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地形宏观区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地形宏观区域、又译中国宏观区域宏观区域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提出的分析模式及理论(因此又称施坚雅模式),依主要大河流的排水盆地及其他会影响旅行的地理因素,将汉地划成九大区, 并主张这九大区域在环境、经济资源、文化及相互依赖及偶时独立的众面向来说,有相当不同的特性。 [1] 这在其主要论文“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在解释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中对相关研究有关键影响。[2][3][4][5][6][7]该理论及分析方式又称为“施坚雅模式”。[8][9]

19世纪中国

施坚雅及其学派主张在中国现代化之前,中国的交通体系主要是受限于地形宏观区域的限制,因此地形宏观区域同时也相当于19世纪的社会经济宏观区域。这些区域包括[10]

  • 10 中国东北区 Northeast China
  • 20 中国华北区 North China
  • 30 中国西北区 Northwest China
  • 40 长江上游区
  • 50 长江中游区
  • 60 长江下游区
  • 70 东南沿海区 (约包括 福建, 广东东部, 浙江南部, 及台湾)
    • 瓯灵流域分区
    • 闽江流域分区
    • 漳泉分区
    • 韩江流域分区
    • 台湾分区
  • 80 岭南区,[11]
  • 90 云贵区;

新疆, 西藏, 青海内蒙古的大部分都未纳入施坚雅的分类.

20世纪中国

施坚雅认为20世纪中国的九个社会经济宏观区域的核心没变,只在范围上和19世纪的有些许差异.[10]

参见

引用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