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立陶宛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立陶宛关系(立陶宛语:Kinijos–Lietuvos santykiai)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立陶宛共和国的双边关系,两国自1991年建交后关系虽有波澜,但相对平稳发展,双方互有合作。
但自2019年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立陶宛先后在国安报告、香港反修例事件、新疆种族灭绝等事件上指控中国,并于2021年3月同意台湾开设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8月,中国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而立陶宛政府应中方要求于9月3日召回驻华大使,两国的外交事务由临时代办署理。同年11月21日,中方不满立陶宛允许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表示一中原则受到侵犯,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更名为“代办处”[3],并要求立方也撤销其大使馆称谓。12月15日,立陶宛召回包括临时代办在内的19名立陶宛驻中国外交人员及其眷属,因此其驻北京的大使馆实质上停止运作,驻处业务改以远距方式运作[2][4]。
2025年5月,立陶宛拒绝最后一名未经认证的中国外交官入境,至此维尔纽斯已无中方外交人员驻留。6月,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公告,领务暂由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馆代管。[5]
Remove ads
历史
1991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立陶宛建交[6]。1992年,中国在维尔纽斯设立大使馆,1995年,立陶宛在北京设立大使馆。自2000年9月2日起,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和例行的人大代表团展开了对欧洲的国家的访问。9月5日中方结束冰岛行程。获悉立陶宛议会近日举行的有关共产主义罪行的公共论坛后[7],在李鹏的提议下调中方决定调整体访问行程并缩短对立陶宛的国事访问[8]。9月5日在维尔纽斯机场受立方正式接待后,中方与时任立陶宛议会议长兰茨贝吉斯于机场贵宾室开展了两个半小时左右的会谈[9][7],结束后中方飞抵白俄罗斯明斯克进行访问[10]。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立陶宛向中国捐助20万立特(约合9万美元)。[11]
2013年9月,立陶宛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会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12],使中立关系一度遇冷。2014年12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塞尔维亚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会见了立陶宛总理阿尔吉尔达斯·布特凯维丘斯,布特凯维丘斯表示立陶宛方面重视发展对华友好合作关系,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任何主张西藏独立、有损中国领土完整的分裂势力和行为,今后愿以妥善方式处理此类敏感问题[1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肯定立方立场,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立陶宛的友好合作关系。中立双方一致同意,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原则基础上,加强沟通和协调,推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13]。
2015年以来,中立两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展开合作。2017年5月,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部长罗卡斯·马休利斯来华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2017年11月,中立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2019年4月,立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德古蒂斯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2019年7月,立陶宛龙舟协会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龙舟节活动[14]。
2018年3月22日晚,立陶宛驻华大使馆举办独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立陶宛共和国驻华大使伊娜·玛丘利奥妮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以及来自其他各国驻华使领馆、企业和主流媒体的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15]。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会见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本次会见中,中方表示高度重视中立关系发展,双方要相互尊重、互信,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愿同立方加强一带一路等合作,扩大双向投资。立陶宛方面表示钦佩中国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方愿加强同中方的全面合作,积极推动加快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和中国-中东欧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16]。
Remove ads
