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观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观帖
Remove ads

大观帖》 是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所刻丛帖,共十卷。它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修改了部分帖子的次序并更正了错误信息。宋徽宗后来将它与《秘阁续帖》《书谱》《十七帖》收藏于太清楼,合称《太清楼帖》。[1]

Thumb
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大观帖》拓本,可见“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字样

这部丛帖刻工精湛,曾宏父说“大观之本愈于淳化”。其拓本基本仅做赏赐之用,世上流传不多,原刻石在北宋亡后失踪,但至今尚有七卷[2]宋拓本存世,见于故宫博物院[1]中国艺术研究院[2]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3]等地。

内容

《大观帖》是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由宋徽宗下令龙大渊主持修订、蔡京主持刻石,原贴上标题等处为蔡京手书。[3]

《大观帖》共十卷,每卷末尾都有楷书“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字样,因此得名“大观帖”。宋徽宗依照内府所藏法帖,修改了《淳化阁帖》部分帖子的次序并更正了错误信息[1]。其开本比《淳化阁帖》更大,但由于修改了原贴排版,如每行增添字数[4],打断了原贴运笔行气,此外也仍存在个别摹写出错的地方[5]

其第一卷收录的是历代帝王书法,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五卷为其他书法家作品,六七八为王羲之,九十为王献之[6]

流传

其拓本基本仅做赏赐之用,世上流传不多[1],原刻石在北宋亡后被金人掳走,金时在开封,金亡后失踪[4]开禧之后曾有《大观帖》拓本在榷场出现,可能是金人拓本,后世俗称“榷场本”,但字迹已有残缺,如为避完颜亮讳磨去“亮”字,拓工也不好[4]。到明清时期,十卷全已很难见到,残本也流传很少。[2]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