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
Remove ads

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Regina Elena class[a]是1901年至1908年间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一级前无畏舰,共四艘。该级舰包括首舰“埃莉娜王后”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egina Elena[a]“维多利奥·伊曼纽尔”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Vittorio Emanuele[b]“罗马”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oma (1907)[c]“那波利”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Napoli[d]。由维托里奥·库尼伯蒂英语Vittorio Cuniberti[e]设计,主武器为两门12吋(305毫米)火炮和十二门8吋(203毫米)火炮,最高航速可达22(41千米每小时;25哩每小时)。它们在服役时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列舰,甚至比英国采用涡轮机动力的“无畏”号战列舰还要快。

事实速览 概况, 技术数据 ...

该级舰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对奥斯曼帝国作战。在北非及地中海东部岛屿的作战行动中,它们多次为意大利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意大利在1915至1918年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该级舰也在这一时期服役,但由于意大利与奥匈帝国海军均采取谨慎策略,它们并未参与实战。四艘舰均在1923至1926年间被废弃,并拆解为废钢。

Remove ads

设计

1899年起,维托里奥·库尼伯蒂开始设计一款军舰:标准排水量8,000长吨(8,100公吨),配备十二门8吋(203毫米)口径的统一主炮,主装甲带厚度6吋(150毫米),最高航速可达22(41千米每小时;25哩每小时)。这一设计成为库尼伯蒂后续设计的雏形,其最终成果便是英国的“全装重型火炮”[f](All-Big-Gun)战列舰“无畏”号。1899年的这一设计方案未被采纳后,库尼伯蒂将注意力转向新的设计需求——一款标准排水量13,000长吨(13,210公吨)的战列舰,要求比英法两国所有战列舰速度更快,且比两国海军装备的装甲巡洋舰战力更强。由此,他在早期设计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该级舰的前两艘——“埃莉娜王后”号与“维多利奥·伊曼纽尔”号于1901财年订购,后两艘——“罗马”号与“那波利”号则在次年获批建造[13][14]。由于航速较高,它们有时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先驱”[15]

Remove ads

一般特性和机械

Thumb
1912年版《布拉西海军年鉴英语Brassey's Naval Annual》中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的线图。

埃莉娜王后级舰的水线长为132.6米(435呎),全长144.6米(474呎5吋);舰宽22.4米(73呎6吋),吃水深度在7.91至8.58米(25呎11吋至28呎2吋)之间。该级舰标准排水量为12,550至12,658长吨(12,751至12,861公吨),满负荷作战状态下排水量可达13,771至13,914长吨(13,992至14,137公吨)。舰上船员编制为742至764名军官与士兵。该级舰最初配备两根桅杆,但在服役初期经过改装后,“埃莉娜王后”号与“那波利”号的前桅杆被拆除。舰体采用略微后倾英语Inverted bow舰首设计,前部甲板(舰艏楼甲板)较长,一直延伸至主桅杆后方。[16]

该级战列舰的推进系统由两台立式四缸三胀式蒸汽机组成,驱动一对螺旋桨。其中前两艘舰的蒸汽机所需蒸汽由二十八台燃煤贝尔维尔锅炉英语Belleville boiler提供,后两艘则配备二十八台巴伯克-威尔考克斯锅炉英语Babcock & Wilcox boiler[g],这些锅炉分布在三个锅炉舱英语Fire room内。锅炉的排烟管道接入三根高大的烟囱。该级舰推进系统的额定指示功率为19,299至21,968匹指示马力(14,391至16,382千瓦特),最高航速超过20节(37千米每小时;23哩每小时);本级舰中速度最快的“那波利”号在航速测试中达到了22.15节(41.02千米每小时;25.49哩每小时)。以10节(19千米每小时;12哩每小时)航速航行时,该级舰的续航里程约为10,000海里(19,000千米;12,000哩)。在完工时,它们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列舰,甚至比采用蒸汽涡轮机动力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还要快。[16][18]

