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亚俄

秘鲁港口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亞俄
Remove ads

卡亚俄 (西班牙语:Callao),旧译嘉里约[1],当地华人称介休[2][3],是秘鲁最大、最重要的港口,与卡亚俄省同域,是卡亚俄大区唯一的。卡亚俄位于首都利马的西边,属于利马都会区的一部分。

事实速览 卡亚俄 Callao, 国家 ...
Remove ads

地名

总结
视角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卡亚俄(Callao)是附属于利马古城(Ciudad de los Reyes)的聚居地,并无正式地名,因此除了“利马港”外再无其他称谓——当时的“利马”指代整个里马茨河流域(该城市名称即源于此)。然而,费利佩·瓜曼·波马·德·阿亚拉(Felipe Guamán Poma de Ayala)却声称“卡亚俄的建立早于利马”。从古文字学角度可解读为:

这座卡亚俄镇(Callau)及利马古城(Ciudad de los Reyes de Lima)的港口,始建于教皇保禄三世(Paulo)与国王兼皇帝卡洛斯一世(Don Carlos)时期,其年代早于利马城本身。

上述引文表明,西班牙人将秘鲁总督辖区首府选址于利马的核心原因,正是卡亚俄的存在。

在西班牙古代航海术语中,“callao”意为 “卵石” 及 “多石的海滩”(类似查拉卡斯地区的海滩特征)——这一用法在加那利群岛至今仍很常见。至17世纪初,这一小型城镇已正式启用该名称,耶稣会编年史家贝尔纳韦·科沃(Bernabé Cobo)在其著作《卡亚俄记述》(Descripciones del Callao)中的记载可资佐证:[4]

利马城西两里格处,坐落着著名的卡亚俄港——它是秘鲁王国的中心枢纽与咽喉要地,作为门户承接王国的巨额财富,经此运往西班牙,并借由西班牙通达全球。

1616年,编年史家马丁·德·穆鲁阿(Martín de Murúa)在一份文献中补充道:

…… 之所以称其为卡亚俄(Callao),是因其境内多石之故。

此后,1667年,圣奥古斯丁修道会修士贝尔纳韦·托雷斯(Bernabé Torres)在提及卡亚俄时,写下了一个被视为该名称词源关键依据的释义:

其海滩洁净多石,对进出美洲大陆的船只压舱极具实用价值。

1885年,为厘清“callao”一词及“chalaco”(查拉科人)的起源与词源,当地发起了一项专门研究。该调查由《卡亚俄报》(diario Callao)以严谨的科学标准和地方主义精神组织开展,众多当时的知名人士与学者参与其中提供协作。

里卡多·帕尔马(Ricardo Palma)曾言,“callao”一词源于原住民语言中的“calla”或“chalhua”,意为“海岸”或“捕鱼”——这一点对他而言堪称确凿无疑的信念。他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既然“cala”在原住民语言中可指“捕鱼行为”,那么从逻辑上推断,“chalaco”一词理应同源。若将港口称为“chala”,则出生于该港口的人便应称作“challahaque”,而后经语言演变简化为“chalaco”。

里卡多·帕尔马还指出,“callao”与“chalaco”二词,既不属于克丘亚语(quechua),也不源自钦察苏尤(chinchaysuyo,印加帝国四大行政区之一)或永加语(yunga,秘鲁沿海原住民语言)。为佐证其立场,他引用了耶稣会士詹多梅尼科·科莱蒂(Giandomenico Coleti)1771年的记载:[5]

卡亚俄(Callao),古拼写为Callaum-calavia。“Calavia”是意大利沿海航海术语,意为“压舱物”;在法语中,“caillou”意为“卵石、碎石”或“压舱石”。

佩德罗·帕斯·索尔丹-乌纳努埃(Pedro Paz Soldán y Unanue)在其著作《秘鲁西班牙语词典》(Diccionario de peruanismos)中提到,费尔南德斯·奎斯塔所编词典将“callao”一词释义为卵石、河卵石、碎石与压舱石,并补充称该航海术语意在体现海底与海滩的某一特征。葡萄牙语中的“calhao”一词同样意为卵石。

