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乘法
二元運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乘法(英语、法语:multiplication)是四则运算之一。乘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同类累加的简写形式”。

例如:
和 都是本式的因数(或称约数),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须注意的是,华人地区有将四则运算的被运算数和运算数统一位置,念作“a 乘以 b”(“a times b”)或“b 乘 a”(“a multiplied by b”)。前者 是乘数, 是被乘数,后者则相反。而乘数和被乘数的交替并不会影响乘法的结果。[1][2]
乘法运算亦有其它形象理解:对于整数乘法,可表现为将对象排列成矩形数组;对于实数乘法,则可解释为计算矩形面积。同样地,运算结果不受边长测量顺序的影响。
在乘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序列乘积、向量乘法、复数及矩阵运算等均对其进行了概念扩展。这些更高级的数学结构会以各自方式影响乘法的基本性质——例如矩阵乘法和某些向量乘法会呈现非交换性,复数乘法则会改变复数的符号。
Remove ads
引言
首先,进入正题前,我们不妨来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 买5个单价为3圆的冰激凌:由可得,需要支付15圆。
- 要搭一个3层高、每层4块积木的小塔:由可得,需要12块积木。
其次,数学和物理存在许多“累加关系”:
......
Remove ads
定义
乘法运算,指通过特定法则将两个或多个数结合生成积的运算过程。其核心内涵包括:
符号与表示
乘法可以用几种方法表示。以下的式子表示“五乘以二”:
古代常用的方法是将两个数并排,没有什么特别的符号来表示乘法。
以“”表示乘法,是由奥特雷德于1618年最先引入,也是现在最流行的写法。在电脑领域,也有为方便键盘输入而以小写英文字母“x”替代“×”。
以“”表示乘法,如今已成为美国[3][4]、德国、法国等国家[5]的标准。其最早由托马斯·哈里奥特于1631年出版的著作使用,但令这种用法影响深远的人是莱布尼兹。
因为星号“”是键盘必备的符号,电脑常用其表示乘号,这种用法起源于FORTRAN语言。
代数中,为方便书写,乘号常被略去(如 和 )。但如果变量多于一个字母,则易令人混淆。同时如果只有数字,乘号则不应略去,如 不会表示成 。
Remove ads
性质
Remove ads
Remove ads
不同的乘法运算
两个自然数 ,其乘积为:
这是将该整数自身重复相加若干次的简写法。换言之:
长远来看,将乘法视为重复加法并不高效。因此,数学家归纳了从 到 的乘法结果,即九九乘法表。
多个自然数相乘时,我们使用括号标明运算顺序。为避免过多括号,规定以下优先级规则:乘法始终优先于加法。例如在表达式 中,应理解为 ,而非 。


两个分数 作乘法运算时,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当且仅当 时成立。
两个小数作乘法运算时,可利用乘法交换律的特性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 乘以 时:
可见,两个小数作乘法运算时,先忽略小数点,计算两数小数点后数字的位数之和,将两数视为整数相乘,最后在结果中从右往左数出与总位数相同的位数,并放置小数点。
又如,计算 乘以 时:
- 先计算整数部分相乘:
- 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末尾的 可省略,写作 )
实数乘法是前文乘法的推广,性质也相同。其核心在于:每个实数都是某有理数集的上确界。特别地,每个正实数是其无限小数展开式截断序列的上确界,例如 是集合 的上确界。
实数的一个基本性质是:有理逼近与算术运算(特别是乘法)兼容。这意味着,若正实数 和 分别表示为集合 和 的上确界(即 , ),则两数乘积 等于所有 与 的乘积项的上确界(即 )。具体而言,两个正实数的乘积等于其十进制展开式逐项积序列的上确界。
对于涉及负实数的乘法运算,可通过符号法则简化处理:正负号的变化将上确界转化为下确界。很多人都通过柯西序列构造实数,因为这种方法无需考虑四种可能的符号组合情况,从而简化了运算规则的推导过程。
复数乘法可通过分配律和虚数单位性质 进行运算。具体地,两个复数 与 作乘法运算时,展开过程为:
其中 替换为 后,实部与虚部分别合并。

