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塞努西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努西王朝
Remove ads

塞努西王朝(阿拉伯语:السنوسية)或译塞努西亚王朝(罗马化:Sanūssiyya),是阿尔及尔摄政国大塞努西(阿拉伯语:السنوسي الكبير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1837年奥斯曼崇高国希贾兹州英语Hejaz Vilayet麦加区英语Sanjak of Mekke-i-Mükerreme(今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埃米尔区麦加-穆卡拉玛)成立的伊斯兰教苏菲派世袭王朝。该王朝早期以教团形式存在,即塞努西教团(阿拉伯语:السنوسية),在拜尔盖地区宣传塞努西耶派(英语:Senusiyya;通称塞努西耶)的教义。随着影响势力的不断扩大,在日后逐渐形成强而有力的统治阶层,并发展为了政教合一塞努西国(阿拉伯语:الدولة السنوسية)。

事实速览 塞努西亚王朝, 首都 ...

20世纪后,新帝国主义风潮兴起,随着意大利王国的入侵与占领,塞努西亚发动了多次的反意大利运动,包括塞努西战役英语Senussi campaign利比亚平定战英语pacification of Libya等大型战役,虽然皆以失败告终,但也将塞努西亚王朝的影响范围扩展至整个义属利比亚

1943年意大利王国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同盟国军队在战争中接管义属利比亚。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巴黎和平条约》上放弃了包括义属利比亚在内的所有殖民地及战时占领区。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王朝的伊德里斯一世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采用联邦君主制1963年,伊德里斯一世废止联邦制,改国号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自由军官领袖穆阿迈尔·格达费发动利比亚法塔赫革命推翻伊德里斯一世的君主制政府,并改国号为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塞努西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

Remove ads

成立

成立背景

塞努西教团的成立可以从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开始追溯,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1787年出生于奥斯曼崇高国阿尔及尔摄政国穆斯塔加奈姆,年幼时父母去世,姑姑法蒂玛·扎赫拉·宾特·萨努西·伊本·阿拉比根据其兄长阿里的母亲的遗嘱照顾他,不仅提供食衣住行还有教学和生活指导,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

长大后的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于1824年前往埃及赫迪夫国开罗就读爱资哈尔大学,但对于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统治方式大为失望,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分化和削弱爱资哈尔大学的学者们,剥夺了他们曾拥有的崇高地位,避免其在日后影响赫迪夫在埃及的统治。最终,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离开了埃及,并在1828年前往谢里夫苏丹国英语Alawi Sultanate菲斯的卡鲁因大清真寺(今摩洛哥王国费兹卡鲁因大学)进修,学习与传播伊斯兰科学伊斯兰教法,不仅获得了最高学术资质,还被任命为卡鲁因大清真寺的教师,广泛传授卡迪里耶纳斯里耶哈比比耶沙兹里耶贾祖利耶等多个教派的教义。然而,由于塞努西积极主张穆斯林团结的思想,引发了谢里夫苏丹的不安。

1829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离开谢里夫苏丹国,先后前往阿尔及尔艾因迈济拉格瓦特研究提贾尼耶英语Tijaniyyah的教义。1830年法兰西王国入侵阿尔及尔,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因此离开了拉格瓦特,并决心前往麦加,在旅途中经过突尼斯贝伊国加贝斯的黎波里塔尼亚摄政国的黎波里埃及赫迪夫国开罗,并在1832年抵达麦加。

Remove ads

教团成立

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抵达麦加后,受到了部分追随者的欢迎与支持,理由是其在1828年于卡鲁因大清真寺进修时,他的老师是艾哈迈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英语Ahmad ibn Idris al-Fasi,艾哈迈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是卡迪里耶教派与伊德里斯耶教派的创始人兼领袖,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在卡鲁因大清真寺跟随其学习,并吸收了许多他的改革思想。

