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岳楼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一座古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光岳楼又称余木楼、鼓楼、古楼、东昌楼,是位于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正中心的一座古建筑。光岳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最初用以瞭望、御敌,明清、民国时期数次翻修。1988年,该楼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木楼阁,其楼基和主楼共高33.38米,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1]。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等皇帝曾数度登临此楼[2][3],其中康熙帝曾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暎”匾额[注 1][4]。
历史
1372年(明洪武五年),陈镛[5][注 2]开始改宋代东昌府土城为砖城(聊城为其附郭县)[6],府城修筑完成后以剩余木材修筑光岳楼,初名“余木楼”。对于光岳楼的具体始建年代和作用,早期文献称其“创始莫考”[7][8],至1777年(乾隆四十年)《东昌府志》最早记载光岳楼建于1374年(洪武七年),最初用于“料敌望远”[9][10][11]。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该楼第一次重修时,知府杨能称该楼为“东昌楼”。1496年(弘治九年),东昌太守金天锡和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取“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将该楼命名为“光岳楼”,沿用至今[12]。
光岳楼建成后,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顺治、乾隆、道光年间屡有重修[13][14]。清朝时期,康熙帝、乾隆帝均曾登临光岳楼,《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帝南巡行宫之一[15][16]。
1933年和1937年,聊城县长孙桐峰、范筑先先后对光岳楼进行维修[14]。抗日战争时期,范筑先曾在此设立巷战指挥部对抗日本军队[17]。1956年,光岳楼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19],同年,光岳楼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首次维修[20]。自1956至1985年,光岳楼先后共经过六次维修[21]。1988年1月13日,光岳楼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
Remove ads
建筑构造
光岳楼共高33.38米[23]。其中墩台高9.38米,为上窄下宽的正四棱台,其底边长34.43米,顶边长31.93米。墩台占地1236平方米,四面有拱门,东南西北西面的拱门分别名为“太平”、“文明”、“兴礼”、“武定”。其中西门是假门,只有东门太平门可通往楼上[19]。光岳楼地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浅性基础,墩台墙下砌有三条基条石,共计厚55厘米[24]。
主楼位于墩台之上,为全木结构,共四层,高24米[12][23],有台阶122级、金柱192根、斗拱200余个[25]。与岳阳楼、滕王阁等后世重建的楼阁不同,尽管光岳楼经历过17次维修,但其楼身主要构件仍为初建时的原物[3][19]。其楼身采用多层屋檐、十字脊顶,建筑风格上承袭宋元楼阁风格,也带有明代建筑的一些特点[16]。光岳楼第一层比墩台高十厘米,为正方形,面阔、进深五间,北侧供奉有鲁班神像;第二层面阔进深均为七间[22],供有两米高的乾隆帝彩色塑像[3]。第三层为结构层,面阔进深五间;第四层面阔进深三间,这层或为清代修筑。[26]
光岳楼内存有大量文物,其中有6处碑刻,15处壁碑,11块匾额[27]。据传清朝时期康熙帝曾为光岳楼书写“神光钟暎”匾额,乾隆帝曾六次登临光岳楼并留下诗文[28]。郭沫若、沈雁冰、舒同等亦曾为光岳楼书写匾额。[19][29]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