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枝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刘枝万(1923年12月12日—2018年1月6日)[1],是一位台湾民俗学学者。

生平

1923年,刘枝万出生于埔里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2][3]后来,他曾就读于埔里公学校(今埔里国小前身)。[4]1937年,刘枝万前往日本留学[2]1945年,在日本中央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一说预科毕业[2])后,刘枝万进入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就读[2],但在未完成学业的状况下于1946年前后离校[5],并在返乡后任教于台中县立埔里初级中学(今南投县立埔里国中前身)[3]。此后,受到日本民俗学家直江广治日语直江広治影响[6],他开始投入于台湾民间信仰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研究,并以日本时代所遗留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推动资料整理及实地研究(田野调查),以建构台湾民俗学学术研究基础。[7]

1953年,南投县文献委员会成立,他随后开始担任其委员,并从事于南投县历史的研究工作,完成《南投县志稿》的《沿革志》、《革命志》、《教育志》、《风俗志》、《人物志》等篇章。[8]1958年,他转任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担任其采集组长,并投入于宗教调查工作,展开其在民俗学领域的研究;当时,他曾发表〈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主神地址)调查表〉[9][10]等成果。1962年,他转任台湾省立博物馆,从事于整理该馆馆藏台湾相关资料。1965年,他转入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随后投入于中国民俗研究,并陆续发表《台湾民间信仰论集》[11]和《中国民间信仰论集》[12]论述作品。[2]

1969年底,他以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前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修一年;期间,他致力于钻研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建立起其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后,虽然受到戒严令等因素限制,他开始每年前往日本进行短期调查研究,以加深其与日本学术界的交流。1977年,他以论文《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出版时题目改为《中国道教の祭りと信仰》)向东京教育大学提出申请,并获得颁予文学博士学位。[2]此外,他也持续致力于提携许多后进研究者。[7]

另外,他也关注于比较民俗学的研究,将台湾与日本的海洋性民间信仰进行对比,分析妈祖信仰、保佑渔获丰收的神明及跳海净港、船祭等祭典仪式,甚至考察对于漂流尸体的崇拜。[13]

2011年,他将毕生收藏捐赠与中研院及慈济大学图书馆。[14]

Remove ads

代表著作

  • 《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
  • 《中国民间信仰论集》
  • 《台湾民间信仰论集》
  • 《中国道教の祭りと信仰》
  • 《台湾の道教と民间信仰》
  • 《台湾埔里乡土志稿》[6]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语录

  • “前人做过的事,后人若想接续,即表示前人的努力有了回应。”[4]

评论

  • 江灿腾曾认为刘枝万为其部分研究下结论时因“脱离基本材料”而产生巨大误差。[16]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