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纳粹德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欢迎来到纳粹德国主题!
纳粹德国(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land),其正式国号沿用帝国时期和魏玛共和时期的国号德意志国(德语:Deutsches Reich),也称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所统治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下,德国转变为纳粹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并且实施军国主义。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也常将该国称为千年帝国(德语:Tausendjähriges Reich),但在短短12年后,德国便被同盟国击败,这宣告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盟军占领德国后,纳粹党被解散,纳粹德国不复存在,最后分裂成了受美国控制的西德、受苏联控制的东德,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为巩固自身权力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组织,清除国内政治反对力量。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赤色分子和神职人员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更受欢迎。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意大利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芬兰等国家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战争局势在1943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则得到了扭转。1944年西线英美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入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并占领德国国会大厦,阿道夫·希特勒于同日在柏林地下掩体里自杀,卡尔·邓尼茨接替希特勒成为纳粹德国元首。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纳粹政权瓦解。战后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纳粹德国位于东普鲁士、西里西亚、但泽和东波美拉尼亚的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阿尔萨斯-洛林被重新并入法国,苏台德区被重新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恢复独立,德国西部的萨尔兰被法国托管,位于北海的黑尔戈兰岛被英国占领,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东德)和联邦德国(西德)分别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与西德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德国的四国(美、英、法、苏)达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统一的德国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东德脱离华沙条约组织,以原西德作为两德统一后的主体。在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的俄罗斯在东德地区的驻军也于1994年撤离,原东德地区则在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的框架下成为无核武地区。(阅读全文...)
特色条目
赫尔曼·威廉·戈林(德语: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是纳粹德国的一位政军领袖,与“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关系极为亲密,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他担任过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著名的“王牌飞行员”,有着击落22架敌机的纪录,并获得了德国最高级别的军事勋章——“功绩勋章”,战争后期还担任曾为“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领导的第1战斗机联队最后一任指挥官。战后戈林加入了纳粹党,为该党最早的一批成员,并参与了1923年失败的“啤酒馆政变”,期间身中枪伤。为此,后来他一直靠注射吗啡来减缓痛苦,结果终生麻药成瘾,体型也从健壮转为肥胖。1933年,戈林创立秘密警察机关——“盖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并凭借他个人的政治影响力为空军取得大量预算与独立地位,令其快速建军。
戈林以德国空军最高领袖的身份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他本人并不直接干预作战细节,对现代化空军技术也缺乏了解,但还是对德军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敦克尔克战役、不列颠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场决定性战斗的发展、德国海军航空兵、空降部队和空军地面部队的建立、指挥反盟军轰炸作战等等。1940年德国打败法国后,戈林的权力与声望达到最高峰:希特勒将其晋升为“国家元帅”(或译作“帝国大元帅”),高过传统意义上的德国元帅,隔年还指名戈林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后,随着德国军事情势恶化,戈林的声望和希特勒对其的信任逐渐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与军事事务,专注于掠夺各占领地的艺术品与财富,并过着奢华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将自杀,遂拍发电报告知后者他将接掌德国的所有权力。希特勒见状,认为此为不忠的表现,便下令撤销戈林全部职务,同时开除党籍并将其逮捕。二战结束后,戈林在审判德国党政军领袖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犯“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处以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优良条目
纳粹德国禁烟运动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德国的禁烟运动。在德国医师首次研究出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后,纳粹德国便开始强烈提倡禁烟运动,而开创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众禁烟运动。二十世纪初起,禁烟运动逐渐在各国生根,但除德国外成效明显不彰。德国禁烟运动获得权力渐长的纳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响力最甚的禁烟运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领袖谴责吸烟行为,有的更公然批判购买香烟。在纳粹统治下,吸烟与其对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希特勒本人厌恶香烟,而纳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烟运动因素。禁烟运动并结合了反犹太主义与种族主义。
纳粹的禁烟运动包括于电车、公车与城市列车内实施禁烟,推动健康教育,在国防军间限制香烟配给量,为士兵筹备医学讲座及提高烟税等。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同时也对烟品广告,及公共场所、限定餐馆与咖啡馆的吸烟,强力实施众多限制。禁烟运动在纳粹政权初期影响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间香烟的消费量亦有所成长,但军职人员的吸烟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战后德国的禁烟运动仍无法达到纳粹时期的绩效。
维基主题



- 东亚文化圈(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区:河北 - 山西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安徽 - 福建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甘肃 - 新疆 - 江西 - 贵州;城市:北京 - 天津 - 上海 - 南京 - 苏州 - 广州 - 武汉 - 西安 - 宁波 - 青岛 - 重庆 - 台州 - 惠州 - 肇庆;其他:香港 - 澳门 - 东北地区 - 天津滨海新区)
- 中华民国(广域:台湾 - 福建;县市:台北 - 基隆 - 桃园 - 苗栗 - 台中 - 彰化 - 南投 - 云林 - 台南 - 高雄 - 澎湖 - 宜兰)
- 日本(东京 - 琉球群岛)
- 朝鲜半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韩国)
- 东亚文化圈(中国)
- 美洲
- 大洋洲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