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经济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京经济史介绍北京经济的历史。
古代
北京经济在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燕京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手工业达到了空前繁荣,地区之间贸易和商业往来频繁。1122年,金联合宋灭辽。1153年,北京成为金的首都,改名为中都。[1]
近代
《京师总商会各行商号》宣统年间刊本记载,1909年至1911年期间,北京市共有40个行业、4541家商铺。[2]
根据《冀察调查统计丛刊》第一卷中记载:1935年,北京有商业行业92个,商铺1.2万家。1937年北京人口达到百万,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北方的经济中心。[2]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京,强行霸占了华商电灯公司、石景山炼铁厂、长辛店机车修理厂、南口机车车辆厂、清河制呢厂等企业。此后八年时间里,日本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北京的经济模式由原来的以商业为中心,转为以战争服务为中心。期间,日本在北京投资建设了一批与战争联系紧密的重工业企业,如1939年建立的北京第一座水泥厂等。到1944年,北京重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资本总额的50%左右。[2]
从1937年到1942年,北京民营工厂的数量由140家增至200家,资本总额增长了13.1倍,年产值增加了4.3倍。[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北京市商业行业共有128个,商铺7万余家。[2]
从1979年到2007年的29年间,北京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4%。2007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者北京市达34.1万人,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2009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66.3亿元,人均储蓄达到84,442元。北京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2009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2009年,北京城镇、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4%和33.2%。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目前北京属于中等富裕程度的城市,而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北京已达到“富裕型”社会。[来源请求]
参见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