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丈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八丈语(日语:八丈方言/はちじょう ほうげん,罗马字:Hachijō hōgen),当地人称作岛语言(島言葉/しまことば,shima kotoba,日语发音:[ɕima kotoba]),是日语中最独特的一支方言,在另外一些分类方案中是日本语系下的单独一支(与本土日语、北琉球语群和南琉球语群并列)。[5]以此语为母语的人口分布在八丈岛和青岛。冲绳县的大东群岛也说此语言,他们是在明治时代从伊豆群岛迁过去的。根据相互理解性的标准,八丈语可被视作独立于日语的一种独特语言。[2]:100-120

八丈语是上代东国方言的后代,保留了8世纪《万叶集》中吾妻方言诗和《古风土记》所载常陆国方言特征。八丈语和九州方言的词汇也有相似之处,目前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6]
八丈语脱胎自上古日语的东国方言,保留有很多上古日语的特色,与今日其他地区的日本语变体差别迥异,难以互通。但由于岛民与本土交流变得频繁,加上大气电波的标准日语广播对民众的影响,会说八丈语的当地人变得愈来愈少。2009年2月1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7][8]。
Remove ads
分类与方言
伊豆群岛的八丈方言根据八丈支厅内历史上不同的村庄建制,可分为八组。八丈岛上有大贺乡、三根、中之乡、㭴立、末吉方言;八丈小岛上有宇津木、鸟打方言;青岛村自成一支。大贺乡与三根方言十分相似,中之乡与㭴立也是如此;而青岛方言和末吉方言与它们都不太相同。宇津木、鸟打方言没有被归入八丈语,尽管鸟打方言在语音上和大贺乡十分相似。[9]:196–198大东群岛方言未被分类。
八丈语及其方言的分类由John Kupchik[10]:7和国立国语研究所(NINJAL)[9]:162–166[11]:9分别独立作出,在日本-琉球语系内部的分类地位如下:
青岛和㭴立方言与其他方言、与彼此均有较大差别。青岛方言与其他方言在语法上有细微的差异,[1]:39词汇上则有明显不同。㭴立方言在词汇上和鸟打方言、八丈岛诸方言十分相近,但经历了一些独特的音变,例如/s、ɾ/消失;其他村庄的人把失去后者称作シタギレチャッチャ(sitagirecjaQcja)“无舌者”。[9]:191–201
八丈岛的方言和其村庄一样,常被分为“坂上”和“坂下”两支。位于西北部的大贺乡和三根属于坂下,而位于南部的中之乡、㭴立和末吉属于坂上,尽管末吉方言与其他“坂上”方言并不太相近。[2]:95–96因此,末吉方言经常被排除在“坂上”方言之外。
由于八丈语剩余的使用者人数不详,每种方言剩余的使用者人数也不详。自1969年八丈小岛被遗弃为无人岛后,一些讲宇津木和鸟打方言的人搬到了八丈岛,并继续讲八丈语,不过他们的语言似乎已经与坂下方言趋同。[2]:95–96截至2009年,鸟打方言至少还有1名话者,宇津木方言至少还有5名。[12]
Remove ads
音系
与标准日语类似,八丈语音节可表示为(C)(j)V(C):可选的声母辅音C;可选的颚介音/j/;强制的音节核元音V;可选的韵尾/N或Q/。韵尾/Q/只能出现在词中,音节核可以是短元音或长元音。
介音/j/表示前面的辅音颚化,有时也会导致特定辅音调音部位或调音方法发生变化。与日语相似,这些变化可在音位上被分析为颚化与不颚化的两类辅音。[2]:63–66然而,从形态、跨方言的视角来看,将颚化辅音视作/C+j/的序列要更加直接,本文也用此方法,遵循Kaneda (2001)的分析。[1]:15–16另外,当元音以闭前元音/i/起首,前面的辅音(若有)也会与有/j/一样被颚化。
八丈语区分三级音节重量,取决于音节的韵母:
- 轻音节带短元音且无韵尾(如ko)。也可分析为1音拍。
- 重音节带短元音且有韵尾(如koN),或带长元音且无韵尾(如koo)。也可分析为2音拍。
