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百岳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百岳,由林文安中华民国山岳协会在1970年代规划发起,与台湾登山界“四大天王”中的邢天正蔡景璋丁同三等人经过讨论与实地探勘后,选定标高3,000米[a]以上,拥有奇、险、峻、秀特色的100座台湾山峰为百岳,并于1972年于羊头山顶成立百岳俱乐部,希望借此带动台湾高山登山风气。在最后选定的百岳名单中,台湾五大山脉之首中央山脉就独占了69座,雪山山脉有20座,玉山山脉有11座,阿里山山脉海岸山脉高度则因皆不足3,000米而未有任何山峰入选。

台湾百岳分布位置(以排名序号表示)
Remove ads

历史

台湾日治时期之初,进出山区受到严格管制,仅有部分经特许的学者、军警与调查人员可以进入山地。1926年,沼井铁太郎总督府官员生驹高常等人合作创立台湾山岳会,才自此开启台湾登山运动的年代[1]。1932年,台湾山岳会的伊藤太右卫门将台湾超过10,000日尺(约3,030米)的高山进行整理与排名,并附注其首登者,共列出48座山岳[2]。在1933年11月20日出刊的会刊《台湾山岳》中的高山排名,则把副峰也列入,成为独创的“新时代台湾高山顺位”,共列出93座超过3,000米的高峰[3]

战后,台湾山岳会仍继续运作,于1959年改称台湾省体育会山岳协会(1973年改组为中华民国山岳协会)。1970年代,协会会员沈送来提出成立百岳俱乐部的提议,于是由林文安着手参照日本人深田久弥所著《日本百名山》选定百岳,并规划筹组百岳俱乐部。为了鼓励登山者除了只登临最高峰山顶单点外,也能多多登临周边的山棱脊线,故仿效1933年《台湾山岳》的“新时代台湾高山顺位”,将各个高山的副峰,甚至是某些有基点微小起伏的山肩、尾棱都列入百岳的候选名单之中。当时有“岳界四大天王”之称的邢天正林文安蔡景璋丁同三等人经过讨论与实地探勘,为百岳的选定设立三项参考标准:一、高度10,000(约3,048米)以上;二、地图上注有山名;三、优先选列具有基点者。尽管订立了基本的参考标准,选定仍属不易,因此又在这些客观条件外加上了“奇、险、峻、秀”等主观条件,将山容、山貌也列为选定标准。然而当时林文安误把日治时期台湾地形图上的“日尺”当作“呎”,因此有五座低于3,048米的高山便阴错阳差进入百岳的候选名单[4][5]

1971年,为庆祝中华民国开国60年,中华民国山岳协会林文安等人策划长达一个月的中央山脉大纵走,号召攀登中央山脉3,000米以上的60座高山,分为蓝白两队,分别从南北两端出发,最后两队在七彩湖会师[6]。大纵走结束后,林文安以草拟的百岳名单,同“四大天王”及简进清等岳界领袖数度磋商,此间邢天正建议将大纵走从南端出发的蓝队于1971年10月26日最后登顶并命名的六顺山加入百岳,林文安几经考虑后,将原选定的人待山删除后始告定案。[7][8]

1972年6月,林文安、蔡景璋、简进清相偕探查帕托鲁山立雾主山后,决意创立百岳俱乐部,并推举林文安担任部长。12月5日,中华民国山岳协会的百岳俱乐部在百岳旧标高中的第100名羊头山顶举行成立大会。“四大天王”中只有邢天正因抱持“为兴趣而登山,不求名者,自可不加入任何俱乐部”的理念而未加入百岳俱乐部,但他仍担任当时登顶羊头山的队伍领队,以表示支持[9][10][4]

在百岳俱乐部成立之前,邢天正已于中央山脉大纵走登顶六顺山时成为战后第一位完登百岳(“完百”)之人,林文安则是于1972年登顶立雾主山后成为第二位完百者,但因为邢天正未加入百岳俱乐部,因此在俱乐部的“百岳完登部员荣誉榜”中,由林文安列为第一,同年于屏风山完百的丁同三则列为第二,蔡景璋则于1974年在白姑大山列为第三位完百者[11]:下册345-347。“四大天王”而后至1974年,都未有其他人完登百岳,因此有人认为百岳困难度订得太高,一直到1975年才由简进清于干卓万山接续完百,百岳名单自此在岳界受到公认与确立[12][13]。在1980年代前后的高度重测后,六顺山鹿山被发现高度低于3,000米,于是1981年时电信登山社李希圣提出更改百岳名单的提议,但林文安在选定百岳时,曾表示“所列山岳的标高及顺序,将来或有修正之必要,但至于山名,则拟永不变”,因此时任百岳俱乐部副部长余世杰以尊重原选定者心愿为由,仍将这几座山岳列于百岳之中,并未将之剔除。根据2010年代前后的最新测量,六顺山的高度又重回3,000米以上的行列[5][14][15]

