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年7月在广州创立,1927年初随广州国民革命政府迁至武昌时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先后在广州和武昌的不同校址办过七届农讲所,每届时间最短一个多月,最长四个多月。其中第一、二届校址为广州惠州会馆(今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博物馆),第三至五届校址为广州商团事变后没收的陈恭受别墅(今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第六届校址为番禺学宫(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第七届校址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占领武汉,搬迁到武昌的湖北省高等商业学校(即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Remove ads
历史
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改组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党允许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员林伯渠在广州担任了国民党第一任中央农民部部长,彭湃任农民部秘书(相当于秘书长职位)。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设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为适应当时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采纳彭湃的建议,决定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当时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1]。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讲所在广州越秀南路93号惠州会馆正式开学,由彭湃担任主任。孙中山到所讲话,学员38人 (女生2人),8月21日毕业。学生除上课外,还在黄埔军校受训10天,并进行农民运动实习和农村调查,毕业后下县带领国民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至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办了六届,第七届迁往武昌。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分别担任一至五届主任。肆业期1-4个月。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讲所主任。农讲所地址一至二届在惠州会馆;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即现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第六届在惠爱东路番禺学宫,即现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前5期共有毕业生454人,主要目的是:“第一,调查广东大势;第二,派特派员到农村工作。”学生遍及全国,广东占一半。其中第1至4届学生全部来自广东,第5届学生“分两个班,一个是外省班,另一个是本省(即广东)班”[2]。该所二届学生曾改编为广东农团军,于9月去韶关接受北伐当中的孙文检阅,10月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事变。
1926年3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聘请毛泽东担任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6届农讲所吸取了前5届农讲所的经验,扩大了招生规模和地区,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5月3日正式开学,收有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3]。这届农讲所授课时间最长,训练4个多月;开设课程最多,共开设25门课程,内容都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其中关于农民运动的课程占8门。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3门课。“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长的,共23课时。 毛泽东在担任农讲所所长期间,还组织编印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供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人员参考。丛刊内容共分3类:一类是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如《孙中山先生对农民的训话》、《中国国民党之农民政策》;一类是农讲所教员的专题研究报告,如《俄国农民与革命》、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还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调查材料。原来准备出版52种,后来受条件限制只出版了26种。1926年9月1日,丛刊第1辑出版,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序言,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该文发表后,引起各方面的重视,1926年9月21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农民运动》第8期全文转载。 第6届农讲所学员毕业于1926年9月11日。
讲习所出版了《农民问题丛刊》17种。其后随着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南征,在广东各地方也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例如广东北江农军学校(1926年11月在曲江开办)、广东省农协农民训练所、琼崖嘉积市嘉积农工学校(后改称仲恺农工学校)、雷州农讲所、汕头农工讲习所、潮安农讲所、龙川农讲所、陵水农运训练所、万宁农运训练所、顺德农军干部学校、普宁农民自卫军训练班以及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工人部合办的农工行政人员讲习所等。
为配合快速发展的北伐战争,学员全部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分赴各地,直接投身农民运动。毕业于第6届农讲所的学员王首道来自湖南,回忆:“9月末,我从广州学习回来,即被国民党省党部和中国共产党湖南区委以省党部特派员的身份,派到祁阳县负责农运工作。”曹广化(1955年少将)作为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入伍生因为身体原因而退学,就顶替寿县因故未来参加学习的赵屏东的名额进入广州农讲所第6期学习,也于1926年9月从广州农讲所第6期结业,回到家乡合肥在北乡双河集崔家祠堂成立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直属时在上海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并秘密筹建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4]
Remove ads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武昌战役中击败直系军队,占领武汉。当时,中国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的中央班底纷纷从广州北迁武汉,国共革命的中心北移。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毛泽东(广州第六届所长)在上海主持农民运动委员会时制定《目前农运计划》,决定“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当月,毛泽东从上海到湖北,并赴湖南、江西,和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江西省党部筹商合办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毛又在武昌黉巷筹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农所,各方已成需要。而当时首创此议的,乃为毛泽东同志”,毛泽东亲赴江西、湖北、湖南向国民党在这三省的党部建议在武昌合办农所。三省党部表示积极支持,特别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以董必武为首的共产党人及亲共左派,通过决议给农讲所提供经费、校址,选送学生。
当时,蒋介石在南昌阻挠农讲所的开展,并扣留应提交的经费,试图阻挠江西学生入学。毛泽东则干脆把湘鄂赣三省农讲所扩大为中央农讲所,实行全国招生。1926年底,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并入武昌中山大学,校舍空出。1927年2月初,董必武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筹备处选定此地为校址。在武昌成立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实行全国招生,共计增招江苏、浙江、安徽、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奉天、福建、四川、贵州等省的学生300余名[5]。
农讲所(正式名称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七期(武昌第一届)在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邓演达担任所长,毛泽东担任副所长,从筹办到确定教学方向、聘请教员、招收学员以及后来的全部教学工作,都是由毛实际主持和起草的。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走廊里、墙壁上,张贴“打倒军阀”、 “打倒帝国主义”等标语。《开学宣言》中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使命,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出来,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方法,更锻练着有农运的决心,几个月后都跑到乡间,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推翻封建势力”[6]。
农讲所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并讲授《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等课程。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 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都曾在武昌农讲所任教。毛泽东还多次亲自讲其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讲所以培养国共两党在农村的革命领袖为目标,教育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为训练农民武装骨干,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 进行军事管理, 并组成学生军。
1927年4月14日,毛泽东还挑选了300名学员,用汉阳造七九式步枪等武器,镇压了麻城红枪会的反共暴动。1927年5月宁汉分裂时期,武汉党军夏斗寅响应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反共兵变,攻打武汉。农讲所学员参加了由叶挺领导和指挥的战争,与夏斗寅军交战。不久,又有300多名学员全副武装驰援麻城,配合当地的党军镇压反共的地主组织武装。
学员们毕业后,多分配到各地担任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七届(武昌第一届)学生毕业以后,又拟定了下一期招生计划。由于当时全国形势迅速逆转,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发动了七一五“分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由国共双重党员实际主持的武昌农讲所被迫结束[7]。此后,农讲所许多师生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武装暴动。
招生对象
讲习所以农会委员、工会会员、佃农、雇农中的青年为招收对象,不收地主乡绅子女,宗旨是培养国民党农民运动的骨干。武昌时期,需要《国文》《党义》《农村常识》等科目考试及格方可入学。
为了保证学生质量,毛泽东还亲自主持招生工作,审查各地应招学生。当时规定学生的入所条件是“革命观点确定;毕业后,决心回到乡村做农民运动,无他异想者;身体强健耐劳;能在农所服严厉之军操,到乡间能走远路者;中学毕业或肄业者,高小毕业常识较优者,小学教师;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又还规定对从事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可优先录取,以“来自乡间者为最好”[8]。
毛泽东也亲自参与口试。如曾有一个从直隶省来应考的青年,毛泽东对其进行口试,并问他家里有多少田。得知其是佃农后,毛泽东特意在考卷上做了记号,在发榜后该名青年即被录取。另外一次,有几位来自农村的青年来考试,毛泽东得知他们的出身后就对教务干事说要录取他们。
Remove ads
学届列表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一览表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