1837年,艾哈迈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去世,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因此在麦加创立了塞努西教团,宣称塞努西耶教派是正统苏菲派的继承,更自诩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并在麦加附近的阿布古拜斯英语Abu Qubays (mountain)建造一座札维亚(Zawiya)英语Zawiya (institution),意为“修道清真寺”或“修道院”。然而,塞努西思想却不被瓦哈比派所接受,因此双方教徒经常发生冲突,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被迫离开麦加。1843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在拜尔盖的山区定居,建立了札维亚白达(Zawiya Bayda),意为“白色修道院”,这也成为塞努西教团在北非的发源地。

中心思想

塞努西教团的塞努西耶教派主要的思想大部分源自于《圣训》《古兰经》,其核心思想如下:

  • 伊斯兰复兴与改革:将塞努西耶视为一场伊斯兰的革新与改革运动。
  • 思想渊源:塞努西深受多位著名伊玛目的影响,特别是马立克学派和罕百里学派的领袖,以及宗教学者阿布·哈米德·加扎利。
  • 虔诚与禁欲:该教团在礼拜方面要求严格,并提倡在饮食和穿着上保持禁欲俭朴的生活方式。
  • 反对盲从,鼓励独立判断:塞努西耶提倡进行独立的宗教判断(Ijtihad),反对盲目地墨守成规。尽管塞努西本人属于马立克学派,但他不介意采纳其他学派的观点,只要他认为这些观点更有说服力。
  • 以智慧与善言传教:该教团主张以智慧和善言来传播真理,避免使用暴力和武力。
  • 重视体力劳动:勤奋的体力劳动是塞努西耶教义的核心之一。塞努西常说:“珍贵的东西存在于树木的栽种和它的叶子中。”因此,在塞努西耶的中心地区,也就是利比亚的绿洲,农业和商业都蓬勃发展。
  • 圣战与抵抗:塞努西耶的永久口号是:“为真主而持续对抗十字军和其他殖民者进行圣战。”无数人在抵抗意大利殖民主义的斗争中牺牲,他们被视为为真主牺牲的烈士。
  • 性别年龄平权:应追随真主理念,使不分性别与年龄的人民在社会上有一样平等的地位。

如此革新的思想很快得到了当地部落和瓦达伊苏丹国的支持,其影响力开始遍及整个马格里布地区

Remove ads

发展

塞努西国

塞努西教团凭借著简朴与改革的思想,吸收了许多贝都因人柏柏尔人信徒,并成为拜尔盖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派系。1855年,塞努西教团根据地随着势力的壮大,逐渐迁移至贾格布布英语Jaghbub,这是位于锡瓦西北约 48 公里的小绿洲。1860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分别为穆罕默德·谢里夫·塞努西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后者在日后继承了其领袖的职务。

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父亲去世后年仅14岁,他与兄弟穆罕默德·谢里夫·塞努西暂时由父亲的友人照顾。18岁时,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离开他们的照顾,搬到谢里夫苏丹国菲斯,以进一步学习《古兰经》和苏菲派的教义。

塞努西教团在信徒的持续支持与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的领导下影响力大幅扩展。其影响力远达费兹大马士革康斯坦丁堡印度斯坦。在希贾兹地区,该教团的成员人数尤其众多。然而,塞努西教团在政治影响力并不比穆斯林兄弟会大,但在东撒哈拉马什里克等地情况却大不相同,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在这些地区中,拥有如同主权统治者般的权威,建立了一个由绿洲组成的政治网络,实际统治了从锡瓦延伸至库夫拉博尔库英语Borkou (region of Chad)的地区,并被信徒称为塞努西国,这个政治网络极大的促进了与的黎波里班加西主要港口的交流与贸易,更带动了该地区繁荣的经济。

Remove ads

与马赫迪关系

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虽然父亲取名为马赫迪,但对外其并不会自称自己是马赫迪。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发动了马赫迪起义反对统治苏丹地区的埃及赫迪夫国,马赫迪战争爆发。1884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占领了大部分的苏丹地区,建立了马赫迪苏丹,自称伊玛目马赫迪,定都恩图曼。这个举动引发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与塞努西耶教派的不满,并决定与其断绝关系。