从几何视角理解,复数可表示为极坐标形式:
其几何意义在于模长相乘( )、辐角相加( )。
非负整数的乘法可通过集合论中的基数概念或皮亚诺公理进行定义。基数理论通过集合的势(即集合元素的数量)定义乘法,例如,两个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势等于各自势的乘积。而皮亚诺公理体系则通过自然数的递归定义实现乘法运算:设非负整数表示为自然数,其乘法可归纳定义为:
- 基例:对任意非负整数 ,有 ;
- 递推规则:对任意非负整数 、 ,有 。
此定义通过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满足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等基本性质。
对于任意整数的乘法,需在自然数乘法基础上引入符号规则。例如,负整数乘法定义为:若 、 为自然数,则 ,而 。这一扩展保持了乘法运算的代数结构一致性。
有理数乘法则通过分数形式定义:若 与 为最简分数( 、 ),则其乘积为 ,分母通过集合论中的笛卡尔积构造,分子通过自然数乘法定义。此过程需验证运算的封闭性与唯一性,例如通过交叉相乘消去公约数,确保结果仍为最简分数。
实数乘法的定义依赖于有理数乘法的完备性。通过戴德金分割或柯西序列构造实数时,乘法运算被定义为极限运算:若 和 为收敛的有理数序列,则实数乘积定义为 。此定义需满足乘法与极限运算的交换性,并通过 语言严格证明其合理性。
在群论中,若一个集合在乘法运算下满足封闭性、结合律、存在单位元且每个元素均有逆元素,则称其构成群结构。这些公理构成了群的定义基础。
以非零有理数集为例,其乘法运算满足群的所有条件:单位元为1(不同于加法群的单位元0),每个非零有理数均存在乘法逆元,且乘法运算封闭(因为两个非零有理数相乘仍为非零有理数)。但需注意的是,零必须被排除,因其乘法逆元不存在。此例中的群为阿贝尔群,但群论中并非所有乘法群均为阿贝尔群。
考虑可逆方阵群:给定域上同维数的可逆矩阵集合,其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矩阵相乘仍为同维可逆矩阵)、结合律、单位矩阵作为单位元,且每个矩阵均有逆矩阵。然而,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如 ),因此该群为非阿贝尔群。
即使排除零元,整数集在乘法下也不构成群。原因在于除 和 外,其他整数均无乘法逆元。这一特性凸显了乘法群对逆元存在与否的严格要求。
群的乘号通常表示为点乘()或直接省略不写。在描述群时,点乘符号常用于明确运算,例如非零有理数乘法群可记为( )。这种符号体系与加法群(如( ))形成对比,体现了运算类型的差异。
运算方法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乘法运算,是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伊尚戈骨上的刻痕。划痕可能是计数符号,也可能只是为了方便抓握,或有其他非数学的目的。[6]
古埃及人采用连续加倍法进行整数和分数的乘法运算,这一方法在《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中有详细记载。[7]例如,计算 时,通过将依次加倍三次得到、、,再根据加倍序列中的对应项,得出 。
巴比伦人使用六十进制系统,其乘法运算与现代十进制类似,但因 种组合过多,他们通过制作包含前个基数倍数的乘法表(如 及 )来简化计算,如 可通过 的组合快速得出。
古希腊人以几何图形(如矩形)表示乘法,体现“乘积即面积”的思想。欧几里得更是在《几何原本》中用几何方法证明乘法分配律。
中国古代拥有史上最早、最详细的十进制位值制乘法规则,其首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孙子乘法的核心,是通过纵横排列的算筹模拟位值运算,如计算 时,先以算筹摆出 和 ,再按“九九表”逐位相乘并累加,终得 。这种算法在9世纪传至中东,13世纪又译成拉丁文而流行于欧洲。至于九九乘法表,则在战国时期已成熟应用[8],其采用“小九九”形式,从“九九八十一”到“一一如一”,比古埃及的累加法效率提升数十倍。
阿拉伯穆斯林于9世纪引入印度数字和位值制,结合阿拉伯语符号形成计算体系,推动乘法运算标准化。而数学家花拉子米在接纳中国的孙子乘法后,在《代数学》中将乘法与方程系统化结合,提出“还原与对消”法,将乘法纳入代数运算框架,影响欧洲数学发展。


