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实践的非物质传统与习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包括庆典、节日、表演、口述传统、音乐以及手工艺制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由2003年起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立[2],并于2006年生效[3]。在公约规定下,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4年12月2日批准了该公约[5]。该国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共拥有44个项目[5]。在这44个项目中,有39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4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项列入《优秀实践名册》[5]。该国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列入,共有四个项目[6],均为2001年至2005年期间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当中最先列入该名录的是于2001年被列入的昆曲[7][8][9][10]。该国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最近一次变动是在2024年,当时“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11],另有3个项目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四次担任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成员,任期分别为2006年—2008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和2024年—2028年[5]。2007年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一次特别会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都市举行[15]。
Remove ads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含“有助于展示文化遗产多样性并提高对其重要性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名录中共有39个项目[6]。
*跨国遗产
更多信息 名称, 图像 ...
名称 | 图像 | 入选年份 | 编码 | 简介 |
---|---|---|---|---|
昆曲 | ![]() |
2008年[a] | 4 | 昆曲发展于明朝,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苏州地区的昆山县。其根基来自民间戏曲,经过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是现今仍在上演的中国最古老戏曲之一。昆曲以其独特的结构与旋律(昆腔)闻名,经典剧目包括《牡丹亭》与《长生殿》。它融合了歌唱、念白、复杂的舞蹈技巧、杂技与象征性动作。戏剧角色包含小生、旦角、老生及各类丑角,均身着传统服饰。昆曲以竹笛、小鼓、檀板、锣钹等乐器伴奏,用以衬托舞台上的动作与情感。昆曲以其精湛的节奏模式(唱腔)著称,对后世中国戏曲如川剧或京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8世纪以来,昆曲因对观众的艺术修养要求较高而逐渐式微。20世纪中期尚有400余支曲牌常于演出中传唱,如今仅存数十支仍在上演。昆曲得以存续,仰赖于一批热忱的行家与支持者的努力,他们致力于吸引新一代表演者的兴趣[7]。 |
古琴艺术 | ![]() |
2008年[b] | 61 | 中国的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代表着中国最重要的独奏乐器传统。这一古老乐器在早期文献中有所记载,并得到考古发现的佐证,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密不可分。古琴演奏发展为一种精英艺术形式,由贵族与文人在私人场合演奏,因此从非为公开表演而设。此外,古琴乃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琴棋书画”之一,与书法、绘画及围棋并列。相传需经二十年训练方能精通。古琴有七弦十三徽,通过十种不同系弦法,演奏者可获得四个八度的音域。其三种基本演奏技法称为散、按、泛。散音以右手单独或成组拨奏空弦,发出坚实清亮的音色,用于重要音符;泛音则以左手手指轻触徽位,右手拨弦,产生清透的飘渺余韵。按音亦需双手配合:右手拨弦时,左手按弦并可滑至他音,或作各种装饰音与颤音。如今,训练有素的古琴演奏者不足千人,在世大师恐不逾五十位。原有数千首曲目急遽萎缩,至今仅余百余首作品常被演奏[8]。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 ![]() |
2008年[c] | 109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社区的多种木卡姆艺术之总称,该民族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新疆地区因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长期以来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包含歌曲、舞蹈、民间与古典音乐,其特点在于内容、编舞、音乐风格及使用乐器的多样性。歌曲的韵律与节奏变化丰富,既可独唱亦能合唱。歌词不仅涵盖民间歌谣,还包含维吾尔古典大师创作的诗歌,展现了诗歌、谚语、民间叙事等多种风格,见证了维吾尔社会的历史与当代生活。在木卡姆乐团中,主奏乐器皆以当地材料制成,形式各异(包括弓弦乐器、弹拨乐器或吹奏乐器)。舞蹈技巧融合独特的步伐、节奏、队形,以及如口衔花、顶碗舞、模仿动物等独舞动作。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发展出四大区域风格,分别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与《哈密木卡姆》。如今,像麦西热甫这类全民参与木卡姆的社群庆典已日渐稀少。传承此传统的责任落在民间艺人肩上,但年轻人对木卡姆的兴趣正逐渐衰退。部分木卡姆曲目已失传,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中的某些段落——该套曲全本包含300多首乐曲,以12套器乐与声乐组曲呈现,总时长超过20小时[9]。 |