- 超重音节带长元音且有韵尾(如kooN)。也可分析为3音拍。
超重音节在八丈语中几乎不存在,也几乎不参与任何动词变位。它们即便出现,韵尾也往往会消失,长元音也可能缩短,使其变为重音节。当使用后者时,罗马音可用联结符表示为⟨kogo͡oN⟩,或径直写作短元音⟨kogoN⟩“这边走”;本文采用前一种写法。这些被缩短的元音和短元音的长度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不同方言间的反映仍和长元音相同(后详)。
还有少数词存在以N做韵核的音节,如ンンマキャ(NNmakja)“好吃”[m̩ː.ma.kʲa](词根为NNma-,与日语美味いuma-i同源)。
八丈语所有方言都有下列5个短元音:[1]:15–16
八丈语很多长元音实际上是双元音。其中大部分的音值在不同方言间差异不小,有些方言中是单元音,另一些方言中是双元音。因此,本文的“长元音”也会包括双元音。不同方言间长元音的对应相当的直接:[1]:17–28[9]:129–134, 191–201
aĭ、uĭ、oĭ较罕见,主要产生自缩略形式。
另外,少数话语标记中还有鼻化元音,如oĩ“我的天!”及hõõ“哦?”或“哦吼!”。
Remove ads
八丈语的辅音与标准日语的基本相同,大多数辅音都能接所有元音或/j/。[1]:15–16
Remove ads
除上述变化之外,八丈语还有一些别的条件音变:
后接高元音/i/(无论长短)或介音/j/时,舌冠音n、t、d、c、z、s从齿龈音变为硬颚音。于是t-j、c-j变为cj[t͡ɕ];d-j和z-j变为zj[d͡ʑ];s-j变为sj[ɕ],n-j变为nj[ɲ]。[2]:44–50[2]:52–61[1]:15–16
/j/已经是硬颚音了,任何类似于**/jj/的序列都会被简化为/j/。
舌冠塞擦音c、z偶尔会自发地颚化为cj、zj,比较宇津木方言ミゾマ(mizoma)[mʲid͡zoma]和㭴立方言ミジョマ(mizjoma)[mʲid͡ʑoma]“下水道;排水”,比较日语“沟”(mizo)。[2]:52–54, 264
除上述长元音之外,八丈语一般不允许出现跨词素的连续元音。若通过复合、加缀、辅音省略等手段造出了相邻的元音,两个元音会发生接合。两个元音接合的情况如下表:
值得注意的不规则变化有:
- a-wo → ou,如1.1Aʼ类动词的活用,其词干以...aw-结尾,如utaw-“歌”→作定语*utaw-o→utou。
- e-wa → a,见于某些方言人称代词接主题标记-wa(ware-wa→wara)。
- o-wa → a,见于状态动词-ar-的活用(*-arowa→-ara)、系词dara的活用(*darowa→dara)、新型否定-Nn(ak)-的活用(*-Nnakowa→-Nnaka),等等。
词源上一般都遵循这些规则,但也有些例外:
- *uwa → a,见于*kuwa→ka“锄头”(与日语“锹”(kuwa)有关)。
- *ie → ei,见于一些二段动词活用,如*kierowa→keirowa“消失”(与上古日语“消ゆ”(ki1yu、ki1ye-)有关)。
- *ue → ei,见于*suerowa→seirowa“设置”(与日语“据える”(sueru)有关)。
- *ui → ei,见于*uttui→uQcei“前天”(与日语“一昨日”(ototoi)有关)。
- *ei → ee,见于一个词:*tame(s)ite→tameete“试着”(tamesowa“尝试”的分词形式,与日语“试す”(tamesu)有关)。[1]:155
- *owa → ou,见于一个词:*kowasowa→kousowa“摧毁”(与日语“壊す”(kowasu)有关)。
元音接合可被词法统一阻断,也可被其他方言或本土日语影响。
作为上述元音接合规则的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元音[i]接短元音a、o、u时不会发生接合,而是变成长元音aĭ、oĭ、uĭ。这一般发生在/ɾe/变成[i]之后,如waĭra“我们”(来自warera)和nomaraĭdou“尽管喝酒”(来自nomararedou)。这种现象取决于不同方言、不同话者。
