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冬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冬宫map
Remove ads

冬宫(俄语: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罗马化:Zimny dvorets国际音标:[ˈzʲimnʲɪj dvɐˈrʲet͡s]);1918年至1943年间称为艺术宫 (俄语:Дворец Искусств罗马化:Dvorets Iskusstv)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曾为罗曼诺夫王朝前皇帝的官邸,使用时期自1732年至1917年。冬宫及其附属建筑现今为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所在地。冬宫建筑面积达233,345平方米,据计算宫内拥有1,886扇门、1,945扇窗、1,500间房间和117个楼梯间[1][2]。冬宫总占地面积约14.2公顷(约1.52百万平方英尺)[3]。冬宫位于宫廷河岸英语Palace Embankment宫殿广场英语Palace Square之间,紧邻彼得大帝原冬宫的旧址。现今的第四座冬宫自1730年代晚期开始兴建与改建,直至1837年发生严重火灾后立即重建[注 1]。1917年宫殿被攻占的事件,在苏联艺术作品及1928年纪录片《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被描绘,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

事实速览 冬宫, 概要 ...

皇帝们建造冬宫及其他宫殿的规模宏大,旨在彰显俄罗斯帝国的威严与权力。从冬宫出发,沙皇[注 2]统治面积达22,800,000平方千米(8,800,000平方英里)[4][5](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至19世纪末拥有俄罗斯帝国人口普查英语Russian Empire Census所记录的1.25亿人口。多位建筑师参与冬宫设计,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巴尔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1700–1771),宫殿风格被称为伊丽莎白巴洛克英语Elizabethan Baroque。冬宫采绿白配色,整体呈长方形,主要立面长215米(705英尺),高30米(98英尺)。1837年的重建后,外观保持不变,但内部多处进行不同风格设计,因此被描述为“受洛可可风格启发的19世纪宫殿”[6]

1905年,示威者向冬宫进行游行,引发血腥星期日事件。然而此时,皇室已选择居住在更加安全与隐蔽的亚历山大宫,仅在正式与国事场合返回冬宫。1917年二月革命后,冬宫曾短暂作为俄罗斯临时政府的办公场所,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随后同年,红卫兵士兵与水兵攻占冬宫,成为苏联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Remove ads

建设

彼得大帝冬宫(1711–1753年)

Thumb
第一座冬宫,由多梅尼科·特雷齐尼英语Domenico Trezzini于1711年为彼得大帝设计,16年后,他又设计了第三座冬宫

1698年,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大使团英语Grand Embassy of Peter the Great返回后,推行一系列西化与国家扩张政策,将俄国沙皇国英语Tsardom of Russia转变为俄罗斯帝国,并跻身欧洲主要强国[7]。这一政策也透过城市建设得以体现——1703年建立了新城市圣彼得堡[8]。新城市的文化与建筑设计明显拒绝传统受拜占庭影响的俄罗斯建筑,例如当时流行的纳里什金巴洛克英语Naryshkin Baroque,转而采用欧洲主要城市盛行的古典建筑风格。沙皇希望新城市的宫殿能体现弗拉芒文艺复兴风格,后被称为彼得巴洛克英语Petrine Baroque,这也是他为城市新宫殿选择的风格。

最初的皇家住所是一座简陋木屋,称为彼得大帝小屋英语Cabin of Peter the Great,建于1704年,面向涅瓦河。1711年,木屋被移至彼得罗夫斯卡河岸英语Petrovskaya Naberezhnaya[9],至今仍保存完好[10]。木屋移走后,沙皇于1711年至1712年间兴建了更大规模的住宅,即今日所称的第一座冬宫,由多梅尼科·特雷齐尼英语Domenico Trezzini设计[11]

18世纪是欧洲皇家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防御需求逐渐减弱,堡垒式宫殿逐步被宏伟的古典宫殿取代。此进程自16世纪晚期起便开始,并在强国中加速进行。最早且著名的例子之一为路易十四凡尔赛宫,该宫殿大致于1710年完工,其规模与华丽程度加剧了欧洲君主间的竞争。彼得大帝热衷引入西方概念,也希望拥有与其他君主类似的现代宫殿,但与部分继任者不同,他从未打算与凡尔赛宫直接竞争。

Thumb
第三座冬宫(1727年),由多梅尼科·崔兹尼英语Domenico Trezzini设计,纳入了乔治·马塔尔诺维英语Georg Mattarnovy于1721年建造的第二座冬宫作为其中一个终端亭,约1732年

第一座冬宫是一座简朴的建筑,主体为两层,屋顶覆以板岩瓦[12]。然而,彼得大帝似乎很快对其不满,因此于1721年下令建造第二座冬宫,由建筑师乔治·马塔尔诺维英语Georg Mattarnovy设计。相较于其他欧洲首都的皇宫,第二座冬宫仍算朴素,但在地面层之上增建两层,中央设有突出部分,屋顶由柱子支撑[13]。彼得大帝也于1725年在此去世。

值得注意的是,冬宫并非城市中唯一或最华丽的宫殿。彼得大帝曾下令贵族在圣彼得堡建造石造住宅,并规定自己每年有一半时间居住于此[14]。此命令极不受欢迎,因圣彼得堡建于沼泽地,日照不足,当地仅能种植白菜与萝卜。伐木取暖被禁止,热水每周仅供一次。据说,只有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假装享受在新城的生活[14]

在帝国各地被征用的奴隶劳工下[15],城市建设迅速推进。据估计,建城二十年间约有200,000人死亡[15]。当时一位外交官形容圣彼得堡“如同西印度群岛的某个种植园般,由村庄堆叠而成”,几年后又称其为“世界奇观,考虑到其宏伟的宫殿”[16]。部分以彼得喜爱的弗拉芒巴洛克风格建造的新宫殿,如基金宫英语Kikin Hall缅希科夫宫,至今仍保存完好。