蒙古族长调民歌* | 2008年[c] | 115 | 此项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的跨国遗产。“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歌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作为一种与重要庆典和节日相关的仪式性表达形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中扮演着独特且崇高的角色。它于婚礼、新居落成、孩子出生、马驹烙印以及蒙古游牧社群庆祝的其他社会活动中表演。长调亦可在那达慕——一种包含摔跤、射箭和赛马比赛的节庆中听到。长调是一种抒情吟唱,其特点在于丰富的装饰音、假声、极宽的音域以及自由的作曲形式。上升的旋律缓慢而平稳,而下降的旋律则常以活泼的节奏穿插其中。长调的表演与创作与蒙古游牧民族在其祖先草原上的牧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调被普遍认为起源于2000年前,自13世纪起便有文学作品记载。多样化的地区风格保存至今,其表演与当代创作仍在蒙古及位于中国大陆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自1950年代起,都市化与工业化逐渐取代传统游牧生活方式,导致许多传统实践与表达形式消失。传统传承者曾作为游牧民族生活的部分草原已因沙漠化而丧失,迫使许多家庭转向定居生活,使得长调的许多经典主题(如赞颂典型游牧民族美德与经验)失去其相关性[10]。 | |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 ![]() |
2009年 | 197 | 中国大陆的蚕桑丝织技艺,主要分布于上海附近的浙江省、江苏省,以及四川省成都一带,拥有悠久的历史。这项技艺传统上是农村地区女性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涵盖了植桑、养蚕、缫丝、制线、以及设计和织造布料。它通过家庭传承和学徒制度得以延续,技术往往在当地群体中传播。蚕的生命周期被视为象征着人类的生、死与重生。在村庄星罗棋布的池塘中,蚕的废料被用来喂鱼,而池塘的淤泥则用来肥沃桑树,桑叶又反过来喂养蚕。临近农历年开始时,蚕农会邀请工匠到家中表演蚕女的故事,以驱邪避灾、祈求丰收。每年4月,女性蚕农会用丝或纸制成的彩色花朵装扮自己,并进行丰收祭祀,作为蚕花节的一部分。丝绸也以更物质的方式触及中国大陆农村的生活,例如丝绸衣服、被子、伞、扇子和花朵,点缀著日常生活[17]。 |
南音 | ![]() |
2009年 | 199 | 南音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核心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闽南人民的文化,以及海外闽南族群。其旋律缓慢、简朴而优雅,使用独特乐器如称为箫的竹笛、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以及更常见的吹管、弦乐和打击乐器。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第一种纯属器乐,第二种包含人声,第三种则是由乐队伴奏、以泉州话演唱的谣曲,由一名同时演奏拍板的独唱者或四名轮流表演的歌手演唱。丰富的歌曲和乐谱保留了古代民间音乐和诗歌,并影响了戏曲、木偶戏及其他表演艺术传统。南音深植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于春秋祭祀音乐之神孟昶、婚丧喜庆,以及在庭院、市集和街头的欢乐庆典中演奏[18]。 |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 ![]() |
2009年 | 200 | 在中国大陆传统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两位工匠操作大型复杂织机的上下部分,制作出包含丝绸、金线及孔雀羽毛纱等精致材料的织品。这项技艺曾用于制作龙袍、冠服等皇家服饰;时至今日,仍被用于制作高端服装与纪念品。该技艺主要保存于中国大陆东部的江苏省,包含超过百道工序,如制造织机、绘制图案、制作提花程式卡片、上机准备及多重织造阶段等。工匠们在“挑经显纬”时,会吟唱助记歌谣以提醒技法,并强化织机旁的合作艺术氛围。工匠们将此技艺视为历史使命的一部分,因为除了制作当代织品外,云锦还用于为研究人员及博物馆复制古代丝织品。云锦以其云霞般绚丽的织品得名,至今仍风靡全国[19]。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 ![]() |
2009年 | 201 | 中国大陆东部安徽省泾县独特的水质与温和的气候,是当地繁盛的宣纸工艺两大关键要素。宣纸以青檀树皮与稻草手工制成,以其坚韧平滑的表面、优异的吸水性与润墨性,以及反复折叠不易破损的特性闻名,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书籍印刷。这项传统工艺通过口耳相传延续至今,严格遵循纯手工制作,历经浸泡、洗涤、发酵、漂白、打浆、晾晒、裁剪等百余道工序,全程耗时逾两年。这种“千年寿纸”或“纸中之王”的生产是泾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地每九人中就有一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此业,工艺技术更被纳入地方学校课程。唯有倾注毕生心力,方能真正掌握整套繁复工序。宣纸已成为该地区的代名词,至今仍有二十余位匠人坚守这项技艺[20]。 |
侗族大歌 | ![]() |
2009年 | 202 | 中国大陆贵州省南部的侗族流传着一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他们以音乐传承文化与知识的传统,体现在侗族大歌这种无乐器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中。其曲目涵盖多种体裁,包括叙事歌、童谣、迎客歌,以及考验演唱者模仿动物声音技巧的模拟歌等。大歌由歌师传授给歌队,正式演出于侗寨中作为仪式、娱乐与议事地标的鼓楼,或更随性地在家庭与公共场所进行。这些歌曲堪称侗族百科全书,讲述民族历史、颂扬人与自然合一之信仰、保存科学知识、抒发爱情,并弘扬尊老睦邻等道德价值。如今大歌仍广泛传唱,各村寨皆拥有依年龄(有时按性别)组成的多支歌队。除了传播生活方式与智慧,它更是侗族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21]。 |
粤剧 | ![]() |
2009年 | 203 | 中国大陆的粤剧传统结合了京剧的戏曲传统与粤语方言。粤剧起源于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与广西,其特色在于弦乐与打击乐器的结合、精致的戏服与脸谱。它还融入了使用真武器的特技与打斗,并借鉴少林功夫,如要求演员兼具唱功与武打的文武生角色所示。粤剧发展出丰富的剧目,从历史史诗到更贴近现实的日常生活描写皆有涵盖。作为重要的娱乐形式,在部分乡村社区,粤剧还与仪式、宗教及祭祀元素结合,形成一种被称为神功戏的艺术与习俗的精神融合体。粤剧在全国广受欢迎,并为国内外粤语使用者提供了文化纽带。他们将粤剧在全球的成功视为骄傲,认为这是外国人理解其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今,这一传统通过戏剧学校与师徒制传承给新一代艺术家[22]。 |
格萨(斯)尔 | ![]() |
