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龙巴士33A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龙巴士33A线是由九巴营运的一条香港巴士路线,来往荃湾(如心广场)及旺角(柏景湾)。
Remove ads
历史
33A线所属的33系列是中葵涌交通的开荒鼻祖。33号线早于1963年9月1日(开学日)起开办,以配合荃湾及大窝口发展,当时往来荃湾码头及深水埗码头[5],取道青山公路(荃湾至蝴蝶谷段)往来[6],主要是疏导当时16(元朗至佐敦道码头)及16A(荃湾西约至佐敦道码头)的庞大客量。及至中葵涌一带发展,加上配合葵涌道及荔枝角大桥通车,葵涌道在1968年通车时,中葵涌区的道路网及屋邨也逐渐落成。九巴把原有行驶荃湾码头至深水埗码头,取道青山公路的33线,改经葵涌道及中葵涌,成为第一条服务中葵涌往市区的巴士线[7]。
随着愈来愈多居民陆续迁入中葵涌的屋邨,加上葵涌区工业开始蓬勃,通勤人潮倍增,33线也不断加强服务[8],先在1968年12月增派双层巴士行驶,后更于1970年初的两年内加开三条辅助线,为33A(中葵涌大窝口↔深水埗码头,1971年1月15日开办[9])、33B(葵兴邨↔深水埗码头,1971年12月1日开办[10])及33C(葵芳邨↔深水埗码头,1972年9月11日开办[11]),皆于早上时段行走。[12]
不过该等支线客量都只集中在平日九龙方向,因此到1975年2月16日33A、33B、33C取消假日服务,而33B及33C更取消往葵涌方向的班次。话虽如此,当时33系列路线,班次分别为7-8[13]、12[14]、12[15]、10分钟[16]一班。早上由葵芳出九龙,四者之联合班次还是2.4分钟一班,可见当时的庞大需求,比今天的港铁非繁时段还要密。其后因荔景山发展,33B线于1976年绕经荔景山路,而33A线亦随后来回程改经货柜码头路。地铁(现称港铁)修正早期系统通车后,又增设33M,前往旺角站。1970年代中至1980年代中,是33系列的黄金时期,全线系列九巴由最初的亚比安及薛顿柏尼四型单层巴士起转用丹拿E型,最后均派出九巴当时崭新且载客量最高的丹拿珍宝巴士行走。
当时33A是早上繁忙时间(07:00-08:00)由大窝口徙置区往来深水埗码头,当时大窝口徙置区总站先后设在现大窝口富安楼分站、石头街(大窝口邨第20座对出(今葵蓉苑))及大厦街(大窝口邨第七座对出(今葵贤苑))。[15]
33系列的黄金时期因地铁荃湾线通车而告终。由于地铁荃湾线的覆盖面较广,导致33系列的乘客量减少,所以33B及33C于1982年5月16日起永久停驶,33A则与33M合并走线,延长至来往大角咀码头及荃湾码头,不再途经货柜码头路,并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务。[17]
1980年代中期,33及33A线还要面对三个极大的挑战。首先,两线所服务的中葵涌的屋邨,都是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产物,当时为了从速安置居民,楼宇的建造质素相当恶劣,在1980年代中,房屋署揭发了441座问题公屋,大部分皆在葵涌,所有楼宇必须重建,居民迁到其他新市镇居住。中葵涌的人口下降,交通需求自然减少。再者,葵涌一带的工业大厦于1980年代后期开始空置,而来往大角咀码头的渡轮航线亦因地铁通车,客量大减而缩减航班,对于受地铁影响极大的33及33A线来说,客量更见打击,往返深水埗的元老路线33线最终支撑不住,于1991年6月6日永久停驶,33A线独力提供中葵涌往来市区的巴士服务达六年之久,直至西区海底隧道于1997年通车,城巴开办930线,才结束这一个局面。
此路线于90年代末期至2000年总站曾经多返改动:
- 1995年5月8日:九龙总站迁往大角咀临时总站。
- 1998年7月19日:九龙总站迁往奥运站。
- 2000年3月19日:荃湾总站迁往如心广场。
- 2000年7月9日:九龙总站迁往旺角柏景湾。
- 2000年8月27日:来回程绕经奥运站。
早年大量红色小巴线开办在大窝口邨及葵涌邨的服务,踏入21世纪,九巴却因区内已有红色小巴而不断甚至私自削减班次,导致区内交通供不应求。
Remove ads
本线开办数十年来在荃湾市中心行经沙咀道,直至2010年2月18日起来回程改经杨屋道[18],以配合杨屋道一带私人屋苑入伙,但当时大窝口邨富安楼与下一站横龙街相距甚远,令前往荃荣街一带的乘客不便,服务反而出现倒退,所以在2010年7月11日于德士古道近圣公会荆冕堂加设分站以方便乘客。
2011年8月22日本线提升至全线空调服务。[19]
2015年12月31日:增设到站时间预报。
(按:33线的编号已被重新套用往一条往返荃湾和油塘的巴士路线,由九巴营运,于2019年7月22日投入服务,只于平日服务,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以33B名义行走)
