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公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公鼐(1558年—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又号周廷,山东青州府蒙阴县人,军籍,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生平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顺天乡试第二十二名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1],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一年授编修,三十五年养病,四十二年补原职,四十三年迁国子监司业,四十四年升左春坊左谕德,为东宫讲读官,四十七年升左庶子,因病归里[2]。
“ | 近来听说南北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我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野史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心思。只因大典很迟,因此再回头考虑册立事,所以导致分封三王的事,并因此产生了国本之争。之后因梃击案等事,导致政治混乱到极点。我曾担任宫中幕僚,目睹了狂妄阴谋的酝酿。当时朝廷以归向东宫的是小人,不归向东宫的是君子,最终全部清除清廉的朝廷大臣,并暗地除去太子的羽翼。这些勾连干扰政纪祸乱纲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寒心。大臣爱戴君主,保存真实不容虚伪。现在即将编纂实录,请求将光宗的事迹,另编一部。凡是一月的明纶善政,应该大书特书;对于那些听见的不同说法及后宫委曲的奥妙之事法,也都应直笔指责陈述,以编成信史。我虽然不贤,窃思自己敢于担当此任。[3] | ” |
奏疏呈入宫中,明光宗没有同意。天启元年(1621年),改元不过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谴责调职,公鼐上疏劝诫并讥讽辅臣,因此得罪明熹宗而被谴责。不久仍升礼部右侍郎、詹事府詹事,充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博闻,磊落有器量见识。见魏忠贤党祸乱朝政,称病归里,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并赐抚恤,谥文介[4]。
Remove ads
著作
家族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