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又称为新来港定居人士[1],现时在香港一般语境中,泛指在1980年代抵垒政策结束,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后,或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原创研究?],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到香港定居者。现时内地人士来港居住途径包括申请单程证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等,但有关新移民的政策和讨论[2],一般仅涵盖持单程证来港定居且未满7年人士。

历史

英属香港时期

  • 194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展开大跃进、三反五反等运动,造成大饥荒,死亡人数超过千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项政策的执行是导致在1958-1962年大饥荒的直接原因,期间高达3200-4100万人被饿死[3][4]历史学家冯客称“胁迫、恐吓、系统性暴力构筑了大跃进的基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的大屠杀[5][6]。中国大陆部分民众为了逃避这些共产党的人为灾难,以及逃避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政治迫害,除了移往中华民国政府管辖的台湾之外,也逃难到香港,史称“逃港潮”。这也是现在香港人的主要来源(不少香港人在此时期逃到香港)。
  • 196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爆发,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7][8]或“十年浩劫”[9][10]。在此期间又有一波大陆人逃避中共迫害,南下香港避祸。
  • 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施抵垒政策,中国大陆偷渡者凡抵达香港市区,都能取得香港身份证,亦确认早前逃港者合法居留,政策至1980年10月23日结束。
  • 1982年,港英政府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议定由内地来港定居者须持内地政府签发的单程证,配额为每日75个[11]
  • 1993年,单程证配额由每日75人增至每日105人。
  • 1995年,单程证配额再由每日105人增至如今每日150人。

香港特区时期

  •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中国内地居民能继续透过《基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所确立的永久居留权与已移居香港的子女、配偶团聚、照顾无依靠父母、亲属或继承产业等方式申请单程证移居香港。然而,一些新移民因为不能在港自给自足、依赖社会福利、学历低、生活习惯存在差异、语言不通等原因难以融入香港社会。此外,部分本土香港人也指责新移民不愿意融入香港社会,继续使用自己的母语或普通话,滥用福利和入侵香港文化,甚至称新移民为“蝗虫”。[12]

称呼

中国大陆赴香港定居的新移民又称为“新香港人”,部分本土派贬称新移民为“蝗虫”。[13]“新香港人”此词汇源自于中国《人民日报》于2013年10月发表的文章,文章声称香港700万的人口当中,超过40%为新香港人,而这群人已经成为了香港的“中流砥柱”。[14]

融入社会情况

部分新移民能够慢慢融入香港社会,不过也有部分新移民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太容易融入香港社会,甚至与本土香港人发生冲突[15]。香港本土派认为“新移民”来港拿取福利,对社会无贡献,批评他们是“蝗虫”。有些民意调查显示不少新移民感到被歧视,以及某程度上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如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香港教育学院所作的调查结果,指55%新移民感到被香港人歧视[16]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在2016年7月至9月访问300多名新移民的调查发现,89.9%受访者无论有没有亲身受过歧视,都认为香港存在歧视新移民的情况,比2014年高大约5%,49%表示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导致工作时工作量较多、工资较低等,另有25.3%表示歧视令他们封闭自己,变得不愿接触社会,也有11.7%受访表示新移民子女被同学或朋友排挤[17]

因此,有不少团体帮助新移民更好地适应香港生活,融入主流社会,例如: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新家园协会等[18]。根据香港新家园协会提供的数据可见,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新移民超过100万人[18]。香港新家园协会先后设立了紧急援助基金、职业培训中心等。目前,香港新家园协会会员逾13万,接受服务人次超过140万[18]

粤语和繁体字

一般而言,金融行业的香港新移民对粤语较没兴趣。2007年,讯汇集团副总裁阮期瑗写道“1993年初,我来到香港定居。入乡随俗,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我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关。在我的潜意识里,普通话是规范语言,广东话难听又难懂,从心底里排斥广东话,从来也没有下功夫学讲广东话。”[19]需要面对香港客户的服务业,学习广东话的动力则较大。[20]

香港法例第五章《法定语文条例》所规定之香港法定语文为中文英文,但无指明是何种中文语言及文字,大多数香港华人使用粤语繁体字,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1997年后,香港政府推行“两文三语”政策,即提倡学习中文和英文,以及讲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官方网站设有繁体中文、英文及简体中文版本,又在学校教育上推广普通话,资助及推行普通话教中文等,曾有政府部门刊文称粤语不是香港人的母语[21][22],被批评是矮化粤语[23],政府的举动进一步引起香港人的不满[24],加剧了港陆矛盾

身份认同和政治取态情况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发现新移民身份认同情形与其居港年期呈正比。调查询问内地出生香港学生对“中国人/香港人/两者皆是”身份的认同度和他们支持“本土派”的几率。结果发现选择“香港人”身份的中国内地出生学生在居港9年或以上后,比例从约9%大增至约33%;选择“中国人/两者皆是”身份的中国内地出生学生在居港9年或以上后则降至约67%[25]。在政治上,73.7%的内地出生香港学生无明确政治倾向,与香港出生学生有约65.9%无明确政治倾向大致相当;而有政治倾向者,无论内地出生还是香港出生学生,支持泛民与本土派的比例均远大于建制派[25]

More information 身份/政治取态, 香港出生学生 ...
身份/政治取态 香港出生学生 中国内地出生学生
居港1至8年
中国内地出生学生
居港9年或以上
香港人 54.5% 9.7% 33.2%
中国人/两者皆是 45.5% 90.3% 66.8%
无明确政治倾向 65.9% 76.5% 73.7%
支持建制派 2.4% 3.0% 1.1%
支持泛民 11.7% 13.6% 8.4%
支持本土派 20.1% 6.8% 16.8%
Close

福利政策

本来香港绝大部分社会福利(如综援公屋等)都要求只有定居香港满七年的香港永久居民才可申请,但现时部分成为一些从事低薪行业及无工作(有不少为照顾子女的家庭主妇)的新移民赖以维生的途径。

2003年,当时政府面对财赤压力,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林郑月娥表示居港未够7年之新移民有7万人领取综援,她承认比例偏高,对公共财政构成压力,称“社会应该广泛讨论有否需要改变现时来香港住满一年,就可以申请综援的做法”。又指会研究新来港人士申领综援资格的限制,但须在社会作广泛讨论。[26]

2013年12月17日,香港终审法院社区组织协会的上诉,在裁定综援申请前要居港七年的期限违反香港基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引起社会关注[27],被认为将会导致这项社会福利被新移民任意申请或滥用。

根据2017年《内地新来港定居人士的统计数字》,该年单程证新移民中有47%,即逾2万人首年入户公屋单位[28]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