2009年 | 204 | 中国大陆西部和北部的藏族、蒙古族与土族社群,共同流传着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他被派往人间降伏妖魔、惩治强权、扶助弱小,同时统一分散的部落。传承《格萨尔》史诗传统的歌手与说书人,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演绎这部庞大的口头叙事(称为“串珠式结构”),并因地域差异呈现多元风格。藏族艺人手持铜镜,运用面部表情、音效与手势强化演唱;蒙古族表演者则以马头琴伴奏,将即兴的旋律演唱与说唱叙事交织。史诗表演常结合供养、冥想等仪式,深植于社群的宗教与日常生活。例如孩子出生时,人们会吟唱格萨尔王降临人间的段落。作为传统的一部分,数百则神话、民间故事、歌谣与谚语不仅是乡村重要的娱乐形式,更承载历史、宗教、习俗、道德与科学的教化功能。这部史诗持续启发唐卡绘画、藏戏等艺术形式,为不同年龄的观众注入文化认同感与历史延续性[23]。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 ![]() |
2009年 | 205 | 中国大陆浙江省沿海城市龙泉市以其青瓷陶器和传统烧制技术闻名,这种技术赋予了青瓷独特的釉色。青瓷釉由紫金土与烧制的长石、石灰石、石英及植物灰混合而成,其配方通常由师徒或家族世代相传。釉料施于已烧制的炻器上,随后经过六阶段精准控温的反复烧制与冷却循环——温度过高或过低皆会影响成品效果。经验丰富的青瓷艺人会透过温度计及观察火焰颜色谨慎控制每个阶段。成品可分为两种风格:“哥窑”青瓷呈现黑色开片效果,而“弟窑”则为厚重的灰紫与梅青色调。龙泉家族式作坊烧制的青瓷,底层透出如玉般的青绿色,被视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杰作,是工匠、城市乃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骄傲象征[24]。 |
热贡艺术(英语:Regong arts) | 2009年 | 207 | 在中国大陆西部青海省隆务河流域的寺院与村庄中,藏族与土族的佛教僧侣与民间艺人传承著被统称为“热贡艺术”的塑形艺术,包括绘制唐卡与壁画、制作堆绣以及雕塑。其影响力遍及邻近省份,更远至东南亚国家。唐卡是用以供奉佛陀的宗教卷轴绘画艺术,以特制画笔将天然颜料绘于以木炭勾勒图案的布料上;堆绣则运用丝绸剪裁出的动植物形态,制作面纱与柱饰的软浮雕艺术;而木质、泥塑、石雕或砖雕的热贡雕塑,则装饰著寺院与民居的椽梁、壁板、茶几与橱柜。此技艺主要依循古代佛教绘画典籍严格传承,由父辈传予子嗣或师傅授与徒弟,内容涵盖线条勾勒、人物描绘、色彩调配与图案设计。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藏传佛教风格与独特地域特色,体现了该地区的精神历史与传统文化,至今仍是当地人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5]。 | |
藏戏 | 2009年 | 208 | 藏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受欢迎的传统戏剧,它融合了民歌、舞蹈、说唱、吟诵、杂技与宗教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藏戏在中国大陆西部的青藏高原最为盛行,演出始于祈祷仪式,包括猎人净台与长者祈福,并以另一场祝福作为结尾。戏剧的核心由一名叙述者讲述故事,并由演员在歌者、舞者与杂技演员的配合下演出。演员佩戴各式形状与色彩的传统面具,与简朴的妆容形成鲜明对比。表演可能在公共广场或寺庙举行(如今亦在舞台上),场地中央以一棵树为标记,树身包裹彩纸,周围摆放净水与戏剧道具。藏戏的故事植根于佛教教义,讲述善的胜利与恶的惩罚,因而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作为藏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多面向代表,藏戏也成为连结各地藏人的桥梁,促进民族团结与自豪感[26]。 | |
玛纳斯 | ![]() |
2009年 | 209 | 中国大陆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西部的新疆地区,他们以英雄玛纳斯的后裔为荣;玛纳斯的生平与子孙事迹,透过其口传传统中最著名的《玛纳斯史诗》世代传颂。这部史诗传统上由“玛纳斯奇”以无伴奏形式吟唱,演出场合包括社交聚会、社区庆典、婚丧仪式及专场音乐会。各地版本虽有差异,但均以精炼歌词(许多短语已融入日常用语)、契合情节与角色的旋律,以及生动寓言为特色。这部长篇史诗记录了柯尔克孜族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凝聚了他们的传统与信仰。无论是中国大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或邻近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哈萨克与塔吉克)的族人,皆视玛纳斯为文化认同的核心象征,亦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兼具大众娱乐、历史保存、知识传承与祈福等功能。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它既是卓越的艺术创作,更是柯尔克孜族的口述传统[27]。 |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 ![]() |
2009年 | 210 | 呼麦是一种由单一表演者产生多样化和声的歌唱风格,包含由喉咙持续发出的低音元素。这些歌手可以独唱或群体表演。呼麦现今流行于多个国家的蒙古族社群中,尤其是中国大陆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西部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传统上,呼麦在仪式场合中表演,歌曲表达对自然世界、蒙古族祖先及伟大英雄的敬意与赞颂。此艺术形式专用于特殊活动与群体场合,如赛马、射箭与摔跤比赛、大型宴会及祭祀仪式。歌曲的时机与顺序通常有严格规范。长久以来,呼麦被视为代表蒙古文化的核心元素,并持续作为民族或族群认同的强烈象征。作为理解蒙古族哲学与审美价值的窗口,它如同一种文化使者,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与俄罗斯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并以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吸引全球关注[28]。 |
花儿 | ![]() |
2009年 | 211 | 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以及整个中国大陆中北部,九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共享一种被称为“花儿”的音乐传统。这种音乐取材于广泛的传统曲目,并以民族、城镇或花卉命名(如《土族令》、《白牡丹令》),歌词则根据特定规则即兴创作——例如,每段歌词有三、四、五或六行,每行七个音节。歌曲可能讲述年轻的爱情、农耕生活的辛劳与疲惫、男女的缺点或歌唱的快乐。这些歌曲也是中国大陆近期社会发展的生动口述记录,歌手们通过歌词评论他们观察到的周遭变化。花儿歌手可能受教育不多,但如今最成功且广受尊敬的歌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广泛演出,甚至创办自己的学院以将艺术传授给学徒。无论是田间劳作或旅途中的人们自发歌唱,还是在这些省份每年举办的百余场传统花儿节上更正式的表演,花儿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表达个人情感、跨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流行的乡村娱乐形式[29]。 |