Remove ads

冬宫(1725–1855年)

Thumb
主要楼梯或称约旦楼梯英语Jordan Staircase,因主显节当日,沙皇会沿此楼梯举行“祝福水礼”仪式而得名。这是宫殿少数保留拉斯特雷利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部分。巨大的灰色花岗岩柱则为19世纪中期增建。康斯坦丁·乌赫托姆斯基英语Konstantin Ukhtomsky绘制。[17]

彼得大帝于1725年逝世时,圣彼得堡尚未完全成为他所设想的西方文化与文明中心。许多被迫居住于此的贵族选择离开,夜晚的广场常有狼群出没;来自帝国各地的受压迫农奴也经常起义,他们原本被征召建造沙皇的新城与波罗的海舰队

彼得大帝由其遗孀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统治至1727年。随后,其孙子彼得二世登基,并于1727年委托建筑师多梅尼科·特雷齐尼英语Domenico Trezzini大幅扩建马塔尔诺维宫英语Mattarnovy's palace[10]。Trezzini曾于1711年设计彼得大帝夏宫,是彼得巴洛克英语Petrine Baroque风格的重要代表。他对马塔尔诺维既有冬宫进行全面改造与扩建,使原有宫殿仅成为第三座冬宫的新建筑两侧亭楼之一[18]。第三座冬宫与第二座一样,仍采用彼得巴洛克风格。

1728年,第三座冬宫完工后不久,皇室迁往莫斯科,使冬宫失去主要皇室住所地位。莫斯科再次被指定为首都,而圣彼得堡自1713年起曾为首都。1727年彼得二世逝世后,王位由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女皇继承。

安娜女皇(1730–1740年)

新女皇安娜比前任更加重视圣彼得堡,将皇室重新设于冬宫。1732年,圣彼得堡再次正式取代莫斯科成为俄罗斯首都,并一直保持至1918年。然而,女皇安娜回到圣彼得堡后,并未居住于第三座冬宫,而是选择邻近的阿普拉克辛宫英语Apraksin Palace作为皇室住所[10]。同年,她委托意大利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巴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英语Francesco Bartolomeo Rastrelli对阿普拉克辛宫进行全面重建与扩建,并整合周边其他建筑[19]。因此,第四座冬宫——也是现存最终版本——实际上并非彼得大帝的宫殿,而是海军上将费多尔·马特维耶维奇·阿普拉克辛英语Fyodor Matveyevich Apraksin的旧宫殿[10]

虽然安娜女皇不受民众欢迎,被认为“枯燥、粗俗、肥胖、严苛且刻薄”[20],她仍致力于为皇室引入更文明、有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她设计新的侍从制服,命令以香槟与勃艮第酒取代传统的蜂蜜酒与伏特加,并要求俄罗斯贵族将简单家具换成红木与乌木制品[21]。她个人喜好的内装包括纯金梳妆台以及镶嵌红宝石的银制“舒适凳”。在这样的豪华背景下,安娜于冬宫新建画廊举办首次舞会,使冬季的画廊宛如橘子园般华丽[22]。拉斯特雷利在安娜统治期间持续对第四座冬宫进行设计与扩建,为后世的冬宫奠定了奢华风格基础。

Remove ads

伊丽莎白女皇(1741–1762年)

婴儿沙皇伊凡六世继安娜女皇之后短暂即位,随即被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透过无血政变废黜。新女皇伊丽莎白的主要住所为夏宫,俄罗斯历史学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形容她的冬宫为“镀金的肮脏”[23]

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拉斯特雷利依原计划设计全新方案,并于1753年开始建造现今的冬宫,规模宏大。女皇将冬宫视为国家威望的象征,督促全年施工,即便在冬季严寒亦不停止。虽然七年战争带来民生与军事困难,工程进度仍不受影响。专案经费原为859,555卢布,由国有酒馆征税筹措[24]。工人工资仅一卢布每月,但工程一度因超支而停工。最终透过对盐与酒类加税筹集额外资金,使总花费达2,500,000卢布[25]。至1759年伊丽莎白逝世前,冬宫已经完工。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

Thumb
圣乔治厅英语St George's Hall and Apollo Room of the Winter Palace,俄罗斯沙皇的主要王座厅。为凯瑟琳二世晚期增建。

伊丽莎白女皇选择德国公主安哈尔特-泽尔布斯特的索菲作为其侄子彼得三世的妻子。这段婚姻并不成功,但索菲日后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名与冬宫紧密相连。1762年,凯瑟琳透过政变夺权并杀死丈夫后,曾在冬宫阳台下向群众展示七岁的儿子保罗一世,实际掌握统治权[26]

凯瑟琳大帝赞助建筑师伊凡·斯塔罗夫英语Ivan Starov贾科莫·夸伦吉英语Giacomo Quarenghi,进一步扩建冬宫[6]。宫殿西南翼的歌剧院被拆除,以增建皇室成员住所。1790年,夸伦吉重新设计五个拉斯特雷利的国事厅室,形成涅瓦连廊英语Neva enfilade三大厅。凯瑟琳还建造三座大型相连宫殿,统称埃尔米塔日宫英语Hermitage,该名称在150年后涵盖整个冬宫与埃尔米塔日复合体。