2019年1月,立陶宛国安部门首次将中国列入国家威胁评估报告中,报告表示中国国家安全部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情报局在立陶宛境内进行间谍活动,中国通过利用孔子学院、利用中国公司和新闻机构、利用在立中国留学生、利用赴华免费旅游等渠道和方式试图获取立陶宛政府政策信息,影响公众舆论及政府决策,并在波罗的海国家当中窃取欧盟和北约机密[17]。2月8日,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接受采访时表示,“报告涉华内容毫无根据,十分荒谬可笑,我们对此感到震惊和无法接受,对其中的无端指责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国尊重立陶宛主权和国家安全,不干涉立内政。中国在立机构、企业和人员在当地交朋友,促进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务实合作,不会对立陶宛构成任何安全威胁,希望立公众不要被该报告所谓的“中国安全威胁”误导”[18]。
2019年7月,新上任的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表示,中国对克莱佩达港的投资可能损害立陶宛乃至整个欧洲的国家安全,对仓促推动该项目完成表示公开反对[19]。11月,立陶宛国防部长莱蒙达斯·卡罗布利斯表示若中国控制克莱佩达港,会对经过的美军与北约军队带来战略风险[20]。
2020年1月,立陶宛国安部门出版2020国家威胁评估报告,报告表示中国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巩固对其全球政治议程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力。中国追求技术优势与渗透性投资增加了其他国家的脆弱性,并带来了无法控制本国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报告指出中国情报部门伪装成招募员工的公司,利用领英与立陶宛公务员,信息技术专家,国防部门员工,科学家等建立联络并获取情报[21]。
2021年2月,立陶宛政府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决定禁止同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威视向立陶宛机场提供X射线行李扫描仪,立陶宛议会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主席Laurynas Kasčiūnas表示同方威视的设备可以收集乘客和行李数据,并依据中国法律将其提供给中国政府[22]。威视方面表示该产品符合欧盟等标准[22],并认为立陶宛政府的行为是基于政治动机,准备采取法律途径对该决定提出质疑[23]。8月,威视获标为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境的一处检查站提供X射线行李扫描仪,立陶宛政府尚未表示该标能否通过审批[24]。
2021年2月9日,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立陶宛没有派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级别的高级官员出席该视讯会议[25]。2021年3月,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立陶宛议会同意退出与中国的“17+1合作”。立陶宛外交部长格比亚鲁斯·兰斯伯格斯表示,中国和立陶宛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好处”[26]。
2021年4月22日,立陶宛议会举行“新疆问题听证会”。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接受立陶宛《共和国报》采访时,表示“如果立陶宛议会基于今天这场闹剧,或在虚假之上指责中国的相关决议,我相信会对中立双边关系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可以明确的说,中国政府绝不会接受类似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不负责任的指责,中国人民也绝对不会答应的。”“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立陶宛人民和政治家都希望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因为这符合立陶宛最大利益。立陶宛政界确实出现一些反华势力,但他们不能代表整个国家和人民,只能代表他们政治上的一己私利。”针对两国经济关系,申知非大使表示,“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中国对立陶宛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安全威胁,我想立陶宛企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对此深有感触,中立之间的经济合作只会助力立陶宛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改善。……中国是克莱佩达港口最大用户之一,立陶宛又是中欧铁路运输非常重要的中转站,来自中国的货物占了立陶宛交通物流业的很大份额。……我们希望中立建立一个正常平等的贸易关系。同时,中国也绝对不允许任何国家一方面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又想从中国市场攫取好处,世界上没有这种天上掉的馅饼。”[27]
2021年5月20日,针对立陶宛议会通过新疆、香港问题上的决议,中方表示愤慨并予以强烈谴责[28]。据立陶宛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托马斯·伊万纳斯卡斯(Tomas Ivanauskas)透露,自5月起,立陶宛在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陆续遭取消或暂停,包括文化艺术活动及翻译书籍[29]。
2021年5月22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宣布退出17+1合作,在24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机制成立9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影响。相信在机制成员国共同努力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必将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福祉”[30]。