西安鼓乐(英语:Xi'an guyue) | 2009年 | 212 | 西安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大陆陕西省古都西安流传了千年以上的音乐形式,融合了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有时还包含男声合唱。其歌词内容多与当地生活及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于庙会、葬礼等宗教场合演奏。此乐种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大类,后者还包含合唱部分。行进鼓乐过去专为皇帝出巡演奏,如今已成为农民的艺术,仅在乡间旷野表演。鼓乐团由三十至五十人组成,成员包括农民、教师、退休工人、学生等。这种音乐通过严格的师徒制代代相传,乐谱采用唐宋时期(7至13世纪)的古谱系统记录。现存约三千首曲谱,其中一百五十余卷手抄谱仍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30]。 | |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 ![]() |
2009年 | 213 | 地方节庆期间,中国大陆东北吉林省等地区的朝鲜族成员会聚集在田野或村庄,向土地神献上传统祭祀,以表达对自然的敬意,并祈求好运与丰收。这便是中国大陆朝鲜族农乐舞的起源,这项流行的民间习俗由社区中的长辈传承给年轻一代。乐手们演奏唢呐、锣以及各种鼓乐,而戴着面具或未戴面具的舞者则滑稽地随着伴奏舞动。这种舞蹈的灵感来自农耕动作,并透过“走田埂”等手势模仿耕作。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大陆以来,农乐舞从农业起源逐渐扩展至城乡各行各业的朝鲜族人群,并经历了显著演变。例如,乐队编制扩大了,加入了管乐器;舞者的服饰也受到其他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作为劳动与智慧积累的产物,农乐舞至今仍是中国大陆朝鲜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31]。 |
中国书法 | 2009年 | 216 | 中国书法一直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还包含了艺术性的元素,这使得即使在圆珠笔和电脑时代,这项技艺依然受到重视。事实上,书法已不再是知识分子和官员的基本工具,而成为专业工匠和业余爱好者的专属领域。无论是记录信息还是单纯创造美的形式,书法家的毛笔都能书写五种不同的字体,即“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这门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书写表面上——甚至是悬崖的石壁——但尤其常见于信件、卷轴、文学作品和扇面。如今,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授外,学校也教授书法。许多标志国家庆典和宗教仪式的活动都融入了书法实践,而书法本身也对现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产生了影响。以其独特的中国形式,书法为欣赏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渠道。它也是中国大陆人民自豪与快乐的源泉,并体现了该国思想和艺术遗产的重要方面[32]。 | |
中国篆刻 | ![]() |
2009年 | 217 | 篆刻艺术是中国美术的基石。印章最初被用作签名或权力的象征,但后来逐渐被社会各阶层及亚洲大部分地区所使用。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浙江省的西泠印社成立于一个世纪前,与大约一百家其他专业机构一同保存着篆刻艺术。设计首先在纸上草绘,然后用刀反向刻在石头上。除了掌握传统书法外,篆刻艺术还需要高度的技巧,因为艺术家在极小的表面上工作,每一道曲线、每一处线条的粗细都至关重要。这些极其多样的图案是艺术家想像力与文化的结晶。作为书法和绘画的工具,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表达了整个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如今,印章仍被用于官方文件和私人信函中。尽管理解这些复杂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但篆刻艺术仍被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所实践[33]。 |
中国剪纸 | ![]() |
2009年 | 219 | 剪纸艺术在中国大陆各地及各民族中广泛流传,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流行艺术。这项主要由女性从事的技艺,自童年开始便由母亲传授给女儿,历经长时间的传承,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技艺精湛的剪纸艺术家能获得极高的尊重与赞誉。剪纸技法多样:纸张可剪刻或凿刻,可上色或留白。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增多。其图案因产地不同而变化丰富(例如中国大陆南方以精致细腻的图案为主),且多由艺术家自行设计,用途涵盖室内装饰(窗花、床幔、天花板)、节庆活动(婚礼、寿辰、仪式)及祈福祭祀(求雨、驱邪等)。作为各民族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体现了创作者的道德准则、哲学思想与美学理念。它持续为情感提供抒发管道,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复兴[34]。 |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英语:Ancient Chinese wooden architecture)营造技艺 | 2009年 | 223 |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象征,木结构建筑遍布全国。柱子、梁、檩、门楣和斗拱等木构件通过榫卯灵活连接,具有抗震能力。这些异常坚固的框架可以在建筑工地快速安装,只需组装预先制好的构件。除了这种结构木工技艺外,该建筑工艺还包括装饰木作、瓦作、石作、彩绘等艺术,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至今。每个建造阶段都展现出其独特而系统的方法与技艺。如今主要用于传统风格建筑的建造和古木结构建筑的修复,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体现了智慧与工艺的传承,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承袭认知。对于保存这种建筑风格的木匠和工匠,以及世代生活在这些建筑空间中的人们来说,它已成为中国大陆身份认同的核心视觉元素,也是亚洲建筑的重要代表[35]。 | |
端午节 | ![]() |
