,则会发动整群攻击[6]

猎食行为

食性较广,喜好偷食人类食物,亦在冬季数量最多,因此在烧烤地点常见[6]

双色虎头蜂常于蜂场前徘回,伺机捕获出入的蜜蜂,与其他虎头蜂一样会螫伤人畜,也捕食鳞翅目幼虫等的农业常见害虫[7]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包括印度尼泊尔越南、中国的福建广西江西四川云南香港等。[8]中国海南岛,双色虎头蜂被发现是一种兰科植物华石斛授粉黄蜂[9]

台湾日治时期迄今一百多年以来的昆虫采集纪录,从未有人发现过双色虎头蜂。2003年,林业试验所赵荣台博士在台中市神冈区的蜜蜂养殖场发现、采集到多只双色虎头蜂,当时没有找到蜂窝雄蜂,不能确定双色虎头蜂是否在台湾立足。2011年,嘉义大学植物医学系助理教授宋一鑫博士于苗栗县三义乡发现双色虎头蜂之后,陆续再于铜锣乡三义乡采集到数个蜂窝。目前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局限,邻近台中的海港空港,推测是近年来意外引进台湾的外来种。2014年,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昆虫科学”(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上[10]。而2015年的观察发现,双色虎头蜂已往北扩散至新竹县横山乡,研究团队探讨引进的可能原因很多,主要是虎头蜂越冬期间可长达数个月,且越冬期间蜂后几近处于不活动的状态,因此只要有一只蜂后躲藏在木头货物内,蜂后便可能透过人为运输等管道而移至相隔甚远的他处。[8]

参考文献

外部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