凯瑟琳受法国建筑师让-巴蒂斯特·瓦林·德拉莫特英语Jean-Baptiste Vallin de la Mothe启发,委托其为冬宫增建新翼作为皇室闲暇退居之所,命名为埃尔米塔日英语Hermitage,延续伊丽莎白的私人宫殿概念。埃尔米塔日内部设计较冬宫简单,据说受到倡导简朴生活的卢梭启发[27]。实际上,它仍是一座大型宫殿,通过连廊和有暖气的庭院与冬宫连接,庭院内饲养稀有珍禽[28]。埃尔米塔日重视精美细节与柱廊,内部陈设豪华,收藏不断扩张。冬宫的艺术收藏以兼收并蓄为原则,通常以数量取胜。许多作品作为整套收藏购得。女皇指示驻罗马巴黎阿姆斯特丹伦敦的大使寻找并购买珍贵艺术品。虽然后来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及罗曼诺夫家族嘲笑末代皇后以“邮购”方式装饰宫殿,但她的做法延续了凯瑟琳大帝“未见即购”的传统[28]

埃尔米塔日内部设计较冬宫简单,据说受到倡导简朴生活的卢梭启发[27]。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座大型宫殿,通过连廊和有暖气的庭院与冬宫连接,庭院内饲养稀有珍禽[28]。埃尔米塔日重视精美细节与柱廊,内部陈设豪华且收藏不断扩张。

Thumb
弗朗斯·哈尔斯,《戴手套男子肖像》(1764年购入冬宫)》

1764年至1781年间,凯瑟琳大帝收购六大重要收藏:约翰·恩斯特·戈茨科夫斯英语Johann Ernst Gotzkowsky海因里希·冯·布尔英语Heinrich von Brühl皮埃尔·克罗扎英语Pierre_Crozat霍勒斯·沃波尔西尔维斯特-拉斐尔·博杜安法语Simon_René_de_Baudouin,及1787年的约翰·莱德-布朗英语John Lyde-Brown收藏[29]。收藏中有伦勃朗鲁本斯提香拉斐尔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安东尼·范戴克圭多·雷尼等大师作品。购得戈茨科夫斯基收藏的225幅画作令凯瑟琳大帝自豪,此收藏原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所有,因战争未支付而转售俄罗斯,其中包括弗朗斯·哈尔斯《戴手套男子肖像》[30]。1769年布鲁尔收藏带来两幅伦勃朗作品:学者肖像英语Portrait of a Scholar及《红衣老者肖像》。

Thumb
冬宫正门上方悬挂着俄罗斯帝国的象征-双头鹰。虽然这些标志在苏联时期被拆除,但在冬宫修复后又重新恢复。

冬宫收藏持续进驻埃尔米塔日,收藏规模扩张迫使凯瑟琳大帝聘请德国训练的建筑师尤里·韦尔滕英语Yury Velten建造第二座更大型的延伸翼,即旧埃尔米塔日宫。随后,又增建埃尔米塔日剧院英语Hermitage Theatre,由贾科莫·夸伦吉英语Giacomo Quarenghi设计[31]。此工程需要拆除彼得大帝已破败的第三座冬宫,以腾出空间。

Thumb
伦勃朗,《学者肖像》(1769年购入),为前帝国收藏品之一。

女皇在埃尔米塔日的生活较冬宫简朴,举办小型私宴,侍从不得入内,墙上标语:“随意入座,随时用餐,不必反复叮嘱”[28]。凯瑟琳大帝亦推广对法国文化的热爱,虽她个人不喜法国,但不影响对文化与礼仪的欣赏[32]。法语成为宫廷语言,俄语仅用于与下人及地位较低者交谈。俄罗斯贵族被鼓励学习莫里哀让·拉辛皮埃尔·高乃依的哲学与文学[32]。冬宫成为其他俄罗斯贵族宫殿的典范,均由农奴建造。冬宫内的精致与宫廷礼仪,与宫殿外的艰苦现实形成鲜明对比。1767年,冬宫日益豪华之际,女皇发布法令扩大俄国农奴制,在其统治期间又奴役超过百万农民[33]。冬宫建设持续至1796年女皇逝世。

Remove ads

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与尼古拉一世(1796–1855年)

Thumb
冬宫圆形大厅英语Rotunda,19世纪初建,连接国事与私人厅室,代表宫殿新古典主义阶段。画作作者:叶菲姆·图哈里诺夫英语Yefim Tukharinov

凯瑟琳大帝逝世后,由其子保罗一世继位。新沙皇即位初期,英国大使形容其“精神失常”[34],他增派卫兵,并在宫殿周围每隔数米设置哨兵亭。最终,由于过度偏执及对母亲的反感[35],保罗一世完全抛弃冬宫,另建圣米迦勒城堡英语Saint Michael's Castle作为圣彼得堡住所,位于其出生地。他声称希望死于出生地,三周后即遭谋杀[36]

保罗一世由24岁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其统治涵盖拿破仑战争期间。1815年拿破仑败北后,亚历山大一世购入前法国皇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的艺术收藏,其中部分为其前夫拿破仑的战利品,包括伦勃朗的《基督下十字架》及安东尼·卡诺瓦创作的四座雕塑[30]

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其兄尼古拉一世继位,他对冬宫的现貌与格局负主要责任。不仅改造室内装潢,尼古拉一世还在1837年冬宫大火后,全面进行重建,使宫殿恢复并提升为更为壮丽的形式。[37]

Remove ads

建筑风格

冬宫完工后,其外观造型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外墙装饰包括立像与华丽的灰泥浮雕,尤其是立面与窗户上方的山形墙饰。自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起,外观基本保持至今。主要立面面向宫殿广场英语Palace Square涅瓦河,自建成以来一直向公众开放;仅侧立面被花岗岩墙遮蔽,隐藏了一座于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创建的花园[注 3]。冬宫的设计理念是作为城市宫殿,而非像凡尔赛宫中的私人宫殿般置于园林之内。

