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危机(英语:Quarter-life crisis)是指年轻人在成长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惑时期,一般出现在刚大学毕业到社会实践的20至24岁。

1950年代,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现代人主要有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每次生命周期转换时,人不多不少会遇上危机。社会心理学家和从事心理辅导的人士,早在1960年代,就留意到在人类少年期(13-20岁)或中年期(40-60岁)面对的心理危机。可是,作为一个研究主题或讨论话题,成人早期(20岁-24岁)面对的压力、困惑、需求,却是近十年来才得到西方社会研究者的关注。按埃里克森的用语,此时期的危机是“亲密-孤独危机”。2001年,美国作家 Alexandra Robbins 和 Abby Wilner 参考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一词,将这个阶段遇上的心理危机命名为“青年危机”(quarter-life crisis)[1]

在青少年期确立自我认同之后,许多年轻人刚离开了学校的庇护,投身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远比在学校时丰富;父母因为时代经验的不同,无法再给予他们全面的帮助。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感情关系、家庭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模式。这时,许多人会感觉孤单,继而会渴求亲密关系,特别是与他人的爱情关系。[2]

有美国的研究者认为,Y世代的年轻人,比过去时代的年轻人,需要更长时间度过这段迷失不定、摸索的时期。[3]

在电影中

以下电影里的主角,都可说正在面对青年危机,特别是情感和职业选择方面: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