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央老街

澎湖群島開發最早的老街,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老街
Remove ads

马公市中央老街,俗称街内台湾话kue-lāi),清朝将澎湖纳入版图后,初期仅有军队驻扎妈宫港澳,约莫至乾隆朝后,天后宫附近的商业店家才渐成规模。

Thumb
中央街景

清领时期

Thumb
清代澎湖厅城的模型图,拍摄于澎湖生活博物馆,上有标注妈宫“七街一市”的约略位置。

1684年,康熙皇帝将澎湖纳入大清帝国版图后[1]澎湖水师协班兵开始大量驻扎在妈宫港,澎湖因地狭、耕地不足,民生物资等皆十分仰赖商船交易,又妈宫港由于位于澎湖内海,海象平稳,长期皆是帆船停泊的云集之地,于是妈宫市街形成历史也环绕妈宫港澳而生。康熙49年(1710年),陈文达台湾县志》已提及澎湖有“妈宫街”。乾隆26年(1771年),胡建伟编著《澎湖纪略》之时,当地已构成“七街一市[a]”的规模。[2]:123[3]:35-41

不过,妈宫街的供需规模在乾隆年间后拓展停滞,卓克华检阅乾隆年间《澎湖纪略》、道光年间蒋镛澎湖续编》,甚至是光绪朝的《澎湖厅志》,各年份清代澎湖志书的铺户数量、贩售品项差异不大,商业区也始终分布在澎湖天后宫中央街一带,左近约二至三公顷的区域,大体维持“七街一市”规模,光绪朝已发展成“十街二市 [b];而原有天后宫庙埕的鱼市旁,新增一个“菜市”,虽曰“二市”,其实都在同一处,整体并未有更大突破性的成长。[2]:124-127[3]:35-41

根据光绪朝林豪《澎湖厅志》记述,但凡妈宫“七街一市”的铺户,凡台厦郊商品来源,其贩售项目为五谷、布帛、油、酒、纸笔等民生用品,货源多为来往厦门台湾府的船只,整船批发运送,并在妈宫街另开铺贩售,悉称作“街内”。此外,非妈宫街之外的澎湖住民,亦有前往妈宫街买卖如青菜生肉、药物糕饼等需求,其货源多为澎湖当地提供,经营这类生意的店铺亦有店面,但并不属于“台厦郊”的铺户,此类铺户部分也在“七街一市”范围,则被统称作“街外”。[4]

Remove ads

日治时期

澎湖1926年自高雄州分出成澎湖厅。将中央街重新略作规划后,更成为马公商业中心。

战后初期

中央街区繁荣依旧,当时俗称为“马公的西门町”,之后施行马公市城市规划,开辟多条宽敞道路及规划多处商业区,随着北辰更新区的开发,其中心地位逐渐被取代,至六十年代,中央街内传统商业交易,呈现出哀颓没落的夕阳景象。

公元1983年将中央街划定都市计划保存区,公元1991年将保存区变更为“中央街文化风貌特定专用区”。公元1993年中央街居民成立“澎湖第一街振兴协会”,公元2001年、2002年获得离岛建设基金补助经费得以进行建设。

相关条目

注释

  1. “七街”:仓前街、左营街、大井街、右营直街、右营横街、渡头街、海边街。“一市”:渔市。各街店铺多元,包括:面饼铺、绸缎铺、油烛铺、酱菜铺、药材铺、打铁铺、杂货铺、酒米铺、鲜果铺等。
  2. 新增“太平街”、“东门街”(今重庆街)和“小南门街”(今民族路南段)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