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刹那缘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刹那缘起(梵语:kṣaṇ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术语,是对于缘起的一种解说,由说一切有部提出,是说一切有部的四种缘起理论之一。此学说由设摩达多尊者提出,主张在一刹那间就可具足十二缘起支。
概论
《大毘婆沙论》中,举出四种缘起学说,分别为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与远续缘起,将刹那缘起与连缚缘起皆归类于《品类论》的体系下[1][2],《俱舍论》记载了一则说法,称这二个学说皆认为缘起通于一切有为法[3]。《大毘婆沙论》以分位缘起作为主要解释[4],但认为三世二重因果与其他三种缘起理论可以共存,没有特别进行正误之诤的必要,这个态度后来被《俱舍论》继承。
学说内容
《大毘婆沙论》记载,刹那缘起由设摩达多尊者提出,主张一刹那间就可具足十二缘起支,并称之为一心刹那缘起:
“ | 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一刹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
瞋痴心杀,有十一支,无爱支故。 |
” |
世亲《俱舍论》和众贤《顺正理论》也记述了刹那缘起的具体内容[6],其中识、名色、六处缘起支的释义融入了《识身论》的定义[7]:
“ | ” |
形成了明确契合五蕴定义[10]的新学说释义。
学说比较
刹那缘起与连缚缘起,都被《大毗婆沙论》归于《品类论》的思想之下[1],《俱舍论》记载了一则说法,称是因为这二个学说皆主张缘起遍于一切有为法[3]。《俱舍论记》记载刹那缘起有只通有情,及遍于有情、无情两种说法;刹那缘起与连缚缘起主要的差别在于,刹那缘起认为十二缘起支可在一刹那间就同时具足,其他三缘起说都认为十二缘起支之间是先后关系,连缚缘起是前后刹那无间相邻[11]。
与《识身论》主张相较,《大毘婆沙论》认为,刹那缘起为一心,而《识身论》为多心论;各缘起支间的关系,刹那缘起主张刹那间同时生起,而《识身论》主张其关系为前后相续[12]。印顺法师认为《识身论》的主张即是远续缘起。
在缘起支的释义上,刹那缘起多采用相应或俱有释义,比如取为“相应诸缠”,与爱心相应而刹那同时,而在相续缘起和分位缘起中“取”为“此爱增广”[13],心刹那起灭,作为爱心增广的取心就不在此刹那了;再如在刹那缘起中,名色和六处二者都与此心同时,而分位缘起中“名色增长是六处”[14],这个胚胎成长过程耗时数周[15];另外,在体现经量部的“业果感赴”宗义,并从大乘佛教早期就受到高度重视的《稻芉经》中,结合外法缘起学说,而作出了“六根开张为六处”释义[16]。
大乘佛教《华严经》记载: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17],此学说被称为一心缘起。唐朝华严宗清凉澄观,称迄至贤首法藏的古来诸德,对《华严经》所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的解释[18],都不得其旨,认为《华严经》于此提出了一心缘起,与《俱舍论》中举出的刹那缘起相同[19],并认为两译《华严经》和三译《十地经》中的“名色增长”翻译不妥,应改译为“名色开显” [20],以契合普光《俱舍论记》,依据《成唯识论》的二世一重因果说中:识、名色、六处等五支,实为同时,假说前后[21],而解读的“住名色根”[9]。类似于此,印顺法师认为《华严经》的一心缘起学说源自刹那缘起,但其意义已经有所演变[22]。
学说诤论
众贤在《顺正理论》中,记载了经量部对于刹那缘起的批评。经量部认为,在同一刹那中,十二缘起支俱起,违反了因果律。同时,经量部举出契经,认为释迦牟尼的教义,是以分位缘起为了义正说[32]。 面对这些批评,众贤举出契经依据,认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各种缘起学说,刹那缘起同样是来自释迦牟尼说法,分位缘起与刹那缘起并没有冲突[33]。
后世所提出的各式缘起和因果学说,由于受到不同的契经所启迪,有着不同的缘起支定义和概念释义,而各自自圆其说,有关诤论既无客观评判也不会有最终结论。
现代研究
泰国佛教长老佛使比丘,反对《清净道论》主张的三世两重因果说[34],认为这种学说否定了现世因果故而是严重误导[35],主张缘起不贯通三世[36]。佛使比丘根据自身禅修体验,另外提出类似于刹那缘起的见解[37]。
印顺法师认为,佛陀的缘起观,是和合相续的因果观,有必然的前后阶段。他赞同分位缘起以阶段性来解说缘起,以清楚解说各阶段间的依存性,并批评刹那缘起的说法并无意义[38]。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