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储备银行业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儲備銀行業務
Remove ads

全储备银行业务也被称为百分之百储备银行业务,相对于“部分储备银行业务”,这类银行需要具备相对应储户所存入的现金的所有额度,让存款者在提款时满足他们的需求。举例来说,顾客们的活期存款账户或是支票户口这类的存款都不能被银行作为借贷的流动资金,因为这些资金是银行顾客们需要资金时要立即满足他们需求的金额。相对应的,定期存款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与限制,在定期存款期间,银行可以不用立即履行顾客们的金钱需求[1]

在过去的货币改革,充分储备银行业务被许多经济学家广泛提出,特别是在1935年有一群经济学家,其中包括欧文·费雪,这些思维主要是对于大萧条做出回应[2][3]。然而在现今的世界中,没有任何金融体系特别提到全储备银行业务,主要是由于银行业借由合约来满足存款准备金比率。

全储备银行业务的观点

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认为支票账户需要具有百分之百的储备要求[4] ,另外劳伦斯·克里寇夫也呼吁应该终结部分准备金银行业务[5]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穆瑞·罗斯巴德也曾撰文指出不能符合全储备银行业务的银行都是非法的,另外全储备银行业务可以减少挤兑的风险[6][7]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银行不能使用活期存款来供人贷款,因此难以从活期存款赚取的收益,认为储户必须支付与活期存款账户相关联服务的费用。虽然多数人都了解到这方面的状况,不过大众可能会拒绝这项政策[8][9]。随着央行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一些储户已经开始把把自己的积蓄存入需要支付存款费用的地方甚至存入部分储备银行业务[10]。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戴蒙德与菲利浦H. 迪维格也警告在全储备银行业务下,银行不能使用这部分的资金作借贷,会造成活期存款功能被不受监管的机构诸如垃圾债券所取代,进而造成垃圾债券成为金融中介与期限转换,使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并造成金融危机的风险增加[11][12]

对于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赞同全储备银行业务,并说到"这将带来巨大的好处"[3]约翰·H·科克伦英语John_H._Cochrane也认同全储备银行业务的优势[13]。然而保罗·克鲁格曼纽约时报的回应则是认为"全储备银行业务当然值得谈论",但担心它会推动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强化了影子银行这类较少受到规范的金融体系所[14]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