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万泉河 (北京)

清河的一条支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万泉河 (北京)map
Remove ads

39.985513°N 116.294279°E / 39.985513; 116.294279

事实速览 万泉河, 国家 ...
Thumb
清华校内万泉河

万泉河北京的一条河流,也被称为“清华校河”[1],属温榆河水系,为清河的支流[2]:281。全长10.5公里,河面面积26平方公里,流量67立方米/秒。

词源

万泉河的名称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相对较晚形成的。历史上,该河流因流经不同区域而有不同称谓。例如,流经巴沟村一带时被称为“巴沟水”;而在海淀镇附近,明代文献中则有“嵝岣河”的记载[3]

“万泉河”之名与“万泉庄”有关。万泉庄位于今中国人民大学西门附近,因泉眼众多、水源丰沛而得名“万泉”。清代,泉宗庙(位于今人民大学校内,乾隆帝敕建)一带的泉水群是万泉河上游东路的主要源头之一。随着城市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因过度开采地下水,泉水枯竭,万泉庄的自然地貌景观逐渐消失,但“万泉河”作为这条河流的通用名称固定下来[4]

变迁史

史前

一万年前,古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并非直接向南,而是走古清河河道流向东北,经今海淀圆明园,沿清河汇入温榆河。约5000年前,永定河向南摆动,在海淀一带留下一条宽阔的河谷。3000年前,河谷低地的水源汇成万泉河,沿海淀台地西缘向北流淌,又汇入清河。

金元

前,玉泉山泉水在瓮山泊汇集后,东流入海淀镇一带的低地,与万泉庄的泉水汇合,形成万泉河的主要水源。时期,修筑堤坝,引玉泉山水南流,形成了海淀的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沿万泉河分布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如万泉庄、巴沟村海淀镇、挂甲屯(清初称华家屯)、成府村等,这些聚落因水而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淀地域文化。沿河的古村落、古桥(如沙子桥、漏斗桥)以及水利设施(如水磨闸、清华园内的小型水电站)等,都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和水利史的重要遗存。[4]

清代

清代,万泉河成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康熙年间修建畅春园,其水源即引自万泉河[2]:282乾隆时期,为满足园林用水及周边稻田(京西稻)灌溉的需求,对万泉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和整理。乾隆帝在万泉庄地区敕建泉宗庙,并疏浚、命名了周边31处泉眼。万泉河水通过复杂的水道体系,为畅春园、圆明园、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清华园)等园林供水,并形成各园林内部的湖泊水景。清华大学内的北支河即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后为熙春园(后赐予皇三子胤祉)供水而开挖[5]

乾隆与京西稻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嘈喵,轻舟满领稻风香。[6]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敕令疏浚海淀万泉庄水系,这片发源于万泉庄西南、横贯巴沟低地的古老水系,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天然形成八沟低地。《帝京景物略》曾描绘此地"平地出泉,滮滮四出"的盛景,二十八处泉眼与长河来水交织成网,却因排水不畅长期淤积为沼泽湖泊。经人工开渠导流,万泉河水系自海淀北折入清河,将昔日水乡泽国化作阡陌纵横的稻田,为京西稻的规模化种植奠定了水利根基。

玉泉山静明园作为京西稻发源地,经乾隆时期系统治理,形成"沿河皆水田"的盛况。自垂虹桥以西,十五顷有余的养水湖稻浪翻滚,青龙桥功德寺一带"稻畦千顷",秋熟时节恍若江南。昆明湖畔更因引泉辟田之法,将废弃荒地变为连畦稻田,乾隆帝常临此观稼穑,写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的诗句,北国水乡"水乡稻熟时,始得有肥蟹"的丰饶跃然眼前。[7]

Remove ads

水源与河道

万泉河总体沿海淀台地西缘向北流淌,先后流经北京大学校园、圆明园清华大学校园,然后向北穿过京包铁路,最终在海淀区东北部、清河镇南侧的大石桥附近(北五环箭亭桥)汇入清河。万泉河还承担过周边区域的雨水外排功能,曾有成府旱河、东区旱河、五道口旱河等季节性支流汇入,后多因城市建设改为暗渠或填埋。据马吉明记述,其全长约9公里[8]

历史上,万泉河以泉水补给为主,水质清澈。20世纪50年代末,万泉庄和巴沟村附近的泉眼基本断流。河流水源主要依赖上游单位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水质严重恶化,曾一度鱼虾绝迹,臭气熏天。同时,由于河道淤积和排水不畅,万泉河流域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如1939年、1959年和1963年的大水曾淹没清华校园大片区域。[4]

80年代,为解决防洪和水污染问题,北京市政府对万泉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河道土岸被裁弯取直,许多自然河岸被改造为混凝土矩形渠道,以提高行洪能力,但这也直接摧毁了河流生态。此后,万泉河(清华段)的水源主要依靠京密引水渠补给,但仍有严重的污染问题。2000年起一度断流。2016年4月中旬,清河再生水厂开始向万泉河供水[9]

Remove ads

清华大学校园内河段

万泉河流经清华大学校园,其校园内的河段成为师生重要的休憩、游览和文化活动场所,俞平伯余冠英等学者都曾撰文描绘校河风光。在清华大学,河流分为南支河和北支河。21世纪初,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万泉河(清华段)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10]

南支河

曾为万泉河在清华园内的古河道,长约1.1公里。此段河道流经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部分河段后因校园建设改为暗涵。1954年,在南支河上,靠近今泥沙馆新水利馆之间,曾建成一座小型水力枢纽(校园内俗称“水电站”),装机容量7千瓦,既作为教学示范,也承担了丰满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模型试验任务。该枢纽由时任水利系青年教师自行设计,曾接待过包括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8]

北支河

原为清代康熙年间为营造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之一)而开挖的人工引水河道,长约2.5公里。20世纪初,随着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建立和发展,校园内的万泉河水系也经历了改造。例如,为修建大礼堂,调整了水木清华池塘的出水口河道;修建图书馆时,填平了北支河上的小湖“曲沼”。在20世纪80年代万泉河大规模治理后,此段成为万泉河在清华园内的主河道[5]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