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
Remove ads

荷西·埃斯特万·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西班牙语:José Esteban Antonio Echeverría,1805年9月2日—1851年1月19日),阿根廷小说家、诗人、革命者,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早年赴法留学,后返回阿根廷从事文学创作及反抗考迪罗罗萨斯的统治,并因此被迫流亡乌拉圭直到逝世,其代表作为长诗《女俘西班牙语La cautiva》及短篇小说《屠场西班牙语El matadero》,反映了阿根廷社会中野蛮与文明残酷冲突的现实。

事实速览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Esteban Echeverría,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荷西·埃斯特班·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于1805年出生于西班牙帝国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布宜诺斯艾利斯埃尔阿尔托(今圣特尔莫西班牙语San Telmo (Buenos Aires))街区,当时正值西班牙美洲独立战争期间,他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革命委员会开办的一所学校学习[1]。1825年,埃切维里亚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在索邦大学就读,并接受过私人教师的指导[2]。在留学期间,他受到了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夏尔·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3][4],1830年,他回到阿根廷后,开始投身文学创作,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倡导者[5]。刚从巴黎返国的他,便凭借诗歌《返回》(Regreso)和《五月庆典》(Celebración de Mayo)获得了批评家佩德罗·德·安吉利斯西班牙语Pedro de Ángelis的赞扬[1]

1837年起,埃切维里亚与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胡安·包蒂斯塔·阿尔韦迪等青年作家组建了文学沙龙“1837年一代英语1837 generation”,这些作家鼓动社会变革,批判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独裁者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的统治,倡导国家采取单一制、建立社会精英为核心的宪政体制、推动自由贸易、言论自由、发展国民教育[6]:7-9。沙龙被查封后,埃切维里亚和年轻的阿根廷知识分子于1838年组成了“五月协会”(Asociación de Mayo),主张继承五月革命的精神,继续批判罗萨斯的统治[1]

五月协会透过文学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一些作家的响应,但也引发了罗萨斯当局的不满及镇压。埃切维里亚被迫于1840年抛弃女儿玛蒂娜,逃亡到乌拉圭蒙得维的亚,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屠场》[1]。1851年,贫病交迫的埃切维里亚在蒙得维的亚去世,葬于当地的布塞欧公墓英语Cementerio del Buceo, Montevideo[7]。今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埃切维里亚区英语Esteban Echeverría Partido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布市还有以他命名的学校[8][9]

Remove ads

作品

19世纪初期的阿根廷文坛西班牙语Literatura de Argentina深受古典主义之影响,但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等人则反对因袭西班牙文学传统,主张走出传统,创造生动、活跃而感动人心的作品,从而带动了浪漫主义潮流在阿根廷兴起[10]

埃切维里亚长于诗歌与小说创作,他著有《埃尔维拉》(Elvira o la novia del Plata)、《慰安集》(Himno del dolor)、《诗韵集》(Rimas)等诗歌集和短篇小说《屠场西班牙语El matadero[5],其中的代表作为长诗《女俘西班牙语La cautiva》及短篇小说《屠场西班牙语El matadero》。《女俘西班牙语La cautiva》收录于《诗韵集》中,讲述了白人夫妇布里恩和玛丽亚被印第安人俘虏,随即展开了艰辛的逃亡之旅,但在返回城市的路上死去的悲剧[11],该诗歌以使用题句日语エピグラフ见长,潘帕斯草原的浩瀚、以及玛丽亚的勇敢亦见诸其中,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12]。《屠场》发表于1837年,并于1871年出版,其借屠场宰杀牲口的情景,暗讽了罗萨斯压迫统治下的阿根廷社会,小说的主题“屠场”便是象征戕害年轻知识分子的罗萨斯政权。小说使用风俗主义手法写作,寓意深刻,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该国文学本土化的里程碑[13],学者方瑛亦将其与萨米恩托的《法昆多》、荷西·马莫尔的《阿玛莉亚》合称为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三大杰作[14],但《屠场》并没有在埃切维里亚生前对外出版,成为其一大憾事[15]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