不接合的元音在宇津木方言中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其他方言中的ri、ru、re因为词中/ɾ/的消失变为[i]、[u]、[e]。因此,古代的ari和aru合流为[ɐi]、[ɐu],与共同八丈语ei、ou相同。比较:[9]:192–194
Remove ads
大多数辅音在延长时没有特殊变化:t[t]→Qt[tt]。也有些例外,主要是以/Q/结尾的前缀引起的:
- h的延长:h延长时,变为Qp[pp]—例如oQ-(强化前缀)+hesowa“推”→oQpesowa“推”。[14]
- n和m的延长:n或m延长时,分别变为Nn[nn]或Nm[mm]—例如,hiQ-(强化前缀)+magarowa“弯折”→hiNmagarowa“弯折”。
- s的延长:s或sj延长时,会产生一个插音[t],分别变为Qc[tt͡s]或Qcj[tt͡ɕ]—例如hiQ-(强化前缀)+simerowa“系”→hiQcimerowa“系”。这一特征见于除末吉方言外的所有方言,末吉方言规律变为Qs[ss]和Qsj[ɕɕ]。[2]:59–63
坂上方言(其他方言偶见)中,/N/后接浊阻碍音会变为/Q/:
Remove ads
与日语一样,八丈语也会发生连浊,即清阻碍音在组成复合词时浊化:
其他音不受连浊影响。
语法
八丈语的主要语法特征有中心词后置、左向分支、话题优先、论元省略,默认语序为SOV,名词无性之分,也几乎没有数的变化。
八丈语保留了一些上古日语—特别是上代东国方言(EOJ)—的语法特征:[10][1]:3–14, 35–38, 109–120
- 形容动词用定语后缀-ke来自EOJ。比较上古日语西部方言-ki1>现代日语~い(-i)。
- 动词定语后缀-o ~ -ro'来自EOJ。比较上古日语西部方言和现代日语-u ~ -ru。
- 从动词派生状态词的中缀-ar-来自EOJ。比较上古日语西部方言-e1r-。
- 动词过去时后缀-ci ~ -zi,来自上古日语-si(-ki1的定语)。
- 动词推量形-naw-来自EOJ-nam-。比较上古日语西部方言-ram-、现代日语-rō。
- 存在动词arowa可用于所有主语,没有有生性。
- 动词irowa(与日语iru同源)只有“坐”的本义。
- 助词ga、no均用于标记主格和属格。
- 许多疑问助词基于an-,如ani“什么”、aNde“为什么”、aNsei“为什么”。比较上古日语西部方言nan-:“何”nani、なんで(nande)“为什么”、なぜ(naze)“为什么”。
- 日语的系结(日语:係り結び/かかりむすび,罗马字:kakari-musubi)仍可见于疑问助词ka(与日语か/ka有关)和焦点助词ka、koo(可能与日语こそ/koso有关)。这一现象在中世日语中逐渐消亡,江户时代已经彻底消失。[15]:358–361
- 原始日语*e和*o常常没有经历高化,保留了原貌,EOJ也如此。上古日语西部方言中,这两个元音常常与i1和u合流。
八丈语也有不见于现代标准日语的自己的变化:
- 许多情景下的动词后缀-u ~ -ru被新的陈述式-owa ~ -rowa取代。
- k-和g-词干动词的分词(te形)以-Qte、-Nde结尾,不同于现代日语方言的-ite和-ide。
- 一些动词词汇基于类祈愿式后缀-oosi,某种程度上与中古日语的祈愿式~ま欲し-(a)maosi有关。
词汇
八丈语有大量无法从日语同源词推出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八丈语的主体来自上古日语东部方言(上代东国日语),或发生过不规则变化。
八丈语也保留了大部分日语方言中已经废弃不用的词,如:[1]:159–168
也有些词在标准日语中确实存在,但词义发生了变化:[2]:147–269
八丈语也有一些来源不明的词:[2]:71–92
另见
参考
阅读更多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