Thumb
尼古拉厅英语Nicholas Hall,为涅瓦连廊的核心接待厅。此厅常用于宫廷舞会。画作作者:康斯坦丁·乌赫托姆斯基英语Konstantin Ukhtomsky[27]

内侧建筑主题延续外观的巴洛克风格。主要楼层的窗户高于上下楼层,每个窗户之间以方柱分隔。长立面的单调被对称设置的微微凸出段落打破,其中许多凸出段自成小门廊。这种建筑手法在后续多次重建与改造中保持不变。外观唯一明显改变是色彩:18世纪冬宫为稻草黄墙、白色与鎏金装饰;1837年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改为暗红色,此色一直保留至革命及苏联时期;二战后修复则改为绿色墙面、白色装饰。

内部装潢结合巴洛克与新古典风格。拉斯特雷利设计的洛可可室内几乎未能保存,仅有约旦楼梯英语Jordan Staircase冬宫教堂英语Grand Church of the Winter Palace保持原貌。室内改造主要受到凯瑟琳二世晚年聘用的建筑师伊凡·斯塔罗夫英语Ivan Starov贾科莫·夸伦吉英语Giacomo Quarenghi影响,他们对原设计进行大幅修改。自1760年代晚期起,西欧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逐步影响圣彼得堡[6],并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期间进一步强化与延伸。

夸伦吉被认为是将新古典风格引入圣彼得堡的主要建筑师[6]。他与卡尔·罗西英语Karl Ivanovich Rossi奥古斯特·蒙特费朗英语Auguste de Montferrand的作品,使圣彼得堡逐渐形成“帝国城市”的风貌。蒙特费朗不仅创造了冬宫最伟大的新古典室内空间,还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建造了亚历山大柱,位于罗西新设计的宫殿广场英语Palace Square中。长期以来,冬宫是圣彼得堡最高建筑。1844年,尼古拉一世下令私人住宅不得高于冬宫1萨詹(约2.13米),此规定直到1905年才废止[38]

Remove ads

室内设计

Thumb
冬宫主楼层平面图
Thumb
小御座厅英语Small Throne Room,由奥古斯特·蒙特费朗英语Auguste de Montferrand于1833年设计。厅内使用碧玉柱。外交官每年元旦会在此向皇帝献上祝福。[27]

据称冬宫拥有约1,500间房间、1,786扇门与1,945扇窗[注 4]。冬宫主立面长约500英尺(150米),高约100英尺(30米)[6]

底层主要为行政与家务办公场所,二楼为高级宫廷官员及顾问的寓所,而皇室主要居住区位于首层(piano nobile)[39]。大型国事厅室由约旦楼梯英语Jordan Staircase顶部起沿两条连通廊(enfilade)排列。原属伊丽莎白女皇的巴洛克套房面向涅瓦河,于1790至1793年间由贾科莫·夸伦吉英语Giacomo Quarenghi重新设计,将原本五间国事厅改为三个大型大厅,并以仿大理石柱、浮雕及雕像装饰[40]。 另一套国事厅沿南侧通向大教堂,由凯瑟琳二世委托建造。1787至1795年间,夸伦吉为该套厅增建东翼,设置大御座厅圣乔治厅英语St George's Hall and Apollo Room of the Winter Palace,并将冬宫与隔壁凯瑟琳的非正式宫殿埃尔米塔日宫(Hermitage)连接起来[40]。此套厅于1820年代改建为武器大厅,以纪念拿破仑战败,由亚历山大一世构思,设计者为卡洛·罗西英语Carlo_Rossi_(architect),施工于1826年6月至11月,由尼古拉一世主持落成,并于1826年10月25日启用[41]

1812年画廊中,皇帝委托画家乔治·道英语George Dawe绘制332幅在击败法国战役中立功将领的肖像,其助手为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威廉·奥古斯特·戈利克英语Wilhelm August Golicke[30]。尼古拉一世亦负责创建位于宫殿广场立面中央的画廊,由亚历山大·布里洛夫英语Alexander Briullov重新设计,以纪念1812年前俄国战功。紧邻画廊的房间曾为拿破仑的继孙、皇帝女婿马克西米利安·德·博阿尔内婚初居所[注 5]

1837年火灾

Thumb
冬宫大火

1833年,奥古斯特·德·蒙费朗英语Auguste de Montferrand受雇改建冬宫东翼国事厅室,设计了元帅厅及小御座厅。1837年,冬宫发生火灾。火因不明,但火势蔓延被部分归咎于蒙特费朗。由于皇帝催促工程提前完工,建筑师使用了木材而非更安全的石材。此外,木质隔墙内隐藏了废弃的壁炉,其烟囱与狭窄通风孔形成火道,使火焰能在墙内从房间传到房间而未被及时发现[42]

火灾被发现后仍继续蔓延,但蔓延速度足以让宫殿警卫和工作人员抢救大量财物,并暂时置于宫殿广场的积雪中。这并非易事,因为冬宫的珍宝大多为重家具及易碎装饰品,而非轻便画作[43]。为防火蔓延,皇帝下令拆除通往埃尔米塔日宫的三条通道,幸运地保护了整栋建筑及庞大的艺术收藏[44]。俄罗斯诗人瓦西里·朱可夫斯基英语Vasily Zhukovsky目睹火灾,形容其为“巨大的篝火,火焰直达天空”。火灾持续数日,摧毁了冬宫大部分室内装饰[42]