随着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的势力日益增长,引起了奥斯曼崇高国政府的不安。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的权威甚至超越了奥斯曼总督。为此,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曾两次派遣阿兹姆扎德·萨迪克·穆耶德(Azmzade Sadik El Mueyyed)与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会面,请求双方合作,一次是1886年在贾格布布,另一次是1895年在库夫拉。1889年,班加西的穆塔萨勒夫帕夏率领奥斯曼军队拜访了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所在的贾格布布,这次的访问让大塞努西谢赫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意识到潜在的危害。1890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领导的安萨尔英语Ansar (Sudan)达尔富尔苏丹国推进,然而,瓦达伊苏丹坚定地信奉塞努西教义,因此从达尔富尔出兵的军队在瓦达伊苏丹国边境受阻。1894年,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以避免卷入冲突的理由,将首都迁至焦夫

马赫迪战争时,由于索马里人与马赫迪苏丹亦是敌对,因此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也与柏培拉地区的索马里人保持联系,并持续试图说服索马里人加入塞努西教团。索马里人哈布尔‧加尔哈吉斯部族英语Garhajis酋长谢赫努尔·艾哈迈德·阿曼英语Nur Ahmed Aman经常接待来自塞努西国的使节,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双方情谊相对较好。努尔·艾哈迈德·阿曼后来在1899年塞努西国支持下成立的德尔维希国德尔维希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

Remove ads

殖民时代

随着1870年代新帝国主义影响,强权帝国开始彼此划分势力范围殖民领地非洲自然也不例外的成为了被瓜分的一部分。1885年,列强国家派遣外交代表集合于德意志帝国总理府,商讨划分非洲殖民地的范围,是为柏林西非会议,这场会议的与会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丹麦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不列颠暨爱尔兰联合王国意大利王国尼德蘭王國葡萄牙王国俄罗斯帝国瑞典和挪威联合王国奥斯曼崇高国等十四个国家,与会国们拥有各自经营的殖民帝国,借此稳固殖民地的统治。随着列强的殖民,塞努西国在扩张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与压力。早在马赫迪战争之际,法兰西殖民帝国已经将北非一部分地区占据。然而,在塞努西国的抵抗下,法兰西殖民帝国未能将势力推进到查德以北的奥祖地带

1900年法兰西军队逼近加奈姆,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指派其侄子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作为战争统帅,穆罕默德·巴拉尼奥马尔·穆赫塔尔作为将军继续抵抗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侵略。1901年杜德·穆拉英语Dud Murra of Wadai在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的支持下成为瓦达伊苏丹,与塞努西国一同对抗法兰西殖民帝国。1902年6月1日,大塞努西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去世,由于其子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年仅12岁,因此指定侄子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为继承人。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尚未后持续在乍得地区与法兰西军队作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法兰西军队于1909年攻占了瓦达伊。

1911年10月意大利—土耳其战争爆发,塞努西国停止了在乍得地区与法兰西军队的战争,转而集中火力抵抗意大利。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迅速集结了昔兰尼加的各个部落,组建了三个塞努西师由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并与多位奥斯曼土耳其军官并肩作战抵抗意大利殖民帝国,其中包括帕夏伊斯梅尔·恩维尔费特希·奥克亚尔穆斯塔法·凯末尔杰瓦特·阿巴斯英语Cevat Abbas Gürer富阿特·布尔卡英语Fuat Bulca苏莱曼·阿斯克里英语Süleyman Askerî

由于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对奥斯曼崇高国在意大利—土耳其战争的卓越贡献,塞努西王朝被授予了一等奥斯曼勋章英语Order of Osmanieh1912年,奥斯曼与意大利签订《乌希条约》后,双方停战,但塞努西国仍选择继续战斗。为了表达支持,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五世1913年向塞努西援助了资金,并赠送部分礼品,包括一把镶有宝石的剑、一只手表和一块祈祷毯。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塞努西国在奥斯曼与德意志的支持下于1915年11月发起塞努西起义英语Senussi campaign,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参与国之一。