长期以来,该地区始终没有固定的居民称谓。不过多年来,卡亚俄当地居民一直被称作“查拉科人”(chalacos)。“查拉科人”这一称谓本可指代所有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因为该词源自克丘亚语中的 “chala”(“chala” 指秘鲁的沿海自然区域,对应西班牙语中的“costa”)与“aco”(意为渔民),合起来就是 “沿海渔民”。这一称谓也曾适用于该地区的古老原住民皮蒂皮蒂人,如今这一族群已消亡。但为统一秘鲁第一大港卡亚俄的居民称谓,秘鲁语言学院与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共同将“查拉科人”定为卡亚俄居民的专属称谓。

关于词汇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在部分克丘亚语方言中,存在“qallu”或“kallu”这类变体词,而“kalluq”意为伸入海中的狭长陆地;其词汇演变脉络应为“kalluq”演变为“kallaw”,最终演变为“callao”。至于“chalaco”一词,有观点认为它源自克丘亚语中的“chalakuq”,也有观点认为其词根是克丘亚语里的“chala”[6]

Remove ads

历史

前西班牙时期

卡亚俄地区人类活动的最古老遗迹可追溯至1万多年前,即奇瓦泰罗斯山(cerro Chivateros)的石器加工场。在前印加时代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多个族群在此定居,经济活动以渔业为主。15世纪中叶,卡亚俄领土被并入塔万廷苏约(Tahuantinsuyo,印加帝国),奥肯多印加宫殿(Palacio Inca de Oquendo)成为该地区的战略要地之一。

城市的演变与巩固

自1535年起,卡亚俄便成为重要的经济、商业及交通枢纽。尽管港口与城市同名,但这座“查拉科人之城”(urbe chalaca)迅速发展,至西班牙殖民总督时期,已形成一座重要的设防港口城市。在秘鲁最早的一批地图中,这座港口城市便已出现:1635 年,制图师吉列尔莫·布劳(Guiljelmus Blaeuw,1571-1638)绘制的地图中将其标注为“V. Del Callao”(卡亚俄镇),而利马则标注为“V. Lima”(利马镇)或“Los Reyes”(国王之城)。由于紧邻秘鲁首都,在秘鲁总督辖区时期,卡亚俄俗称“利马港”或“利马的卡亚俄”;随着卡亚俄领土自然扩张,其发展轨迹堪比欧洲诸多城市,最终获得城市建制,这一俗称也逐渐成为历史。

与秘鲁其他城市不同,卡亚俄并不庆祝建城日,而是在每年8月20日纪念其脱离利马市、升格为自治领土的独立日。

西班牙殖民总督时期

Thumb
1655年的卡亚俄的地图

1535年,西班牙人开始在卡亚俄(El Callao)定居。同年1月,征服者佩德罗·德·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售予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与迭戈·德·阿尔马格罗(Diego de Almagro)的船只在该港口靠岸。1537年3月6日,西班牙人迭戈·鲁伊斯(Diego Ruiz)获得许可,在利马港(当时卡亚俄的俗称)开设一家驿站(tambo)[7]。1555年,首个西班牙人社区动工兴建;次年,总督安德烈斯·乌尔塔多·德·门多萨(Andrés Hurtado de Mendoza)任命弗朗西斯科·洛佩斯(Francisco López)为该港口首任市长。利马市议会通过授予其“司法权杖”(vara de la justicia)的方式予以认可,这一权杖是市政权威的象征。

然而,该港口的首位市政执法官员实为克里斯托瓦尔·加尔松(Cristóbal Garzón)。他由利马首席执法官(Alguacil mayor de Lima)胡安·阿斯图迪略·蒙特内格罗(Juan Astudillo Montenegro)任命为“港口执法官”(Alguacil de Puerto),同时负责管理卡亚俄庄园主丹尼尔·古斯塔沃·丰塞卡·阿罗约(Daniel Gustavo Fonseca Arroyo)名下的卡亚俄周边土地。

由于是殖民地的主要港口,卡亚俄长期成为海盗私掠船的袭击目标。例如,1579年,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对该港口发动猛烈进攻;1624年,绰号“埃尔米特”(L’Hermite)的荷兰人雅各布·克莱克(Jacobo Clerck)亦发动类似袭击。面对这一局势,西班牙宗主国政府下令修建城市防御城墙,工程于1634年至1647年间竣工。1747年10月,雷亚尔·费利佩城堡(Fortaleza del Real Felipe)动工兴建,标志着这些防御设施达到顶峰;该城堡的第一阶段工程于1773年完工。