皇帝下令在一年内重建宫殿,似乎未考虑其规模。库斯丁侯爵英语Marquis de Custine描述所需的“前所未有的努力”:“在严寒期间,6000名工人持续施工;每日有相当数量死去,但受害者立即由其他工人补上。”[45]

重建工程由彼得·克莱因米歇尔英语Pyotr Kleinmichel监督,他在阿拉契耶夫英语Arakcheev领导的军事定居点已建立无情严苛的名声[46]。重建工程采用了当时工业时代的最新施工技术:屋顶以金属框架支撑,大厅天花板跨度则以铁梁承重[44]。火灾后,建筑外观、大部分主要国事厅、约旦楼梯及大教堂由瓦西里·斯塔索夫英语Vasily Stasov恢复原设计与装饰。部分房间,如冬宫第二大厅徽章厅(Armorial Hall),则更为华丽,使用大量鎏金[44]。小型私人房间由亚历山大·布里洛夫英语Alexander Briullov按照住户喜好及当代流行风格装饰,风格涵盖哥特式至洛可可[44]。皇室女儿的深红色卧房忠实还原洛可可风格,而此风格在凯瑟琳二世时期已逐步淘汰。火灾还促成冬宫最著名房间之一碧玉厅(Malachite Drawing Room)的诞生,此前毁于火灾的碧玉室重建后,成为皇后套房的主要接待厅。

虽然皇帝在宫殿内打造奢华装饰,他本人却偏好简朴。冬宫的皇帝卧室极简,仅摆放少量地图与圣像,睡在稻草床垫的行军床上[47]

Remove ads

宫殿使用情况

Thumb
武器大厅以巨大的灰泥盔甲装饰。

冬宫北翼和东翼主要用作国事厅室,西翼则为皇室私人居所;建筑四角设有较小的房间,为较低阶皇室成员的公寓,通常为两层楼。这种布局导致冬宫内出现许多用途不明、位置奇特的大厅或沙龙。举例而言,碧玉厅与同样巨大的金厅之间隔有一系列卧室与小型书房,乍看似乎不合理。但若考虑到碧玉厅是皇后套房的主要接待室,而金厅则为其儿媳皇太女套房的主要接待室,则房间安排便显得合理。同样,距离其他大厅较远的白厅,实为皇太子及皇太女套房的主要大厅。因此,冬宫可被视为“大宫内的小宫”,最大、最宏伟的房间用于公开活动,而居民则居住于按阶级分配的套房中[48]

作为俄罗斯沙皇的正式住所,冬宫常举办豪华宴会与盛大活动。餐桌可容纳1,000名宾客,而国事厅室可容纳多达10,000人站立,因为不提供座椅[49]。大厅内供暖充足,即使外面零下,室内仍可使外来植物开花,灯光明亮如夏日氛围[50]

Thumb
冬宫大教堂至今仍保留原洛可可装饰。其上方的洋葱形圆顶,是外部仅存的俄罗斯传统建筑元素,爱德华·侯英语Eduard Hau绘制。

正式典礼或国事场合中,宾客依固定游行路线进入宫殿:由南立面中央拱门入宫,经国事入口,通过柱廊式的约旦厅,再登上鎏金帝王楼梯(平面图8),两条国事厅排开的长廊便展开。约旦楼梯得名于主显节(Epiphany)当天,沙皇会在此楼梯上进行祝福圣水的仪式。此楼梯为少数保留原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部分,虽然中期19世纪增设了灰色花岗岩巨柱[17]

其中最重要的房间之一为冬宫大教堂。该教堂被授予大教堂地位,其宗教意义超过大多数欧洲王宫的礼拜堂。罗曼诺夫王朝的婚礼通常在此举行,并遵循严格固定的传统与礼仪。即使新娘的礼服及穿着方式,均由传统规范。新娘在皇后的协助下着装后,会经由碧玉厅通过国事厅前往教堂[51]

冬宫的居民不仅限于皇室成员;屋顶金属框架下的阁楼中居住着大量仆人。仆人住区之大,使得曾有仆人及其家人未经宫方许可,偷偷搬入屋顶,甚至带进一头牛以供鲜奶使用,最终因牛粪气味被发现[52]。据称,不只一头牛被关在阁楼,其他牛则紧邻宫廷女侍居住的房间,以供厨房使用。此做法于1837年火灾后停止[53]

Remove ads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Thumb
尼古拉一世新埃尔米塔日宫柱廊入口,其门柱为巨人像(Atlantes),为俄罗斯首座公共艺术馆

凯瑟琳大帝逝世后,埃尔米塔日已成为沙皇的私人宝库,皇室继续收藏艺术品,虽规模不及凯瑟琳时期。1850年,冬宫收藏了来自威尼斯共和国的克里斯托福·巴巴里戈(Cristoforo Barbarigo)收藏,新增提香作品及大量16世纪文艺复兴艺术品。

尼古拉一世意识到欧洲首都的艺术馆规模,决定将凯瑟琳大帝的大埃尔米塔日宫(平面图15)扩建,改建为专门的公共艺术馆。1839年,德国建筑师莱奥·冯·克伦策绘制设计图,实施过程由瓦西里·斯塔索夫英语Vasily Stasov监督,辅以亚历山大·布鲁洛夫英语Alexander Briullov与尼古拉·叶菲莫夫(Nikolai Yefimov)[54][55]。由于参与建筑师众多,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在1840年代频生争议,沙皇常需出面调停[56]