随着1916年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因病退位,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继承大塞努西,成为塞努西王朝的首领。

1917年,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与意大利王国签署了《阿克罗马条约》英语Modus vivendi of Acroma,条约内容规定,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必须将塞努西控制的领土全部交给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必须承认塞努西王朝为昔兰尼加的埃米尔1918年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独立,拒绝成为意大利王国的殖民地,成为北非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920年10月25日,意大利政府正式承认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为昔兰尼加埃米尔,虽然名义上成为了昔兰尼加埃米尔,但早已失去了实际统治的领土,塞努西逐渐形成家族世袭的王朝而非国家。

战间期

1922年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国家安全义勇军(通称:黑衫军)进军罗马,迫使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上台后主张推动同化政策收复失土,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视为意大利的组成部分,因此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发起猛烈攻势,尝试消灭的黎波里塔尼亚。随着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政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黎波里塔尼亚派遣代表与塞努西王朝进行谈判,谈判主要请求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接管的黎波里塔尼亚成为埃米尔。1922年11月,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接受了共和国的提案成为的黎波里塔尼埃米尔,为了避免被意大利政府抓获逮捕,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逃往埃及王国1923年1月,意大利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领土进行了有效控制,共和国不复存在,但仅局限于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外围地区,其余地区仍由叛军控制,尚未被平定。

为了平定叛军,意大利发起更大规模的平叛行动,即利比亚平定战英语pacification of Libya,墨索里尼任命鲁道夫·格拉齐亚尼负责平定叛乱。随着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收复,看似一帆风顺,然而,格拉齐亚尼认为收复昔兰尼加是一个大问题,昔兰尼加部落和商人因为塞努西的宗教和社会运动联合起来,70年来,塞努西王朝在昔兰尼加的地位与影响极为巩固,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阵线,抵抗殖民主义并宣扬泛伊斯兰意识形态,因此要收复昔兰尼加并非易事。

1923年至1924年间,义军重新控制了北部大部分地区,但遇到了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塞努西游击队的顽强抵抗。意大利军队主要由来自非洲殖民地的士兵组成,并得到一些非洲居民的协助。意大利政府与奥马尔·穆赫塔尔于1925年展开谈判。谈判破裂后,意大利决定彻底征服北非领土。1930年皮耶特罗·巴多利奥下令对反抗者进行全面镇压。


1931年,奥马尔·穆赫塔尔在战斗中受伤被俘,抵抗运动随之停止,他的审判由罗道夫·格拉齐亚尼将军亲自主持。五天内,审判以奥马尔·穆赫塔尔在苏卢克被公开绞死而结束,有组织的抵抗也宣告结束。1932年,为了切断反抗者的支援,意大利军队强制迁移了数十万名利比亚平民,特别是昔兰尼加地区的贝都因人。这些人被迫长途跋涉,被关进班加西附近的集中营。尽管意大利政府宣传声称这些营地是“文明绿洲”,但事实上,营地卫生条件极差,缺乏食物、水和药品,导致斑疹伤寒等疾病迅速蔓延。在这些营地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挤满了两万人。到1933年营地关闭时,总计10万名被拘禁者中,有高达4万人死亡。为了孤立反抗者,意大利在与埃及的边境上修建了一道长达300公里的铁丝网。他们同时对塞努西教团成员进行残酷迫害,关闭其清真寺、没收财产,并最终攻占了该教团的最后据点库夫拉绿洲。1934年的黎波里塔尼亚英语Italian Tripolitania昔兰尼加英语Italian Cyrenaica费赞英语Italian Fezzan合并为利比亚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与北非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结盟,共同对抗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帮助英军在1943年击败了联军。

独立后的利比亚

1945年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支持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成为利比亚的领导人。1951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利比亚获得独立,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登基成为国王,是为伊德里斯一世。

废位

1965年起,由于多种因素的结合,包括发现石油政府腐败与无能,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反对国王伊德里斯统治的声浪开始累积。最终,1969年9月1日自由军官领袖穆阿迈尔·格达费领导绿色革命结束了伊德里斯一世的统治。当时,伊德里斯国王正在土耳其接受治疗,1971年11月,利比亚人民法庭判处他死刑,随后伊德里斯一世流亡希腊,再转至埃及,并于1983年在流亡中去世。

历任领袖

更多信息 名字, 生卒 ...