服务时间及班次
Remove ads
收费
全程:$7.4
|
本线全程收费($7.4)略低于一般12-15公里路线的收费($7.5),而且深水埗怡靖苑往荃湾已设分段收费($6.5),其他往荃湾/青衣的路线到美孚才设分段收费。
Remove ads
乘客登上本线后150分钟内以同一张八达通卡转乘以下路线,或从以下路线登车后150分钟内以同一张八达通卡转乘本线,次程可获车资折扣优惠:
- 33A←→18,次程可获$4.2折扣优惠
- 33A往旺角 → 18往爱民
- 18往深水埗 → 33A往荃湾
- 33A←→61M,次程可获$4.2折扣优惠
- 33A往荃湾 → 61M往友爱(南)
- 61M往荔景 → 33A往旺角
Remove ads
使用车辆
承33系列最初派1970年代行走的丹拿珍宝/平顶宝巴士,间歇亦有晚年“长牛”丹拿E型行走,并于1980年代初以“鸡车”利兰胜利二型及丹尼士巨龙11米非空调巴士(S3N)为主帅。另外,本线在1996年曾有一辆特别的前空调“鸡车”G544(CM3879)加盟,该车于1998年3月31日退役。
九巴一向都派旧型号的空调巴士(白龙AD及白豪AV)行走本线,直至2008年12月17日因应驶经弥敦道的巴士路线的低地台挂牌车必须是欧盟3型或以上引擎的巴士,所以欧盟2型引擎巴士撤出驶经弥敦道的巴士路线,由于35A、238X线受到路面限制而无法采用富豪超级奥林比安12米巴士,本线换入原行驶42A及249M线的3辆巴士,而原有的欧盟2型引擎巴士则调到249M线。
随着九巴11米普通巴士因年事已高相继退役,由2011年7月1日及8月14日起,分别再引入3部及1部空调巴士,令普通巴士只剩下1部(S3N370/GD605)在此路线服役,2011年8月22日更将该部普通巴士换成1部富豪11米空调巴士(AV267/HJ7397)行走,提升至全线空调服务。
现时本线使用8辆富豪B9TL12米(AVBWU)空调巴士;均属荔枝角车厂。
行车路线

荃湾(如心广场)开经:大河道、杨屋道、德士古道、大窝口道、上角街、大窝口道、禾塘咀街、葵兴路、兴芳路、葵益路、葵涌道、长沙湾道、弥敦道、旺角道、洗衣街、亚皆老街、樱桃街、大角咀道、樱桃街及海泓道。
旺角(柏景湾)开经:海泓道、樱桃街、海景街、奥运站公共运输交汇处、深旺道、樱桃街、大角咀道、樱桃街、亚皆老街、新填地街、旺角道、弥敦道、荔枝角道、太子道西、大南街、柏树街、汝州街、钦州街、长沙湾道、荔枝角道、葵涌道、葵富路、兴芳路、葵兴站公共运输交汇处、葵兴路、禾塘咀街、大窝口道、上角街、大窝口道、德士古道、杨屋道及大河道。
客量
本线是提供来往荃湾市中心、大窝口、葵涌邨、葵兴及葵芳和西九龙市区的老牌巴士服务。
自从地铁荃湾线建成后,33系列路线中只余下本线继续行走,客量亦大不如前。不过自从葵涌邨重建后,本线的客量开始上升。虽然葵涌邨有红色小巴竞争,但收费较本线贵一倍,故本线成为该邨的主要路线。不过本线班次较疏落,加上不时出现脱班情况,故有不少葵涌邨居民也会登上37线再步行数分钟前往该邨。
而且本线经常被巴士迷和葵涌邨居民投诉班次不足[20][21],车长驾驶态度懒散[22]。但基本上九巴和运输署对此路线已经采取放弃态度,加上九巴和运输署极为僵化的作风,部分巴士迷及区议员不断提出改善此路线服务的建议,但都被九巴和运输署以“铁路转乘”及“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前住目的地”作为回复拒绝,而该区却只有红色小巴作为另类选择,但是红色小巴收费偏高(繁忙时段收$13),是本线之一倍,很多居民都未必能够长期负担得起。由于缺乏竞争及巴士公司不作“自我増值”,所以本线的前景黯淡,只有作出改变才能继续营运。有部分网民更提出改由新创建甚至进智公交营运。但自从九巴陆续换入8部配Wrightbus车身的富豪B9TL 12米(AVBW)低地台全空调〈鹅蛋〉行走以抗衡红色小巴后,吸引力似乎相对稳定,客量已有所增加,但班次疏落及路线迀回仍是致命伤。
根据2013及2014年度提交报告发展,本线将可能改为途经西九龙走廊循环线,以提升荃湾市中心及葵涌邨往返旺角特快路线以作抗衡,并计划于美孚与6号线八达通转乘优惠,而途经长沙湾及深水埗区工作将由37线接任,有关路线可能延至葵涌邨开出以填补空白,但据悉已受区议会反对而搁置。据2014及2015年度发展报告,九巴对本线因客量进一步缩减而再锐减班次至每30分钟一班,但受到区议会强烈反对,基本九巴已采取放弃态度,待商讨后再决定方案。客量低的问题于2015-2016年未见改善,本路线最繁忙一小时内的乘客率约47%,被评为“乘客量偏低”[23],直至2019年,本路线最繁忙一小时的载客率约为70%,客量开始有改善。[24]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