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斯茅斯之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斯茅斯之馆》(日语:インスマウスの館)是1995年第一人称电子游戏,对应Virtual Boy游戏机,由Be Top开发、I'Max在日本发行。玩家扮演携带《死者之书》的侦探,从怪物横行的宅邸中逃脱。游戏分为若干关卡,玩家需要在关卡时限内逃离迷宫。
![]() |
游戏借鉴了H·P·洛夫克拉夫特小说《印斯茅斯之影》的舞台,惟登场的原作要素只有鱼形怪。评价认为游戏Virtual Boy的红黑画面与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相得益彰,属于该平台游戏中的佳作;但亦称游戏操作笨拙、难度大。
玩法
《印斯茅斯之馆》是恐怖风格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游戏舞台为1922年的美国乡村,玩家扮演携带《死者之书》的私家侦探,从怪物横行的宅邸中逃脱[1]。宅邸分为多层,亦即多个关卡。每关均有时间限制,玩家要在时限内找到钥匙和门[1][2]。
玩家要使用两组十字键,一组操控角色进退转身,另一组移动手枪准心[1]。关卡中有鱼形怪袭击侦探,玩家可将之狙杀或逃离避战[3]。关卡中有随机分布的道具[4],可供恢复角色生命或补充枪支弹药。玩家可以呼出地图,查看当前关卡布局和玩家所处位置;地图会随玩家前行而逐步绘制[3]。每关都有黑白两种宝珠:取得前者时,地图将会显示钥匙、门、道具等之所在;取得后者时,地图将直接补完关卡路线全貌[3][1]。
玩家过关后将进入关卡路线图界面。和“太空战斗机系列”相似,关卡采用分支路线系统[2]。《印斯茅斯之馆》共有45关,但每轮只能玩到13关。分支处的走向取决于过关时间:如第一关耗时少于30秒则前往上方分支,反之则下行[3]。游戏共有4种结局,具体结局取决于玩家所走的分支[4]。路线图界面有密码,可供玩家之后接续进度游玩[1]。
Remove ads
开发
《印斯茅斯之馆》是Virtual Boy游戏,由Be Top开发,I'Max于1995年10月13日在日本发行[5]。游戏取材自H·P·洛夫克拉夫特的中篇小说《印斯茅斯之影》,惟登场的原作要素只有鱼形怪[3]。一如其他Virtual Boy游戏,《印斯茅斯之馆》的画面呈红黑两色,透过向双眼分别投射略有差异的画面来营造立体感[6][3]。游戏面世于短命主机Virtual Boy的末期,发行数量有限,有收藏价值[7]。
评价
《印斯茅斯之馆》发行之时反响平淡。《Fami通》编辑滨村通信(浜村通信)称游戏平衡性差,“运气不佳则无法通关”;Rolling内泽(ローリング内沢)认为游戏节奏过快,玩家赶时间无暇体验刺激感;羽田隆之表示游戏虽然很难,但与Virtual Boy搭配相得益彰,是该平台上为数不多的成功之作[8]。《VB Guide》称Virtual Boy画面适合表现《印斯茅斯之馆》这种恐怖黑暗作品,但亦批评游戏手感不佳,角色容易死亡[9]。《任天堂杂志》[a]评价消极,但认为游戏融合了角色扮演和恐怖元素,会受日本市场欢迎[10]。
怀旧评测对《印斯茅斯之馆》亦褒贬不一。游戏媒体人杰里米·帕里什(Jeremy Parish)称,《印斯茅斯之馆》乃为Virtual Boy量身定制而作,红黑画面与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相得益彰,并称游戏虽非杰作,但也难以想象是彼时之物[6]。“PC Magazine”的Benj Edwards认为游戏素质一般,但玩家可为难度和洛式恐怖而一试[11]。《官方任天堂杂志》编辑更持批判态度,称游戏手感生硬、精灵图品质差[12]。“Nintendo Life”的Dave Frear认为,《印斯茅斯之馆》关卡丰富、结局多样,是Virtual Boy上罕有的第一人称游戏,其概念颇具新意,值得一玩。但他亦批评游戏操作笨拙、画面单调、战斗乏味[4]。“怀旧玩家”编辑亦批评了游戏操作和画面,并称密码系统和时限机制有损氛围感和紧张感[13]。
《印斯茅斯之馆》为后续游戏的发展开启了先河。“影音俱乐部”撰稿人安东尼·约翰·安杰洛(Anthony John Agnello)和“硬核游戏101”[b]编辑指出了双方向键操作模式,分别称该作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虚拟现实恐怖游戏中的领先地位[14][3]。游戏《Ritualistic Madness》从《印斯茅斯之馆》中得到了启发[15]。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