族谱

阿里·宾·阿比·塔利卜
哈桑·伊本·阿里
哈桑·伊本·哈桑
阿布杜拉·本·哈桑
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
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
穆罕默德·谢里夫·赛努西
穆罕默德·马赫迪·本·穆罕默德·赛努西
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穆罕默德·阿比德·塞努西
穆罕默德·雷达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法蒂玛·阿斯·沙里夫祖拜尔·本·艾哈迈德·沙里夫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阿比德·塞努西
哈桑·塞努西艾哈迈德·塞努西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塞努西
穆罕默德·塞努西
穆罕默德·尤尼斯·塞努西
伊本·尤尼斯·塞努西

参见

参考文献

  • Azmzade Sadik El Mueyyed, Journey in the Grand Sahara of Africa (1897), republished in Azmzade, Gokkent, Senusi et al. in Journey in the Grand Sahara of Africa and Through Time (2021)
  • E. E. Evans-Pritchard, The Sanusi of Cyrenaica (1949, repr. 1963)
  • N. A. Ziadeh, Sanusiyah (1958, repr. 1983).
  • Bianci, Steven, Libya: 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3
  • L. Rinn, Marabouts et Khouan, a good historical account up to the year 1884
  • O. Depont and X. Coppolani, Les Confréries religieuses musulmanes (Algiers, 1897)
  • Si Mohammed el Hechaish, Chez les Senoussia et les Touareg, in "L'Expansion col. française" for 1900 and the "Revue de Paris" for 1901. These a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Arabic of an educated Mahommedan who visited the chief Senussite centres. An obituary notice of Senussi el Mahdi by the same writer appeared in the Arab journal El Hadira of Tunis, Sept. 2, 1902; a condensat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in the "Bull. du Com. de l'Afriue française" for 1902; "Les Senoussia", an anony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pril supplement of the same volume, is a judicious summary of events, a short bibliography being added; Capt. Julien, in "Le Dar Ouadai" published in the same Bulletin (vol. for 1904), trac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dai and the Senussi
  • L. G. Binger, in Le Péril de l'Islam in the 1906 volume of the Bulletin, discusses the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Senussite and other Islamic sects in North Africa. Von Grunau, in "Verh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for 1899, gives an account of his visit to Siwa
  • M. G. E. Bowman–Manifold, An Outline of the Egyptian and Palestine Campaigns, 1914 to 1918 2nd Edition (Chatham: The Institution of Royal Engineers, W. & J. Mackay & Co Ltd, 1923)
  • Russell McGuirk The Sanusi's Little War The Amazing Story of a Forgotten Conflict in the Western Desert, 1915–1917 (London, Arabian Publishing: 2007)
  • Field Marshal Earl Wavell, The Palestine Campaigns 3rd Edition thirteenth Printing; Serie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British Army 4th Edition by Major E.W. Sheppard (London: Constable & Co., 1968)
  • Sir F. R. Wingate, in Mahdiism and the Egyptian Sudan (London, 1891) narrates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Mahdi Mahommed Ahmed to obtain the support of the Senussi
  • Sir W. Wallace, in his report to the Colonial Office on Northern Nigeria for 1906–1907, deals with Senussiism in that country.
  • H. Duveyrier, La Confrérie musulmane de Sidi Mohammed ben Ali es Senoûssi (Paris, 1884), a book containing much exaggeration.
  • A. Silva White, From Sphinx to Oracle (London, 1898), which, while repeating the extreme views of Duveyrier, contains useful information.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