直至1671年,“利马的卡亚俄”港才被升格为城市。卡亚俄港随后成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上的重要节点,这条路线经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连接起伊比利亚美洲与亚洲[8]。与秘鲁所有其他城市不同,卡亚俄的城市地位是随自身城市发展进程逐步获得的,这一过程与欧洲城市的发展模式相似。

自然灾害曾夺走卡亚俄港多人生命并造成严重破坏,其中最严重的灾害包括1746年10月28日的地震——这场地震伴随剧烈海啸,不仅摧毁了整座城市,还导致大量居民丧生。当时卡亚俄的5000名居民中,仅200人幸存。为应对这场灾难并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总督何塞·安东尼奥·曼索·德·贝拉斯科(José Antonio Manso de Velasco)在距原城市3公里、远离海岸的一片平原上,新建了贝拉维斯塔城(Bellavista)。但即便如此,卡亚俄人仍未放弃在原海岸地带居住。

秘鲁独立战争期间,卡亚俄是战略要地。因其不仅控制着商品运输通道,还掌握着海军舰队的使用权,该地区曾多次易手。1821年,何塞·德·圣马丁将军(José de San Martín)率领的独立军首次攻占了费利佩城堡。

进入共和国时期后,由于保皇派军队占领了首都利马,首届制宪会议被迫从利马迁址,最终在费利佩城堡召开。1823年10月1日,“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抵达卡亚俄,以推动秘鲁独立大业的最终完成。1826年,在委内瑞拉将军巴托洛梅·萨洛姆(Bartolomé Salom)领导的海陆联合猛攻后,何塞·拉蒙·罗迪尔将军(José Ramón Rodil)率领的最后一支西班牙军队从该城堡撤离,卡亚俄自此彻底脱离西班牙控制。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共和国时期

1834年3月8日的会议上,由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卢纳·皮萨罗(Francisco Xavier de Luna Pizarro)主持的国民会议,将卡亚俄授予“忠诚且慷慨的卡亚俄市——法律与自由之庇护所”(La Fiel y Generosa Ciudad del Callao, Asilo de las Leyes y de la Libertad)的称号。这一荣誉是为表彰卡亚俄支持路易斯·何塞·德·奥贝戈索将军(Luis José de Orbegoso)政府,对抗佩德罗·贝尔穆德斯将军(Pedro Bermúdez)的政变企图。

1836年,卡亚俄在寻求脱离利马市、实现独立与自治的进程中取得首次胜利。同年8月20日,卡亚俄升格为沿海自治省,拥有所有内部事务的自治权。此后,为纪念卡亚俄民众在“卡亚俄战役”中的英勇表现,1857年4月22日,卡亚俄进一步升格为宪法省,享有州(departamento)级行政地位。至此,卡亚俄的独立地位正式确立。正如弗朗西斯科·基罗斯·丘埃卡(Francisco Quiróz Chueca)在其著作《卡亚俄史:从利马港到宪法省》(Historia del Callao, de puerto de Lima a Provincia Constitucional)中所指出的,卡亚俄对自治的追求早在西班牙殖民总督时期便已开始。

1850至1851年间,南美第二条铁路——利马-卡亚俄铁路(ferrocarril Lima-Callao)投入运营。这条铁路始于卡亚俄港,沿整条殖民大道(Avenida Colonial)延伸,最终抵达圣马丁广场(Plaza San Martín)。当时还存在一条规模更小的铁路,被称作“城市小火车”(El Urbanito),仅用于卡亚俄港内的人员运输。

卡亚俄在城市卫生与安全领域堪称先驱。1860年12月5日,秘鲁第一支消防队伍——“查拉科联合第一消防队”(Unión Chalaca N.º 1)在卡亚俄辖区内成立。

1856年,曼努埃尔·伊格纳西奥·德比万科(Manuel Ignacio de Vivanco)发动叛乱,反对拉蒙·卡斯蒂利亚(Ramón Castilla)的临时总统职位。叛乱期间,他曾试图在卡亚俄登陆,进而夺取利马。巴萨德雷(Basadre)在记载中写道:

一天清晨,比万科及其军队抵达卡亚俄城外。但首都并未如预期般爆发响应叛乱的行动。比万科缺乏必要的进攻能力以实现登陆,叛军只得向北部撤退。卡斯蒂利亚采取果敢行动,登上一艘旧商船追击叛军,一路追至兰巴耶克皮乌拉。叛军的‘洛阿号’(Loa)与‘通贝斯号’(Tumbes)舰船曾拦截一艘英国商船,扣押了船上装载的武器弹药;但负责巡逻太平洋沿岸的英国舰队随后捕获了这两艘叛军船只。比万科及其部队登上剩余舰船,于4月22日再次试图在卡亚俄登陆,却遭到卡亚俄港民众的击退。为铭记这一重要日子,该地区被授予‘宪法省’称号——因为面对比万科的反动势力,卡斯蒂利亚在这场内战中举起了‘宪政’的旗帜。(巴萨德雷,《秘鲁通史》,第159页)

Thumb
反映1866年卡亚俄战役的画作

1866年5月2日,卡亚俄战役(Combate del Callao)爆发。在西班牙-南美战争(guerra hispano-sudamericana)的背景下,这场战役由西班牙海军上将卡斯托·门德斯·努涅斯(Casto Méndez Núñez)率领的西班牙舰队,与秘鲁陆军部长何塞·加尔韦斯(José Gálvez)指挥的秘鲁地面炮台展开对抗(何塞·加尔韦斯在战役中阵亡,其名字自此与卡亚俄的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利马民众也将这场战役称为 “5月2日战役”。

如今,卡亚俄是秘鲁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所在地,该国最主要的海军造船厂——“海军工业服务局”(Servicios Industriales de la Marina,简称SIMA)亦位于此港。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卡亚俄港口景观

卡亚俄宪法省(Provincia Constitucional del Callao)位于秘鲁领土的中西部,涵盖部分沿海区域。

其地理坐标介于南纬10°15′,以及格林尼治子午线以西的西经75°38′至77°47′之间。

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伴有平缓坡度,地势逐渐向海岸倾斜,这一地形特征使其港口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海湾。卡亚俄境内设有与其同名的港口——卡亚俄港,它不仅是秘鲁国内最重要的港口,也被视作太平洋南美沿岸条件最优的港口之一。

卡亚俄的边界北接利马市,南临太平洋。

卡亚俄市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部拥有鹅卵石海滩,中部及南部则分布着细沙海滩。

气候

Thumb
卡亚俄的海滩

尽管这座港口城市海拔极低,理论上应属温暖气候,但受洪堡寒流(Corriente de Humboldt)带来的寒冷海水影响,当地会形成层云。这一现象使得该地区气候呈现如下特征:冬季温和、湿润且多云;夏季炎热;春季则为暖温带气候。全年最寒冷时气温接近13°C,最炎热时则接近30°C。

每年12月底至次年4月初,正值南半球夏至期间,当地气温接近30°C。傍晚入夜时分,海风会变得十分明显——尽管全年都常有海风,但这一季节的海风感受最为清晰。

5月至9月底,这座港口城市几乎始终被云层笼罩。源自南极洲的秘鲁寒流(Corriente Peruana)会使海水温度低于正常水平,进而增加空气湿度;这段时间内,当地空气湿度多数时候接近100%饱和状态。

9月底(恰逢秋分)至12月底,气候逐渐向春分过渡。这一时期,卡亚俄的天气在晴朗与轻度多云之间交替,平均气温约为25°C。

尽管与利马市距离相近,卡亚俄的天气有时却与利马东部的街区(如圣胡安德卢里甘乔区阿特区)有所不同。例如,利马东部部分街区的风力有时更强,夏季日照时间也更长。

Remove ads

人口

以年均增长率衡量,1993-2007年期间,卡亚俄市总人口年均增长2.3%。这一数据印证了过去46年间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的态势。在1981-1993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0%;而在1972-1981年普查间隔期内,这一增长率更高,达到 3.5%[9]

根据2007年人口普查数据[9],1993-2007年间,卡亚俄登记的城镇人口增长了37.2%,即年均新增16,975 人,对应年均增长率为2.2%。从绝对数量来看,城镇地区人口虽在增加,但其增长速度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持续放缓:1961-1972年普查期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0%;1972-1981年降至3.8%;1981-1993年进一步降至3.2%;2007年数据则显示该增长率已降至2.2%。可以说,卡亚俄宪法省是一个完全城镇化的省份,全省划分为7个区,分别是:卡亚俄中心区(Callao Cercado)、贝拉维斯塔区(Bellavista)、拉蓬塔区(La Punta)、拉佩拉区(La Perla)、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Carmen de La Legua-Reynoso)、文塔尼利亚区(Ventanilla)和米佩鲁区(Mi Perú)。

