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公陆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公陸橋
Remove ads

大公陆桥是一座位于台湾高雄市盐埕区大公路上的陆桥,建成于台湾日治时期1934年[1],是台湾第一座陆桥也是第一座钢筋混拟土桥梁[注 1][2],跨越高雄临港线铁道。但由于桥梁结构老化腐朽,原有桥梁结构在1999年时已更换改建[2]。后来由于临港线停驶多年,陆桥成为交通瓶颈,高雄市政府遂在2012年进行拆除作业,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通车,原陆桥路段改为平面道路[1][2]

Thumb
大公陆桥西侧,桥下是开发成自行车道的高雄临港线(由南往北拍摄)

历史

Thumb
1944年美军地图上的大公陆桥位置图
 大公陆桥
 五福四路平交道
 高雄驿(高雄港站)
Thumb
大公陆桥拆除后,大公路与鼓山路交会处的样貌。

1930年代,由于高雄市的主要的市中心仍在今天高雄鼓山区哈玛星一带,当时的高雄车站(高雄驿,后来的高雄港车站)也设于该处,导致周边交通拥塞[2]。由于当时的山下町公会堂前铁道踏切(今五福四路平交道)交通流量大,但铁路平交道的遮断时间超过50%[注 2],随着高雄市的发展,交通问题的恶化是可预见的,因此高雄市役所在1933年提出“高雄市陆桥架设工事”,于山下町二丁目、铁道工厂附近兴建一座钢筋混凝土跨越桥以纾解平交道的交通流量,该座桥梁即后来的大公陆桥[2]

后来由于桥梁结构老化腐朽,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养护工程处在1999年将原桥梁拆除更换新的钢梁与桥面,两侧的半圆形连续水泥护栏也改成钢管护栏[2]。而随着都市发展与台铁西临港线于2008年停驶,陆桥反而被当地民众认为影响了地方发展与交通,高雄市政府遂因此在2012年拆除大公陆桥,耗资3200万元改建为平面道路与整顿周边设施,工程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完工并通车[1][3]。而为了回应文史团体的诉求,工程单位在拆桥时,保留了六段挡土墙,作为历史遗迹[3]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大公陆桥在当初兴建时,底下跨越的铁路为纵贯线与潮州线(今屏东线)[注 3],而由于铁路西侧已有干道与重要建筑,在腹地受限下使得陆桥形成“T”字型,在跨越铁道往西后分成南北两个方向,此外陆桥西侧这个T字路口从未装设过红绿灯[2]。而其建材除了钢筋混凝土(来自浅野水泥)外,用来填筑引道路基的建材为硓𥑮石(来自柴山[2]

此外在陆桥东侧部分设有涵洞,让铁道工场与木料场之间的火车使用,而在高雄机厂迁移后,涵洞仍供机车与行人使用以连接南北巷道[2]

其他

  • 由于陆桥长期为显著地标,桥东侧之即以“陆桥里”为名。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