Remove ads

武器装备和装甲

Thumb
“维多利奥·伊曼纽尔”号的前炮塔

埃莉娜王后级舰的主炮为两门305毫米(12吋)40倍径火炮,分别安装在两座单装炮塔内,一座位于舰艏,一座位于舰艉。炮塔与上层建筑保持足够距离,拥有宽阔的射界英语Field of fire,旋转角度接近300度。炮塔的转动、火炮的俯仰以及弹药搬运均采用电力驱动。相较于其他通常配备两倍数量重炮的前无畏舰,该级舰主武器火力较弱,这一点受到部分观察人士的批评,但菲利普·阿尔杰博士(Dr. Philip Alger)在《美国海军学院学报英语Proceedings (magazine)》中撰文指出:“应当记住,一座炮塔内的两门火炮,其射击效果并非单门火炮的两倍”,并且考虑到该设计的排水量限制,这种配置“是当时能做出的最明智选择”[19]。火炮的火控系统由安装在司令塔上的巴尔和斯特劳德英语Barr and Stroud测距仪提供支持。弹药舱配备了制冷系统,以最大限度降低意外爆炸的风险。[20]

该级舰还配备了十二门203毫米(8吋)45倍径副炮组,安装在舰体中部的六座双联装炮塔内[16],这些炮塔同样采用电力驱动。位于舯部英语Amidships部的炮塔比其他炮塔高出一层甲板,以便能直接向前和向后射击[21]。近距离防御鱼雷艇的武器是十六门76毫米(3吋)40倍径火炮,不过“罗马”号和“那波利”号还额外配备了八门该口径火炮。四艘舰均在舰体水线下方安装了两具450毫米(17.7吋)鱼雷发射管[16]

该级舰采用特尔尼地区生产的克虏伯渗碳装甲英语Krupp cemented armour进行防护。舰体中部的主装甲带厚度为250毫米(9.8吋),主炮塔对应位置的主装甲带厚度减至152毫米(6吋),舰艏与舰艉的主装甲带厚度则为102毫米(4吋)。甲板装甲厚度为38毫米(1.5吋)。司令塔配备了254毫米(10吋)厚的装甲板。主炮塔火炮的装甲厚度为203毫米,副炮塔侧面的装甲厚度为152毫米。[16][18]

舰只

Thumb
“那波利”号正在行进中
更多信息 姓名, 建造者[16] ...
Remove ads

服役历史

Thumb
1918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号

埃莉娜王后级的四艘舰自服役后至1911年,均在现役分舰队服役,并参与舰队日常的和平时期训练任务[22]。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向奥斯曼帝国宣战,意土战争爆发。战争期间,这四艘舰编入第一舰队第一分舰队参战。战争初期的几个月里,它们参与了北非沿海的作战行动,包括为前往征服昔兰尼加的意大利远征军护航,保障其渡海行动。战争后期,它们还参与了对罗得岛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的攻占行动[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意大利曾一度保持中立,但到1915年时在协约国的劝说下加入战争,对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由于亚得里亚海海域狭窄,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双方均对舰队采取谨慎部署策略,因此埃莉娜王后级的四艘战列舰并未参与实战[24]。整个战争期间,它们在塔兰托布林迪西发罗拉的海军基地之间轮换部署[25]。战争结束后,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条款[26],该级舰被纳入意大利可保留现役的战列舰名单,但仅保留了数年时间。1923年2月至1926年9月间,四艘舰均从海军名单英语Navy Directory中除名,并被拆解为废钢[16]

Remove ads

脚注

注释

  1. 译名参考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1],另有来源译为“埃列娜王后”级[2]、“艾琳娜女王”级[3]、“埃琳娜皇后”号[4]、“埃琳娜女王”号[5]、“埃琳娜女王”级[6]、“埃莱娜王后级”[7]或者“埃琳娜王后级”[8]
  2. 译名参考自《战列舰与航空母舰》[9],另有来源译作“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号[4]
  3.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10]
  4. 译名参考自《战列舰与航空母舰》[11],另有来源译作“拿波利”号[4]
  5. 译名参考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1],另有来源译为“维托里奥·库尼贝蒂”[12]
  6. 译名参考自《英国战列舰全史 1906-1914》[12]
  7. 译名参考自《世界武器大全 战舰》[17]

参考书目

期刊来源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