印度古代的乘法运算亦有发展。7世纪,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提出“交叉相乘法”,即 ,简化多位数乘法步骤。例如计算 时,通过分项相乘再求和,减少重复计算。12世纪,印度文献中出现类似中国古代“铺地锦”的图形化乘法,通过网格线段交叉点计数得出结果,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纳皮尔的骨头”便是借鉴“铺地锦”的灵感产生的。
现代基于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乘法,最早同样由婆罗摩笈多系统阐述。他在7世纪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中完整定义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规则,其乘法体系包含多种算法,现代竖式乘法即源于此。此算法通过花拉子米的著作《印度数字算术》于9世纪初传入阿拉伯世界,其《代数学》系统集成了印度数字与运算规则。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计算之书》中推广此法,最终使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取代罗马数字成为欧洲主流。[9]
除了加法,在有限范围内,乘法也可以用手指完成。为此,两个约数需处于同一十位半区,也就是说,两者要么均以 至 结尾,要么均以 至 结尾。
对于因数以 至 结尾的情况:
- 首先为手指编号:从小指开始,依次标记为 至拇指为 (其中 表示对应数的十位,如第二位为 时,对应 至 );
- 对齐两个因数的手指后,数出下方手指总数(包括对齐的手指),将其乘以 ;
- 计算左右手下方手指(不包含对齐的手指)的乘积;
- 最后,加上常数项 ,结果即为所求。
对于因数以 至 结尾的情况:
- 类似地,从小指开始,依次标记为 至拇指为 (其中 表示对应数的十位,如第二位为 时,对应 至 );
- 对齐两个因数的手指后,数出下方手指总数(包括对齐的手指),将其乘以 (同上);
- 计算左右手上方手指(不包含对齐的手指)的乘积(同上);
- 最后,加上常数项 ,结果即为所求。
以 为例: 和 均以 至 结尾,而 。对齐手指后,下方手指有 根,乘以 得 ;上方手指分别为 根和 根,积为 ;加法常数项 ,总和为 。
再如 : 和 均以 至 结尾,而 。对齐手指后,下方手指有 根,乘以 得到 ;下方手指分别为 根和 根,积为 ;加法常数项 ,总和为 。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快速心算平方数。对于不同十位或十位半区的因数,可通过分解为和的形式(如 )应用该技巧。其数学原理基于多项式展开:

利用相交弦定理算乘法
如图1所示,过点 作一直线,分别在 点两侧截取长度为 和 的线段,得点 和 。再从 出发,沿另一方向作射线,截取单位长度 ,得点 。过 、 、 三点作外接圆,该圆与第二条射线的交点 满足相交弦定理:
此法通过构造三角形外接圆,将乘法转化为几何长度的投影关系。

利用割线定理算乘法
如图2所示,设圆外一点 ,沿同一方向截取长度为 和 的线段,得点 和 。过 作与 成任意角 的射线,在该射线上截取单位长度 ,得点 。作 和 的垂直平分线以确定圆心,过 、 、 三点作外接圆,该圆与射线交于点 。根据割线定理:
通过调整射线角度 ,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关系将乘积转化为圆外一点到交点的距离。

利用相似三角形算乘法
如图3所示,在射线 上截取单位长度 和长度 ,得点 和 ,从 出发,沿另一方向截取长度 ,得点 。过 作与 平行的直线,与过 的射线交于点 。由相似三角形关系可得:
此法通过构造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将乘法运算转化为几何比例问题。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