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介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介子(英语:B meson)是一种含有反底夸克的介子。B介子可细分成四种,按介子中的另一种夸克而定:B+
含有上夸克,B0
含有下夸克,B0
s含有奇夸克,而B+
c则含有粲夸克。由于顶夸克的寿命实在太短,所以一般认为反底夸克不能与顶夸克生成介子。而底夸克与反底夸克这个组合不是B介子,是底夸克偶素,当中最有名的是Υ介子。
每一种B介子都有其对应的反粒子,内含底夸克及各种反夸克,分别为反上夸克(B−
)、反下夸克(B0
)、反奇夸克(B0
s)及反粲夸克(B−
c)。
B介子列表
粒子 | 符号 | 反粒子 | 内含 夸克 |
电荷 | 同位旋(I) | 自旋及宇称(JP) | 静止质量 (MeV/c2) |
S | C | B' | 平均寿命(s) | 一般衰变产物 |
---|---|---|---|---|---|---|---|---|---|---|---|---|
B介子 | B+ |
B− |
ub | +1 | 1⁄2 | 0− | 279.15±0.31 5 | 0 | 0 | +1 | ±0.011)×10−12 (1.638 | 见B± 衰变模式 |
B介子 | B0 |
B0 |
db | 0 | 1⁄2 | 0− | 279.53±0.33 5 | 0 | 0 | +1 | ±0.009)×10−12 (1.530 | 见B0 衰变模式 |
奇B介子 | B0 s |
B0 s |
sb | 0 | 0 | 0− | 366.3±0.6 5 | −1 | 0 | +1 | +0.027 −0.026×10−12 1.470 |
见B0 s衰变模式 |
粲B介子 | B+ c |
B− c |
cb | +1 | 0 | 0− | ±4 6276 | 0 | +1 | +1 | ±0.07)×10−12 (0.46 | 见B± c衰变模式 |
B–B振荡
中性的B介子(B0
及B0
s)能自发地变换成对应的反粒子,还能够再变换成原来的粒子。这个现象叫做味振荡。中性B介子振荡的存在,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一项基本预测。测量结果指出B0
–B0
系统的振荡量约为0.496 ps−1[1],而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测量到B0
s–B0
s系统的Δms = 17.77±0.10(统计误差)±0.07(系统误差) ps−1[2]。最早的B0
s–B0
s系统上下限值是由费米实验室的另一个项目DØ实验所估算的[3]。
在2006年9月25日,费米实验室对外宣布说他们发现了之前由理论所预测的Bs介子振荡[4]。根据实验室的新闻稿:
费米实验室之前就发现了底夸克(1977年)和顶夸克(1995年),这次在第二次运转的首项大发现延续了那里粒子发现的传统。但是令人惊奇的是,Bs的奇异变化竟然是由基本粒子与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所预测的。这次振荡变化的发现,因此又再一次证实了标准模型的能耐...
CDF物理学家之前就测量过Bs介子的物质-反物质变换率,当中包括了被强核力绑在反奇夸克上的重底夸克。现在他们已经达到了粒子物理学的发现标准,也就是说虚假观测的概率需在一千万分之五以下。而CDF结果的虚概概率比标准还要小,为一亿分之八(8/100,000,000)。
《芝加哥论坛报》的罗纳德·科图拉克(Ronald Kotulak)在文章中说这粒子很“奇怪”,并指出这介子与“反物质阴森领域”的已知相互作用,可能会“开启物理学新纪元的门”[5]。
在2010年5月20日,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有报告指出,振荡衰变成物质的概率,比衰变成反物质的高1%,这个概率差可能解释到为什么可见宇宙中物质要比反物质要多很多[6]。最近在LHCb有新的实验结果,他们的数据样本比费米实验室的大,然而结果与标准模型的预测相差无几[7]。
参考资料
- ^ http://repository.ubn.ru.nl/bitstream/2066/26242/[失效链接]
- ^
A. Abulencia et al. (CDF Collaboration). Observation of B0
s–B0
s Oscill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6, 97 (24): 242003. Bibcode:2006PhRvL..97x2003A. arXiv:hep-ex/0609040. doi:10.1103/PhysRevLett.97.242003. - ^ V.M. Abazov et al. (D0 Collaboration). Direct Limits on the Bs0 Oscillation Frequency (PDF).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6, 97 (2): 021802. Bibcode:2006PhRvL..97b1802A. arXiv:hep-ex/0603029. doi:10.1103/PhysRevLett.97.021802.
- ^ It might be…It could be…It is!!! (新闻稿). Fermilab. 25 September 2006 [2007-12-08].
- ^ R. Kotulak. Antimatter discovery could alter physics: Particle tracked between real world, spooky realm. Deseret News. 26 September 2006 [2007-12-08].
- ^ A New Clue to Explain Existence
- ^ Article on LHCb results
外部链接
- W.-M. Yao et al. (Particle Data Group), J. Phys. G 33, 1 (2006) and 2007 partial update for edition 2008 (URL: http://pdg.lbl.gov)
- V. Jamieson. Flipping particle could explain missing antimatter. New Scientist. 18 March 2008 [2010-01-23].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