2009年 | 225 | 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都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庆祝活动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共同元素:结合祭祀当地英雄的纪念仪式与龙舟竞渡、射柳等体育活动;享用粽子、鸡蛋和雄黄酒的宴席;以及包含戏曲、歌曲和麒麟舞等民间娱乐表演。各地祭祀的英雄不尽相同:湖北与湖南崇拜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华南地区纪念伍子胥(传说中在贵州屠龙而逝的老人),而云南的傣族社群则祭祀岩洪窝。参与者还会通过用花香沐浴、佩戴五色丝线、在门上悬挂艾草与菖蒲等植物、以及在窗户贴剪纸等方式驱邪避灾。端午节强化了家庭内部的纽带,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表达,增强了鲜明的文化认同感[36]。 |
妈祖信俗 | ![]() |
2009年 | 227 | 作为大中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海洋女神,妈祖是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一系列信仰与习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与民间实践。妈祖被认为生活在10世纪的湄洲岛,她致力于帮助乡亲,并在试图拯救海难生还者时逝世。当地居民为她建庙,并开始尊奉她为女神。每年在正式的庙会中,湄洲居民、农民与渔民会暂停工作,以海产祭祀、参拜妈祖神像并欣赏各类舞蹈与表演,这样的庆典一年举行两次。全球其他5000座妈祖庙与家庭中,全年会举行较小型的祭祀仪式,可能包括献花、点燃蜡烛与香、燃放鞭炮,以及居民手持“妈祖灯”的夜间游行。信徒可能向妈祖祈求怀孕、平安、问题解决或整体安康。妈祖信仰与纪念深深融入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及其后代的生活中,是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与这些社群社会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37]。 |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 ![]() |
2009年 | 229 | 中国大陆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需要六位具备印刷专业知识、灵巧手法和团队精神的工匠共同合作。这些印版本身由梨木或枣木等细纹木材制成,切割成两厘米的厚度并用砂纸打磨,以准备进行雕刻。所需的图案草稿会被绘制在极薄的纸张上,经过仔细检查错误后,再转印到木板上。这些上墨的设计为工匠提供了指引,他们将图案或设计刻入木材,形成凸起的字符,最终将墨水转印到纸张上。首先,印版会用红色和蓝色墨水进行测试,并对雕刻进行修正。最后,当印版准备就绪时,会涂上墨水并用手压印到纸张上,完成最终图像的印刷。雕版印刷可用于印刷各种传统风格的书籍、制作具有传统装帧的现代书籍,或复制中国古代书籍。得益于专业工匠的知识和技能,如今仍有许多印刷作坊延续著这项手工技艺[38]。 |
京剧 | ![]() |
2010年 | 418 | 京剧是一种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虽然在中国大陆各地广泛演出,但其表演中心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和上海。京剧以北京话为主要唱念语言,其剧本按照严格的格律和韵脚创作,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故事,寓教于乐。京剧音乐在控制演出节奏、营造氛围、塑造角色和推动剧情方面起著关键作用。“文戏”以京胡、笛子等丝竹乐器为主,而“武戏”则以板鼓、锣等打击乐器为特色。表演风格程式化且象征性,演员的手、眼、身、步皆遵循既定规范。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极为简约。服装绚丽,脸谱以简练的符号、色彩和线条夸张地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通过师徒制传承,学员通过口传心授、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功。它被视为中国大陆传统社会戏曲美学理想的体现,至今仍是广受认可的中国文化遗产元素[39]。 |
中医针灸 | ![]() |
2010年 | 425 | 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大陆广泛实践,同时也见于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经络连接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这些经络,施术者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为患者带来健康。这种刺激包括燃烧艾草或将针刺入这些经络上的穴位,目的是恢复身体的平衡并预防和治疗疾病。在针刺中,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针具,用于刺入并刺激所选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前者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后者则手持艾条并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以温热所选区域。艾炷和艾条由干燥的艾叶制成。针灸通过口授和示范传授,通过师徒关系或家族成员传承。目前,针灸也通过正规学术教育进行传播[40]。 |
中国皮影戏 | ![]() |
2011年 | 421 |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由皮革或纸制成的彩色剪影人物表演的戏剧形式,伴随着音乐和歌唱。表演者透过杆子操纵这些人物,在半透明的布幕后方照明,营造出移动影像的幻觉。许多资深皮影戏艺人能表演数十部传统剧目,这些剧目以口头传承或书面形式流传。他们掌握特殊技巧,如即兴演唱、假声、同时操纵多个皮影,以及演奏各种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皮影可拥有十二至二十四个可动关节。皮影戏表演分为大型剧团(七至九名表演者)和小型剧团(仅二至五人),主要用于娱乐、宗教仪式、婚丧喜庆等特殊场合。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则是农闲时表演的业余爱好者。相关技艺透过家族、剧团及师徒制传承。中国皮影戏还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地方习俗等资讯。它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价值并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提供娱乐[41]。 |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 2013年 | 853 | 中国珠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计算方法,使用算盘进行数学运算。