历经十一年建造与争议,俄罗斯首座公共艺术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于1852年2月5日开放[30]。新馆柱廊立面受席克尔风格启发,以灰色大理石围绕三个庭院,建筑结构翼楼及楼层不对称。沙皇规定,参观者须穿晚礼服,即使上午入馆亦然;同时禁止灰色高礼帽(视为“犹太人帽”)及礼服外套(视为“革命服”)[57]。遵守服装规范后,公众所见为大量艺术作品,但仅为皇室收藏的一小部分,冬宫及其他皇宫仍对公众封闭。

19世纪后期

Thumb
亚历山大二世于冬宫书房(平面图24)中的摄影像

冬宫自1732年至1917年一直是俄罗斯君主的官方住所,但实际作为居所的时间仅略超过140年。最后一位长期居住于冬宫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在位),直到他被刺杀为止。在他的统治期间,冬宫的艺术收藏不断扩充,包括1861年购入贾皮特罗·坎帕纳英语Giampietro Campana的古文物与考古收藏,以及1865年购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哺乳圣母》;另一件作品《柏诺瓦的圣母》则于1914年入藏[58]

亚历山大二世多次成为暗杀目标,其中一次甚至发生于冬宫内。这起刺杀行动由人民意志组织策划,由“面无表情的狂热分子”安德烈·热利亚波夫英语Andrei Zhelyabov及其情妇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领导[59]。佩罗夫斯卡娅出身于前圣彼得堡总督家庭,透过关系得知宫殿地下室正在维修[60]。其中一名组织成员是一名受训木匠,被安排以工人身份进入宫中,每日携带藏于工具中的炸药,放置于私人餐厅下方。炸药量极大,以致餐厅与地下室之间的楼层无法阻挡爆炸威力[60]。炸弹原定于17 February1880儒略历5 February]晚间引爆,以刺杀沙皇及皇室成员;幸运的是,由于一名来自柏林的宾客迟到,晚餐被延后。爆炸造成餐厅完全毁坏,警卫室中11名芬兰卫兵丧生,另有30人受伤[60]。此事件是政治用途上首次使用定时炸弹的案例之一[61]

881年,革命者终于成功,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遭刺杀。此后,冬宫不再作为皇室的实际居所。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安全顾问建议下认为冬宫无法保证安全[62]。皇室遂迁往距圣彼得堡约40英里(64千米)的加特契纳宫,与冬宫相比,这座600房的护城河宫殿环境幽静,更适合作为温馨的家庭居所[62]。在圣彼得堡期间,皇室暂居阿尼奇科夫宫,而冬宫仅用于官方活动。沙皇严控开支,包括餐巾不每日更换、蜡烛与香皂用尽才补充,甚至减少煎蛋中的鸡蛋数量[63]。然而,他仍持续扩充冬宫及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收藏。官方规定博物馆年购额为5,000卢布,不够时沙皇本人会出面购买[30]

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亚历山大三世之妻)于1885年在冬宫主庭院铺设花园。原本庭院是鹅卵石地面,缺乏绿意,她委托宫廷建筑师尼古莱·戈尔诺斯塔耶夫设计花园,周围以花岗岩基座与喷泉环绕,庭院内种植树木,沿宫墙铺设石灰石地面[64]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逝世,由其子尼古拉二世继位。尼古拉二世为迎娶黑森的艾莉克丝,曾在冬宫举行盛大婚礼,暂停父亲的宫廷哀悼会[65]。婚礼后,新婚夫妇与太后移至阿尼奇科夫宫,展开六间小房的家庭生活[66]

Thumb
尼古拉二世与皇后装扮成阿列克谢一世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英语Maria Miloslavskaya

1895年,尼古拉二世与皇后定居于亚历山大宫沙皇村),将其作为首选住所,但自同年12月起,冬季仍会在冬宫居住一段时间。建筑师亚历山大·克拉索夫斯基负责重新装饰宫殿西北角套房,包括哥特式图书馆[67]。1896年,皇后主持在前操场(皇室私人套房窗下)建造花园以遮蔽公众视线,由格奥尔格·库帕哈德英语Georg Kuphaldt设计。这是冬宫现存两座花园之一。原花园至1920年仍被高墙与栏杆环绕,设有守卫站岗的大门,后部分迁至1月9日花园[68] 。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宫廷生活比以往平静,因皇后性格内向,对圣彼得堡上层社会缺乏信任[69]。皇后认为:“圣彼得堡是一个腐败的城市,根本不具俄罗斯气息”[70]。在她影响下,冬宫的盛大舞会与宫廷接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埃尔米塔日剧院举办的短暂剧场活动,最终也停办[69]

冬宫在250年间多次粉刷,常用赭色调。1897年,尼古拉二世批准改为陶红砖色,以呼应皇后花园的新栏杆,并于1901年完成粉刷[71]。建筑师尼古莱·克拉姆斯科伊估算费用15,639卢布,承包商克鲁格洛夫中标,实际支付29,467卢布进行清理、刮除与重新粉刷,包括立面、塔楼、烟囱及圆顶[71]。为统一冬宫广场建筑外观,总参谋部与近卫军总部也漆成砖红色,形成整体和谐的单色外观[71]

冬宫最后一次大型皇室集会是1903年2月11日与13日举行的化妆舞会,以庆祝阿列克谢一世统治。大公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回忆此舞会为“帝国历史上最后的壮观舞会……窗外的新俄罗斯正充满敌意…我们跳舞时,工人罢工,远东乌云低悬”[72]。全体皇室成员身着17世纪华服,沙皇扮阿列克谢一世,皇后扮[[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英语Maria Miloslavskaya]],并在埃尔米塔日剧院英语Hermitage_Theatre拍摄最后全家照,部分服装为特别从克里姆林宫带来的珍贵原件[73][74]

