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中市 (省辖市)
中華民國臺灣省曾經存在的省轄市(1945-2010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中市(俗字写作台中市)为中华民国台湾省从1945年至2010年间下辖的市。台中于1920年实施市制,为台中州之州辖市。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制为省辖市。2010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案生效,与台中县合并改制成为直辖市。
Remove ads
历史
台中市别名“文化城”。清朝之前,台中市为平埔原住民之中的巴宰族与巴布萨族的生活区域,主要以狩猎维生。清治末期,台湾中部的要邑位在半线(今日的彰化市),直至1890年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当时东大墩街南侧的“桥仔头”聚落(或称桥仔图、桥孜图;今国光路到台中路之间)附近始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筑物(现存北门城楼、考场),预备作为台湾建省之后的省会。但后任巡抚邵友濂终止此计划,省城改设在台北;但所累积的建设成果是清治时期全台营建之城池中规模最大者。
1896年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前期先后将其划归在台湾县、台湾民政支部内,当年最后划归在台中县(今之云林县、彰化县、南投县、苗栗县、台中市),“台中”之称始于此;1901年苗栗、云林、彰化、南投等地拆出,设台中厅。1899年,日本当局实施市街改正计划,整治河流与设计棋盘状道路(现今中区、东区),将台中兴建成为日治时期新兴的现代化都市。1909年,彰化厅并入台中厅。1920年,总督府实施“五州二厅”制度,再将台中厅与南投厅合并为台中州,再将现今台中市的东、南、西、北、中等五区区域组成州辖市级的台中市,隶属于台中州,此为台中设“市”之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中市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并改为省辖市。1947年2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台中县北屯、西屯、南屯等三个乡划入台中市管辖。2006年6月《远见杂志》发表的“2008年县市总体竞争力调查”,台中市在总表现中排名全国第五[1]。
2003年,台中市的总人口数突破100万[2],要求在中部唯一大都会再设一处直辖市的声浪四起,甚至成为总统候选人的政见。但由于直辖市门槛自100万人改为125万人,故于2009年6月通过台中市县合并改制直辖市案、翌年正式实施。
-
日治末期的台中市街图。可见当时该市的街道,主呈棋盘状(为今台中市中区和其临近区域)。
-
日治时期台中州厅建筑(右图为今貌)
-
今日的台中州厅为台中市市定古迹
-
日治时期台中市大正町通,现今的中正路。
-
1945年到1947年间的台中市行政区划。
Remove ads
地理

- 地形水文
台中市位于台湾本岛西侧的中部。地形上,台中市中心位于台中盆地,四周环山,大坑风景区内的头嵙山(海拔859米)为市区最高峰(日治时期台中市辖区最高峰为台中公园的炮台山)。平日若天气晴朗,则可自大肚山等台中周边的山俯瞰整个台中盆地。
其中,台中市区被多条溪流穿过,大型的溪流由东至西有廍子溪、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小型(或为区域排水系统)则有绿川、柳川、梅川、麻园头溪、枫树脚溪、潮洋溪、南屯溪(犁头店溪)、土库溪、大坑溪、横坑溪、浊水坑溪、清水坑溪、新庄仔溪、北坑溪。其中以绿川、柳川、梅川、麻园头溪四者被称作“台中市四大河川”。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仿照京都市的城市规划(市区改正)来规划台中,因而整顿了四区内的四条排水系统,至今仍可由柳川两岸的柳树一窥鸭川的意象。台中市的气候受到这些流经的河川调节,显得更为怡人。
在行政区上,台中市四周皆与台中县接壤,其东侧与太平市及新社乡相邻;西缘沙鹿镇、龙井乡及大肚乡;南邻乌日乡及大里市,北边则是丰原市、潭子乡与大雅乡。
- 气候
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
Remove ads
历任市长
Remove ads
区划人口
| |||
![]() | |||
行政区 | 面积(平方公里) | ||
西区 | 5.7042 | ||
北区 | 6.9376 | ||
中区 | 0.8803 | ||
东区 | 9.2855 | ||
南区 | 6.8101 | ||
南屯区 | 31.2578 | ||
西屯区 | 39.8467 | ||
北屯区 | 62.7034 | ||
总计 | 163.4256 |
- 资料时间:2019年10月
10 / 12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本月人口减去上月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Remove ads
象征
- 市徽:于日治时期1921年(大正十年)配合台中市役所落成,经公开征选再由市协议会(市议会前身)议员投票决定而产生的,在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铁道工务课的中村与松所设计的作品作为市章。今日台中公园炮台山望月亭、台中放送局的建筑上亦可见到。
- 市歌:
作曲:林鹤年
作词:张亦
美哉台中居岛之中,平原腴土四绕奇峰。
柳川绿川奔流西东,街衢幽雅茂木清丛。
公园湖景瑞士之风,气候温和物产丰隆。
交通发达遍及乡村,城号文化全岛称雄。
民主政治人人歌颂,振作图强康乐无穷。
交通
-
台中市的高汽机车使用率,导致各重要干道交会处车流量十分大,亦经常壅塞。图为台中港路及文心路路口
-
特三号道路是“台中生活道路系统建设计划”其中一项建设
-
巨业交通68路
- 市区道路
台中市的都市道路规划呈蜘蛛网状分布,是由数条放射状的连外干道(台中港路、大雅路等)及环绕市区的环状干道(忠明路、文心路、环中路)所组成的。近年来台中市的人口激增,以及台中市的汽机车使用率居全台之冠,使得每逢假日或通勤时间,市区内各主要道路常有塞车情形出现。为解决台中市日趋严重的塞车问题,台中市政府提出多个解决方案,例如“部分路口禁止左转”、“增加公车路线”、“台中港路取消停车格”、“增加路口员警数量”及“兴建捷运系统”等,以减少台中市区的车流量。
- 省、县道
台1乙线:乌日乡−市内−大雅路
台3线:大里市−市内−潭子乡
台12线:市内−龙井乡(台湾大道)
台63线:中投公路
台74线:中彰快速道路
县道125号:大雅乡−市内−乌日乡
县道127号:大雅乡−市内−乌日乡
县道129号:新社乡−市内−太平市
县道136号:大肚乡−市内−太平市
- 高速公路
Remove ads
- 铁路
- 捷运
根据省政府时期的省住都处所规划,初步建议之路网由红、蓝、绿、橘四条路线组成,路网总长约98.7公里,共设64座车站,预估2021年尖峰小时站间最高运量约为122,500人次,蓝线采用高运量系统,绿线与橘线采用中运量捷运系统,红线为台铁捷运化之密集区间车,预估总建造成本为2300亿元。
最后规划各路线如下:
- 公车客运
旅游
|
|
|
- 参见:台中市主题商圈
-
台中市傍晚时分的天际线,图中为台中港路周围的高楼群
-
广三SOGO(于台中港路)
-
台中市市长公馆
-
台中公园湖心亭
-
积善楼
教育
- 学校
- 台中市大专院校列表
- 台中市高级中等学校列表
- 台中市国中列表
- 台中市国小列表
-
位于学士路上的中国医药大学
- 体育场地
出身市民
对外交流
台中市对外国的城市交流始于1960年代,1975年菲律宾在台中市设立领事馆(代表机构/办事处),这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在台中市建立的交流平台。另外美国在台协会亦设有台中线上分处,并与国立台中图书馆合作设立台中美国资料中心。
1965年至2010年底,台中市共缔结了18个姊妹市。
统计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