实践者可以根据特定口诀,通过移动算盘上的珠子来完成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更复杂的方程式。中国珠算在推动数学研究、促进算法实践和培养智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珠算口诀以易学的韵文形式呈现,代表特定的计算规则并总结算术运算。初学者经过一些基本训练后即可快速计算,而熟练者则能培养出敏捷的思维。珠算广泛应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提供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它通过口传心授和自学等传统方式世代相传。基于算盘的心算训练被认为能提升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心智能力。如今,它对计算技术、认知模式、教育心理学和智力发展的进步贡献良多。同时,它在文化创意的各个领域,包括民俗、语言、文学、雕塑、建筑中,也具有深远的影响[42]。 |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 ![]() |
2016年 | 647 | 古代中国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段,每段称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要素起源于中国大陆黄河流域,其制定标准是通过观察该地区季节变化、天文及其他自然现象而发展出来,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它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循环往复。这一要素代代相传,传统上被用作指导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时间框架,对农民指导农事尤其重要。它已被融入公历,广泛应用于各个社区,并为中国大陆许多民族所共享。中国大陆的一些仪式和节庆与节气密切相关,例如壮族的霜降节和九华的立春祭。这些节气也可能出现在童谣、民歌和谚语中。这些多元功能强化了该要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并维持其对社区文化认同的贡献。关于这一要素的知识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方式传承[43]。 |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 ![]() |
2018年 | 1386 | 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基于五元素生命观与三因(隆、赤巴、培根)健康观发展出的一种实践。药浴疗法意指通过天然温泉、药水或蒸汽沐浴来调节身心平衡、维护健康与治疗疾病的传统知识与实践。受苯教与藏传佛教影响,药浴疗法体现了民间防病治病的经验,并反映了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传承。其传承者与实践者包括藏区农民、牧民及城市居民,其中医师、药师、助手负有特殊传承责任。该项目对改善健康状况、培养社会行为准则及促进自然尊重具有关键作用,其传承途径涵盖日常生活、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与医疗实践,并被纳入现代医学院校课程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44]。 |
太极拳 | ![]() |
2020年 | 424 |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身体练习,其特点是松缓、圆形的动作,配合呼吸调节及培养正直和中正的心灵。该元素起源于17世纪中叶中国大陆中部河南省的温县,现今已遍及全国,由不同年龄层及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实践。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以“五步”和“八法”为核心,并包含一系列套路、练习及“推手”(与对手共同进行的推手技巧)。受到道家与儒家思想以及中医理论的影响,该元素已发展出多个以家族或大师个人名字命名的流派或风格。该元素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模式传递,后者关系通过传统的“拜师”仪式确立。太极拳也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该元素建立在阴阳循环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解上,并通过传说、谚语和仪式等多种表达方式传播。保护该元素将提升其能见度,并促进关于不同社群实践太极拳多样方式的对话[45]。 |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 ![]() |
2020年 | 1608 | 此项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来西亚的跨国遗产。王船仪式及相关习俗源于崇拜“王爷”的民间信仰,人们相信这位神祇能保护百姓与土地免受灾难。此文化元素于15至17世纪期间在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发展成形,现主要流传于厦门湾与泉州湾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华人社群。在海上亡故者被视为“好兄弟”,成为孤独游荡的亡魂。仪式开始时,人们聚集海边迎请王爷至庙宇或宗祠,同时竖起灯竿召唤“好兄弟”并解救其脱离苦难。因此,这项传统被誉为“做功德”。阵头表演为王爷的船舆(木制或纸扎模型)开路,包括高甲戏、歌仔戏、各式舞蹈(如舞龙舞狮)及傀儡戏等。此习俗唤醒了先民渡海远航的历史记忆,重塑了面对海难等危机时的社会连结,并体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处,同时见证了社群间的跨文化对话[46]。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 ![]() |