2021年7月20日,立陶宛外交部宣布允许台湾以“Taiwanese”为名义开设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3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回应“中方坚决反对建交国同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反对建交国同台湾互设所谓‘代表处’。我们敦促立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恪守建交承诺。”[32]
受此事件影响,中国外交部与立陶宛多次交涉未果后,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33]。立陶宛外交部随即对此表示遗憾,并重申立陶宛决心同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一个中国原则[注 1]下同台湾发展互利关系[34]。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表示,立陶宛自1991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就实行“一中政策”至今不变,但立陶宛作为主权国家有决定与哪些国家或领土发展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权利,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否则对话就变成单方下最后通牒,这在国际关系中是不可接受的,并表示希望中国改变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的决定[35]。立陶宛外交部长蓝斯柏吉斯对中方召回大使表示遗憾,表示将努力说服中方派出驻立大使[36],认为在欧洲也有不少台湾办事处,但中方却从未以召回大使回击,立陶宛“并未做错任何事”,并表示立陶宛与中方外交争端获美国国务院及欧盟支持[36]。他最后说明,双方不会到关闭大使馆或断绝外交关系的地步[36][37]。
2021年8月,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9年8月疑似遭中国大使馆策动的群众闹场在维尔纽斯声援香港反送中运动的集会,立陶宛对中国的警觉起源于此事件[38]。
2021年9月3日,立陶宛宣布应中方要求召回驻华大使迪亚娜·米凯维切涅,并表示驻华大使馆将依旧正常运作。欧盟驻华代表团举行会议并与米凯维切涅合影以示声援,表示等候其重返北京[39]。
2021年11月18日,在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发表谈话,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另说明会采取何种措施“请拭目以待”[40]。11月21日,中方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3]。《环球时报》指,“代表处”的设立在性质上的确很恶劣,但主张无须因此发怒,聚焦于与小角色斗争,那样太抬举它了。它制造的日常挑战是目的是增加台海的应对成本。评论分析,有必要准确定义产生的实际影响,台立勾结有带出“连锁反应”的风险,中国当然要对它予以反应,出手多重都有道理。同时,做这一切都要在不损害或尽量少损害我方利益、不影响中方统筹大战略的前提下进行。“更大关切方向应当是如何做好与大力量的博弈。”社评称,北京方面根据对美欧的关系来决定如何处理立陶宛[41]。立陶宛外交部随后也发声明表示“遗憾”,立方强调“立陶宛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立陶宛有权扩大与台湾的合作”。[42]这是自1981年后中国再度因台湾问题向欧洲国家施展降级的外交手段[43][44][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降级外交关系后,有17名立陶宛议会议员向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发公开信,要求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不派出代表团参加该比赛[46],对此立陶宛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政治中立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基本原则之一,且如果该国不派运动员参赛会受到国际奥委会的制裁[47],最终立陶宛方面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成为世界上首个宣布外交抵制该届冬奥的国家[48],但立陶宛队仍派出独立后最大规模冬奥代表团,如常抵达中国参赛[49]。
2021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引用白俄罗斯国家新闻台17日发布的一段视频,斥责立陶宛军人暴力驱逐聚集在边境地区的难民的行为,认为立陶宛军人是当代的纳粹“盖世太保”。[50]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立陶宛政府动用军队、军犬暴力对待难民表示严重关切,予以严厉谴责,呼吁立陶宛停止暴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难民的人权和各项基本权利,同时指出立陶宛所标榜的、捍卫的所谓“自由民主”是多么虚伪。[51]
2021年11月25日,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的领事业务暂停。[52]11月26日,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同时中国外交部要求立陶宛方面也要更改驻华外交机构称谓[53]。
2021年12月15日,立陶宛驻中国的19名外交人员及其家属全数撤离北京,包括临时代办契雅佩涅(Audra Čiapienė)在内,对中事务全数改以远距方式运作[2]。立陶宛外交部表示,北京单方面要求立陶宛驻中国大使馆改名为不存在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代办处”,且要求立陶宛驻中人员为因应“大使馆改为代办处”必须重新申请识别文件,否则将单方面撤销既有证件,引发立陶宛的疑虑,因此召回外交人员[4]。
2022年8月12日,由于中方不满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瓦伊丘凯维丘特访问台湾,决定对瓦伊丘凯维丘特采取制裁措施;暂停中方同立方交通与通讯部任何形式的交往,暂停同立国际道路运输领域交流合作。[54]8月18日,立陶宛外交部召见中国驻维尔纽斯的代办,抗议中国对瓦伊丘凯维丘访台一事进行制裁。[55]