人口规模与相对重要性最高的两个区为:卡亚俄中心区(人口 415,888人,约占全省人口的47.4%)和文塔尼利亚区(人口 277,895人,占比31.7%)。1993年人口普查时,这两个区同样是人口最多、相对重要性最高的区域:当时卡亚俄中心区人口为369,768人(占比57.8%),文塔尼利亚区人口为94,497人(占比14.8%)[9]

与之相反,2007年人口最少的两个区是: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人口 41,863人,占比 4.8%)和拉蓬塔区(人口4,370人,占比0.5%)。

按人口数量排序,卡亚俄市以969,170人的规模成为秘鲁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超过阿雷基帕市(Arequipa)。

生育率和出生率

卡亚俄宪法省的育龄女性(MEF)人数达249,680人[9],占该省女性总人口的 55.9%。2007年,该省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4个。这一数值低于1993年人口普查时的1.6个,即每名女性的生育子女数减少了0.2个。这一数据表明,过去数十年间该地区的生育率始终呈下降趋势。

在各区域中,文塔尼利亚区(Ventanilla)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最高,为1.6个;其次是卡亚俄中心区(Callao),为1.3个;贝拉维斯塔区(Bellavista)与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Carmen de La Legua-Reynoso)各为1.2个;拉佩拉区(La Perla)为1.1个;拉蓬塔区(La Punta)最低,每名女性平均生育1.0个子女。

死亡率

12岁及以上女性的活产子女总数为662,096人,这些活产子女全部来自城镇区域——因该省已无农村区域。与1993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活产子女数量增加了165,744 人,即在该普查间隔期内增长了33.4%。

2007年全省范围内,夭折子女数量为30,122人;而1993年这一数字为36,489人。也就是说,在分析期内,夭折子女数量减少了6,367人,对应降幅为17.4%。

有两个区的子女夭折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Carmen de La Legua-Reynoso)的夭折率最高,达4.9%;其次是卡亚俄中心区(Callao),为4.7%。与之相对,文塔尼利亚区(Ventanilla)(4.4%)、贝拉维斯塔区(Bellavista)与拉佩拉区(La Perla)(均为4.3%)、拉蓬塔区(La Punta)(3.4%)的子女夭折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与拉蓬塔区的夭折率差距显著,相差1.4个百分点;而文塔尼利亚区、贝拉维斯塔区与拉佩拉区的子女夭折率比例则较为接近。需指出的是,子女夭折率的高低与人口规模并不一定存在关联。[9]

Remove ads

民族构成

自秘鲁独立后,卡亚俄便成为欧洲移民进入秘鲁的主要门户,因此当地居住着大量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后裔。20世纪中期,卡亚俄迎来了农村移民;20世纪末,又接收了来自古巴、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移民。

根据2017年开展的人口普查(此次普查要求 12 岁及以上人口结合自身习俗进行身份认同申报)结果显示,在卡亚俄地区,71.2%的人口自我认同为混血人种(mestizo),10.2%认同为克丘亚人(quechua),7.7%认同为白人(blanco),4.8%认同为非洲裔后裔(afrodescendiente)[10]

认同其他族群的人口比例较低:0.6%的人口自我认同为艾马拉人(aimara),0.2%认同为亚马孙原住民或土著,最后,“其他”类别中包含了1.6%的卡亚俄居民(chalaca)。

根据秘鲁国家统计和信息研究所(INEI)的数据,贝拉维斯塔区(Bellavista)和拉佩拉区(La Perla)的混血人种认同比例最高,分别为77.4% 和75.6%。同时,文塔尼利亚区(Ventanilla)和米佩鲁区(Mi Perú)是克丘亚人认同比例最高的区域,分别占比14.7% 和13.3%。此外,拉蓬塔区(La Punta)的白人认同比例最高,达27.7%。

最后,拉佩拉区的非洲裔后裔认同比例最高,为5.6%;卡亚俄中心区(Callao)与卡门·德拉莱瓜-雷诺索区(Carmen de la Legua Reynoso)的该比例相同,均为 5.1%。[10]

市政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