2022年 | 1884 | 中国大陆的传统茶叶加工技艺及相关社会实践,涵盖了茶园管理、茶叶采摘、手工加工、饮用与分享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习俗。根据自然条件和当地风俗,茶叶生产者发展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再加上再加工茶(如花茶等),形成了超过2000种色、香、味、形各异的茶产品。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家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还是寺庙,人们都会冲泡或煮茶饮用。茶是社交活动以及婚礼、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相关活动来招待客人,并在家庭和邻里间建立关系的习俗,在多个民族中都很常见,为社区提供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些知识、技能和传统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制得以延续,传承者包括茶叶生产者、农民、艺术家,以及制作茶点的人[47]。 |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 2024年 | 2126 | 在大中华地区,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它落在农历正月初一,涉及各种社会实践,以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并促进社区和谐。这个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在节日前几天,人们打扫家居、储备物资并准备食物。在除夕夜,家人共进晚餐并熬夜迎接新年。节日期间,人们穿上新衣,向天地和祖先献祭,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问候。社区、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艺术团体会举办公共庆祝活动。与春节相关的仪式、习俗、传说和歌谣的传统知识,以及准备节日装饰和用品的技能,通过家庭和社区的非正式方式以及公共教育系统的正式方式传承。相关工艺和表演艺术则通过师徒制传承。春节促进了家庭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和和平,同时为中国大陆人民提供了认同感和连续性[11]。 |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法语:Textile traditionnel des Li) | ![]() |
2024年 | 2153 | 传统的黎族纺织技术包括纺纱、染色、织布和刺绣,由中国大陆海南省黎族妇女运用棉、麻等纤维制作服装及其他日常用品。在缺乏文字的情况下,纺织品上的图案记录了黎族文化的历史与传说,以及崇拜、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等面向。因此,这些技术是黎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社区能够强化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相关技术包括双面刺绣和单面提花织造,传统上由母亲通过口头指导和亲身示范,从幼年起传授给女儿。在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注明仅有约1,000名从业者,且多为年长者,并担忧年轻世代因偏好现代时尚而不愿学习传统知识与技艺。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男性参与度提高,跨世代传承已得到加强。黎族纺织技术不仅为家庭提供可持续的生计,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与社会认可度。这项技术也促进了社区间的相互尊重与对话,这些社区持续种植、收获并使用制作染料与线材所需的天然原料。相关技术、知识与历史已被纳入正规教育,并通过研究与宣传活动推广。因此,此项目于2024年被转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 |
羌年 | 2024年 | 2155 | 羌历新年于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是中国大陆四川省羌族人民表达感恩与敬畏、重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并促进社会与家庭和谐的重要场合。此节日亦具有规范社区行动与个人行为的功能,同时推动代际交流与和平。除了凝聚各年龄层与性别的参与者外,它更成为羌族与其他群体对话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包容性社会发展。2009年,此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由于人口迁移、年轻一代对羌族遗产兴趣减弱,以及外来文化冲击,节日参与度逐年下降。此外,汶川大地震摧毁许多羌族村落,重创该地区,使新年庆典面临严重危机。此后,该节日在重建2008年地震后的信念与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提升人们对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传统上,相关实践通过家庭非正式传承。随着时间推移,相关知识技能及羌语使用已被纳入正规教育,激发年轻人对文化传统的兴趣与认同。节日及保护措施已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仅促进社区生计永续、增加就业与收入,更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因此,此项目于2024年被转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3]。 | |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 |
2024年 | 2156 | 木拱廊桥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与浙江省。这项传统建筑技艺结合了木材运用、传统建筑工具、工艺技术、“编梁”核心技术与榫卯结构,以及经验丰富的木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理解。木拱廊桥在满足当地社区需求的同时,兼顾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由于快速城市化、木材稀缺及建造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该技艺的传承与存续,此项目于2009年被首次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这项技艺仍是木匠的重要生计来源,而廊桥及其建造技艺与知识,也成为当地村落文化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交流通道与文化空间,强化了社区和谐与文化认同。当地社区与不同性别的木匠共同参与桥梁的建造、维护与使用,以及相关民俗实践。相关技艺、知识、历史与文化已作为宝贵资源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助力当地文化发展。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对该技艺的认知,更从整体上促进了地方传统与活态遗产的传承。因此,此项目于2024年被转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 |
关闭
Remove ads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相关社群与缔约国认为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维持其存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名录中共有4个项目[6]。
更多信息 名称, 图像 ...