Thumb
20世纪初,冬宫已拆迁并搬迁部分花园墙,宫殿外观粉刷为陶红砖色,以配合新花园栏杆[71]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新生的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皇储患病,沙皇与皇后决定永久放弃圣彼得堡、冬宫及上流社会生活(皇后认为其腐败不道德[75]),迁居沙皇村,以获得更舒适、安全且私密的居所。

20世纪初期

Thumb
尼古拉二世在尼古拉大厅的肖像,画家恩尼斯特·利普加特英语Ernst_Friedrich_von_Liphart,20世纪初
Thumb
血腥星期日。

在皇室迁至沙皇村亚历山大宫[76],冬宫基本转为行政办公场所,偶尔作为官方宴会场地。全年期间,皇室在各宫殿间轮换居住:三月居于里瓦几亚宫;五月至彼得霍夫宫(园区内的19世纪别墅,而非大宫殿);六月乘坐皇家游艇Shtandart巡游;八月前往波兰斯帕拉英语Spała;九月返回利瓦迪亚宫,冬季再返沙皇村[77]

1912年,沙皇在送别宴会上表露对圣彼得堡的真实看法:“我只为你们留在这片沼泽的人感到抱歉。”[77] 然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冬宫仍被视为沙皇住所与帝国权力象征。在20世纪初俄国历史中,冬宫是数个重大事件的中心,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三件是:1905年的1905年俄国革命血腥星期日;1906年首届国家杜马开幕(会议于圣乔治厅举行);以及1917年革命者占领冬宫。血腥星期日发生于1905年1月22日,部分原因是民众对沙皇实际居所缺乏认识。当时,约十万名无武装工人由俄罗斯东正教神父及民间领袖加蓬神父带领,游行至冬宫呈递请愿书,要求基本改革及成立立宪议会[78]。抗议者并不知沙皇已不再居住于冬宫。沙皇直至前一晚才得知此计划,也未派代表接受请愿[78]。内务大臣彼得·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调动额外部队。工人队伍接近冬宫广场时,沙皇部队开火。虽然伤亡数字有争议,估计约1,000名男女老少死伤。此事件成为1905年俄罗斯革命的导火线[79]

Thumb
圣乔治厅,1906年:沙皇开幕首届国家杜马,王座上方悬挂帝国徽章,皇室成员于王座左侧。沙皇的姐姐回忆:“工人们……似乎憎恨我们”。[80]

随后俄国政治变化有限,冬宫大部分时间处于寂静。1913年,罗曼诺夫王朝庆祝三百周年,全国举行各种典礼。1914年,由于三国协约,俄国被迫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与皇后曾短暂返回冬宫,站在阳台接受即将出征士兵的敬礼。

战争初期,俄军在第一次马祖尔湖战役坦能堡战役失利,许多伤兵被送回冬宫。自1915年10月起,冬宫正式改为设备齐全的医院──以皇太子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命名。国宴厅改为病房,元帅厅改为换药站,纹章厅作手术室,小王座厅作医生休息室,其他工作人员分配至尼古拉大厅与前厅,护士安置于皇室旧套房,1812画廊作仓库,约旦楼梯前厅作餐厅,楼梯平台作办公室[81]

随着战争不利,彼得格勒(1914年圣彼得堡改名以去除德语色彩)灾难加剧。沙皇决定亲自指挥前线,由皇后实际掌控国政于沙皇村。此举在民众与罗曼诺夫家族中均不受欢迎,因皇后任意任免官员,多据其挚友拉斯普京建议。1916年12月拉斯普京被沙皇侄婿刺杀后,皇后决策更加反复,局势恶化,彼得格勒陷入革命。

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在返回首都的火车上受困,无法抵达,遂向其弟俄罗斯的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禅位。大公未在无军队与民众支持下接受王位,临时政府成立,许多皇室成员遭逮捕,包括前沙皇、皇后及子女。自1905年后,罗曼诺夫家族再未居住于冬宫。尼古拉二世与家人被囚至1918年于叶卡捷琳堡布尔什维克处决,其余皇室成员则或遭遇类似命运,或流亡海外。

临时政府时期(1917年)

总结
视角
Thumb
冬宫的最后卫兵和守卫宫殿的女子营。
Thumb
拉斯特雷利设计的涅瓦河立面,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曾对此开火

在俄罗斯历史上这一动荡时期,即二月革命,冬宫短暂恢复为政府所在地,成为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中心。1917年2月,俄罗斯临时政府克伦斯基领导下,驻于冬宫西北角,并以碧玉厅作为主要会议厅,但大部分国务厅室仍被用作军事医院。

这段临时政府与冬宫的占领时间极短。到1917年10月25日,临时政府濒临崩溃,意识到冬宫是激进布尔什维克的主要目标,开始进行防卫[82] 。然而,城市内的军事人员多倒向布尔什维克,并指控克伦斯基政府试图“将彼得格勒交给德国人,以消灭革命守军”[82]。临时政府仅在少数曾服务于沙皇的忠诚仆从协助下,将冬宫封锁自守[82]。大部分行政人员逃离,冬宫防卫薄弱,仅有少数哥萨克、君主主义青年团及137名女兵留守。布尔什维克扣押了宫内订购的食物,使冬宫进入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据苏联史料,约5,000名新抵达喀琅施塔得的水手攻击冬宫,巡洋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涅瓦河上瞄准冬宫立面开火,另一侧彼得保罗要塞被布尔什维克控制,其火炮对准冬宫。临时政府则躲在皇室私人套房内观察外部情况[82],周围政府建筑逐一投降,冬宫仅数小时便面临被占领的命运[82]