2023年7月5日,立陶宛政府批准该国的印太地区战略。该文件认为,中国在国内巩固了日益强化的专制的控制方法,而且中国对自由和开放的民主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升温,以及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态度,正在加剧中国与民主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56]
2024年2月5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加布里埃卢斯·兰茨贝吉斯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外交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向同事通报其外交情况时表示,在北京缓解了对维尔纽斯的经济压力后,另一场外交压力的新战线已经开启,并称之为“外交胁迫”。加布里埃卢斯·兰茨贝吉斯指出,自中国单方面降低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级别后,又自1月24日起停止向立陶宛公民发放签证,从而限制了两国之间的旅行和所有外交行动[57]。
2024年5月7日,争取连任的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要求将“台湾代表处”更名为“台北代表处”,以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58][59]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单方面给予部分欧洲国家免签证入境待遇,但立陶宛被排除在外[60]。
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宣布驱逐中国驻立陶宛代办的三名雇员,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61]中国外交部随后称,对此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62]立陶宛政府解释,3名外交官遭驱逐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认证已过期,且涉嫌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法律。[63][64]
2024年12月19日,立陶宛议会通过法律修正案,拥有中国国籍的人禁止在立陶宛武装部队中服役,也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志愿兵役和义务兵役,而还在军队服役并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将不再服兵役[65]。
2025年6月,由于双方的外交关系陷入僵持,立陶宛境内已无中国驻立陶宛外交人员驻留,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公告领务暂由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馆代管。[5]
Remove ads
官员互访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国务委员杨洁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尤权、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
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议长普兰茨凯蒂斯、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政府秘书长斯通柴蒂斯、经济部长辛克维丘斯[66]。
经济贸易
根据立陶宛企业署官网,2020年立陶宛原产商品对华出口额为2.44亿欧元,同比增长17%。主要出口产品为谷物(28%)、家具(16%)以及光学、摄影、测量、医疗和手术器械(13%)。2020年立陶宛对华服务贸易出口为4600万美元,其中运输服务占三分之二[67]。
2021年底两国关系恶化后,立陶宛的对华出口也受到波及。2021年10月底,中国的合作伙伴取消了立陶宛啤酒厂商沃福斯·恩格尔曼所有订单,造成的损失达50万欧元。12月,立陶宛媒体报道中国海关将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这导致立陶宛的货品无法在华清关。同时中国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企业切断联系,否则将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不了解有关具体情况,同时称立陶宛“背信弃义”。[70][71]立陶宛转而希望台湾能向立陶宛出口开放农业市场。[72]
2022年1月27日,欧盟认为中国的一系列措施是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并向世贸组织提起了诉讼。[73]2月9日,中国海关总署宣布暂停接受立陶宛牛肉进口申报。[74]
2023年10月,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表示,中方已解除大部分制裁措施。[75]2024年2月5日,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向欧盟同僚表示,在缓解了对维尔纽斯的经济压力后的同时,北京向立陶宛采取新的外交胁迫[57]。
Remove ads
2017年,立陶宛在华直接投资为2431万欧元(约1.88亿元人民币),中国投资者在立陶宛的直接投资为396万欧元[76]。
《2018—2020年农业领域合作行动计划》签署后,立陶宛的小麦、牧草、牛肉和乳制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由50家中国农业公司组成的代表团出席波罗的海农业博览会[77]。
交通
2007年4月23日,中国和立陶宛在北京签署《中国和立陶宛政府海运协定》,为双方航运企业进一步合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78]
2017年,两国曾计划建立航空联系[79],但目前中国和立陶宛尚无直航班机。2019年以后,中立关系急转直下,两国间建立航空联系的计划也随之被搁置。
交流
访问立陶宛的中国游客人数如下。[80][81][82][83][84][85][86]
协定
- 《2018—2020年农业领域合作行动计划》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