名称 | 图像 | 入选年份 | 编码 | 简介 |
---|---|---|---|---|
麦西热甫 | ![]() |
2010年 | 304 | 主要集中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所传承的“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场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含丰富的传统与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文化与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活动中最综合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歌唱、舞蹈与娱乐。麦西热甫既是一个“法庭”——由主持人调解冲突并维护道德标准,也是一个“课堂”——人们在此学习传统习俗。麦西热甫主要由了解其习俗与文化内涵的主持人、参与的技艺精湛的表演者,以及所有参与的维吾尔族人所传承。然而,其存续正面临诸多威胁,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国内外文化的影响,以及年轻维吾尔人迁往城市工作等。活动的举办频率与参与人数正逐渐减少,而了解传统规则与丰富内容的传承者数量也从数百人锐减至数十人[48]。 |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 2010年 | 321 | 发展于中国大陆南部福建省的水密隔舱福船技术,使得能够建造具有水密舱室的远洋船只。若在航行过程中意外损坏一两个舱室,海水不会涌入其他舱室,船只仍能保持漂浮。这些船只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使用传统木工工具组装。其关键技术包括将木板以榫接方式拼接,并用苎麻、石灰和桐油填塞板缝。建造过程由一位主导工匠监督,协调大量工匠紧密合作。当地社区会举行庄严仪式,祈求建造期间及船只完工下水前的平安与安全。水密隔舱技术的经验与工作方法透过师徒间口头传承。然而,随着木制船只被钢壳船取代,对福船的需求急剧减少,如今仅剩三位大师能完全掌握此技术。由于原材料短缺,相关建造成本亦随之增加。因此,此遗产的传承正逐渐减少,传承者被迫寻求其他谋生方式[49]。 | |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 | ![]() |
2010年 | 322 |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木活字印刷在浙江省瑞安市得以保存,并用于编纂和印刷宗谱。男性负责学习绘制和雕刻汉字,然后将这些字排列成版面并进行印刷。这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掌握。女性则负责剪纸和装订工作,直到印刷完成的宗谱出炉。活字在版面拆解后可反复使用。一年四季,工匠们携带木活字和印刷工具前往当地社区的祠堂,亲手编纂和印刷宗谱。宗谱完成时会举行仪式,印刷师将其放入上锁的箱子中保存。木活字印刷技术通过家族口耳相传。然而,所需的密集训练、低收入、电脑印刷技术的普及以及对编纂宗谱热情的减退,都导致工匠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剩11位50岁以上的工匠掌握整套技术。若不加保护,这项传统技艺很快就会消失[50]。 |
赫哲族伊玛堪(法语:Yimakan) | 2011年 | 530 | 伊玛堪对于中国大陆东北的赫哲族之世界观与历史记忆至关重要。这种以赫哲语叙述、兼具诗歌与散文形式的说书艺术,由许多独立篇章组成,描绘部落联盟与战役,包括赫哲英雄击败怪物与入侵者的故事。此一口述传统不仅强调对民族认同与领土完整的捍卫,也保存了萨满教仪式、渔猎等传统知识。伊玛堪表演者无需乐器伴奏即兴讲述故事,交替运用歌唱与口述,并以不同旋律代表不同角色与情节。他们通常在本族或家族中以师徒关系接受训练,尽管如今越来越多外来者被接纳为学徒。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系统,伊玛堪在保存其母语、宗教、信仰、民俗与习俗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然而,随着现代化加速与学校教育的标准化,赫哲母语现已濒危。目前仅有长者能使用其母语。此一流失现象已成为伊玛堪传统推广与永续性的主要障碍。现今仅存五位大师级说书人能表演这些篇章——随着多位资深说书人离世及年轻世代离乡至城市谋职,此一情况更趋恶化[51]。 |
关闭
Remove ads
优秀保护实践
《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允许缔约国、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分享成功的保护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践与知识传予后代时所面临挑战的范例”[5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名录中有1个项目[6],于2012年被列入[53]。
更多信息 名称, 图像 ...
名称 | 图像 | 入选年份 | 编码 | 简介 |
---|---|---|---|---|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 ![]() |
2012年 | 624 | 福建木偶戏是一种中国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提线木偶和手偶木偶。在中国大陆东南部的福建省,木偶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表演技巧、木偶制作工艺,以及剧目和音乐。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变迁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加上掌握精湛表演技巧所需的长期训练,学习木偶戏的年轻人数量逐渐减少。为此,相关社区、团体和传承人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专业培训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编写教材,建立表演场地、培训机构和展览馆,通过非正规和正规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区域和国际合作以及艺术交流,以保障福建木偶戏的传承并增强其可持续性。这一计划见证了从业者、当地民众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参与。结果,200名潜在从业者接受了专业培训,成立了20个公立木偶戏团体,并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资金支持[53]。 |
关闭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