台湾百岳名单选定之后,引发1970年代的攀登热潮,攀登百岳顿时成为台湾喜爱登山者的重要目标之一。不过“完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约24趟登山方能完成,于是在台湾百岳之中精选出的“五岳三尖一奇”,由于被认为最能代表台湾高山的雄伟气势,成为有志攀登台湾百岳者的首选。此外,根据邢天正著作《邢天正登山讲座》,百岳中的山岳犹可因个性加以分类为“十峻”、“十崇”等不同合称,增添登山者收集的乐趣[5][16]。2003年,参照百岳造就的登山热潮,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与相关登山社团研议完成小百岳名单,选定100座海拔不高、交通易达的山头,以推广民间登山运动[17]

然而,百岳的订定也使后来的登山者对于非百岳的山头兴趣缺缺,而只追求登临百岳名单内的山峰,造成不良的登山风气,加上台湾超过3000米高峰达268座,未被列入百岳的遗珠还很多,因此也有人对于部分山岳未经选入百岳,部分被选入不以为然,其中呼声较高者有槠山穆特勒布山玉穗山阿屘那来山[18][19]。1974年11月12日,台北市登山会选定120岳并于白姑大山成立“高山俱乐部”,以林丕图为部长,高文庆、曹俊彦、马育伸等人参与选定。1978年4月,台南市登山会成立“百五十岳俱乐部”,推广新选定的150岳。1983年6月,李希圣提出拟议提出新百岳,更改原百岳中的16座,不过最后岳界大部分人士仍以最初林文安版本的百岳为主[20][21][22]

Remove ads

百岳列表

百岳俱乐部的章程订定,攀登百岳需确实抵达三角点,才可视作登顶。后来的台湾登山界亦多循此惯例,即使三角点并非位于该山的最高峰,仍当以三角点为准。以下依照三角点所在山峰的海拔,列出台湾共100座百岳。若单纯以最高峰的海拔排序,则志佳阳大山无双山光头山等多座三角点不在最高点的山,排名会有所变动。

更多信息 排名, 山名 ...
Remove ads

山岳并称

全属百岳的山岳并称

更多信息 并称, 涵义 ...
Remove ads

部分属于百岳的山岳并称

更多信息 并称, 涵义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注释

  1. 百岳选定的选拔标高原为10,000以上,但由于误将地图上的日尺当作呎,加上后来有4座百岳重测高度后标高不及10,000日尺,故改称为超过3,000米,但有1座鹿山标高未达3000米。
  2. 此处采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处于1956年印制的《台湾五万分一地形图》[23],为邢天正登山所使用的地图[24]
  3. 内政部营建署(2023年9月起由内政部国家公园署专责管理国家公园)原将百岳依攀登难度由易至难分为A至E级,继行政院于2019年推行山林开放政策后,营建署于2021年6月核定“国家公园步道系统分级整合方案”,并于同年8月起逐步实施。此方案整合中华民国所有国家公园内的步道,以统一的标准重新分级,由易至难分为0至6级[29][30]。此标准亦适用于不在国家公园内的百岳[31]
  4. 亦有称是1896年长野义虎等人,或是1898年12月26日史德培德语Karl Theodor Stöpel等。
  5. 亦有称是1896年长野义虎等人。
  6. 此首登纪录并不确定,但至少在1926年前便已有日本人登顶。
  7. 亦有说是1910年4月小岛仁三郎、坂井时彦等人。
  8. 亦有称是1908年12月森丑之助等人,或1909年4月3日饭田章等人。
  9. 较有实证者是1908年11月志田梅太郎等人。
  10. 或有说是更早即由野吕宁等人登顶。
  11. 亦有称1930年已有探险队登顶过。
  12. 亦有可能于1971年8月8日才由林文安蔡景璋、李明辉、李显荣等人首登。
  13. 亦有说是1914年10月稍晚,佐久间左马太等人。
  14. 或有说是1908年森丑之助、志田梅太郎等人。
  15. 亦有称是1924年大石浩等人。
  16. 亦有称1930年已有探险队登顶过。
  17. 亦有称是1904年4月高木喜与四等人。
  18. 亦有说首次登顶日期应为1931年3月8日。
  19. 亦有说是1930年9月伊藤太右卫门等人。
  20. 亦有称是1914年日本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
  21. “奇莱”一词为在花莲奇莱平原的台湾原住民撒奇莱雅族撒奇莱雅语Sakizaya)台语音译简称,在清治及日治初期地图标示为“岐莱”,[43]在日治、联勤、经建的旧版地图标示的汉字“奇”之上有加草字头标为“䓫莱”,[44]与汉语“奇”“怪”无关。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