当晚7点,临时政府在碧玉厅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电话与外界联系已被切断[82]。经短暂讨论,他们决定不冒险与外部群众接触。在宫殿被完全包围后,阿芙乐尔号开始轰击冬宫涅瓦立面,政府拒绝投降。布尔什维克从“陛下阶梯”(36)进入,机枪与轻型火炮攻击持续进行。双方在宫内交战,最终至凌晨2点,布尔什维克完全控制冬宫,逐室搜索后在私人公寓小餐厅逮捕临时政府成员,囚禁于对岸要塞。克伦斯基则逃至普斯科夫,集结部分忠诚部队试图夺回首都,其军队虽短暂占领沙皇村,次日于普尔科沃高地遭击败。

一名未具名目击者记录布尔什维克洗劫冬宫的情景:

"冬宫从上到下被布尔什维克洗劫破坏……珍贵画作被刺刀扯下,珍稀瓷器箱被打开,内物破碎或被搬走。图书馆被强行开启抢劫……沙皇后沙龙如其他房间一样陷入混乱。巨大水晶吊灯被摧毁,桌子、画作、装饰品...一切被毁。" [82]

冬宫酒窖支撑了随后数周的市内抢掠与混乱。据称这是历史上最大、最充足的酒窖之一[83][84],收藏包括沙皇最爱的滴金酒1847年份。群众争夺酒精的行为甚至促使布尔什维克提出极端方案,如将酒液直接导入涅瓦河,但最终透过戒严得到控制。据说彼得格勒因此“可能历史上最大宿醉后,才恢复秩序”。 冬宫此后象征被蔑视的政权,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1920年,布尔什维克为三周年举办冬宫攻占事件的重演,成千上万红卫兵在列宁领导下参与,约有十万观众见证。这场重演被视为苏维埃国家诞生的象征[85]。原攻占事件的部分细节,如泛光灯布置,明显受重演影响,也促成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电影《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

苏联与现代时期

Thumb
冬宫入口。帝俄的鎏金徽章于1917年被拆除,现已全面恢复。

1917年10月30日,冬宫正式纳入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管理范畴。首个在冬宫举办的展览以革命历史为主题,公众可以参观皇室私人套房[30]。对当时的观众而言,这是一段特殊的体验,因为苏维埃当局否认冬宫在攻占期间曾遭洗劫和破坏。然而,俄罗斯艺术鉴赏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洛夫佐夫英语Alexander Alexandrovich Polovtsov, junior曾于事件前后造访私人套房,描述该区为宫内受损最严重的部分[86]。在军事医院设立期间,国务厅室的藏品已被运往莫斯科以保安全,因此冬宫博物馆本身在革命期间并未受到破坏。

革命后,政策要求移除冬宫内所有帝国徽章,包括石雕、灰泥及铁艺上的装饰[87] 。1920年,为庆祝五朔节,冬宫的高墙及上方装饰有鹰徽与字母组合的栏杆被拆除,宫门则于1930年代完全拆毁。砂岩墙上部的残余部分被重新用作1月9日花园的围墙。2022年,栏杆得以修复,帝国徽章及鹰徽的恢复工作将在未来完成[68]

苏联时期,宫内剩余的许多珍宝被分散至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与画廊,有的出售换取外汇,有的赠予来访外宾。随着原有藏品的消失,其他被征收的藏品开始陈列于冬宫,使得房间的原始用途与后来用途界线逐渐模糊。部分房间保留原名,甚至保留帝俄特色,例如小及大宝座厅的摆设;而其他房间则以新陈列品命名,如德国艺术厅英语The Room of German Art

经过1941年至1944年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冬宫遭受损害,随后进行修复,至今已全面恢复[27]。此外,由于现代俄罗斯政府不像苏维埃时期那样全面排斥帝制遗物,罗曼诺夫王朝的徽章得以恢复,鎏金、加冕的双头鹰再次装饰于墙面、阳台及宫门上。

今日,作为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一部分,冬宫每年吸引约350万名游客[88]

注释

  1. 冬宫编号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采用四代冬宫的编号方式:Trezzini, 1711 (I); Mattarnovy, 1721 (II); Trezzini, 1727 (III); Rastrelli, 1732 (IV)。其他资料则可能将彼得大帝的木屋算作第一座宫殿,或将1837年的重建视为第五座冬宫。One source
  2. 1721年,沙皇彼得大帝管理参议院英语Governing Senate授予“皇帝”称号。学者在使用称呼时可将“沙皇”与“皇帝”及其女性形式互换使用。
  3. Budberg, p. 200.; 指出这些花园是由尼古拉一世创建的;然而,冬宫博物馆官网则表示,这些有围墙的花园是尼古拉二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所创建的。
  4. King,第169页的数据广为引用。然而,虽然1,783扇窗户的数字很可能正确,但若要说房间数达1,500间,必须包括无窗的地下室、阁楼里多间仆人房、以及壁橱等。可对照维也纳霍夫堡的2,000间房间,以及施恩布伦宫的1,400间房间,后者的规模远小于冬宫。根据冬宫博物馆提供的平面图,以及18世纪原始平面图,并未显示有1,057间房。Cowles,第88页则声称,在相邻的冬宫附属建筑建造之前,冬宫拥有1,500间房间
  5. 艾尔克特伯爵夫妇居住于这些房间,在他于1839年与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大公主英语Grand Duchess Maria Nikolaevna of Russia (1819-1876)(沙皇的女儿)结婚后不久入住。沙皇为勒希滕贝格公爵及公爵夫人英语Duke and Duchess of Leuchtenberg建造了马林斯基宫(1844年完工),使公爵夫妇得以搬入相对不那么令人难堪的居所。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