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子贵母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子贵母死北魏时生下被立为皇储皇子的女性,不论地位,一律赐死后宫制度。此制度原本是为了以避免及防止皇帝生母任用外戚专权,但后来却被未有生子的后妃利用来消除潜在势力,藉以控制储君,待储君登位后自以皇太后身份专权之用。子贵母死制度至北魏宣武帝时被废除,但得益的胡太后却以皇帝生母擅权,将北魏政权迎向终结[1]

起源

据《汉书》载,汉昭帝刘弗陵生母赵婕妤是因受汉武帝责备而忧郁病死。但是有种广泛流传的传说,认为武帝临死前,因为巫蛊之乱后(太子刘据因受牵连而自杀),储君之位空缺,武帝喜爱晚年所得之幼子刘弗陵,欲立其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汉初“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再次发生,他借故处死了赵婕妤[2]。赵婕妤被谴责时,惊惧地脱下满头的金钗玉簪叩头,武帝无情说道:“拉她走,送去掖庭狱!”赵婕妤一边被人拉走一边回头看武帝,武帝只是冷冷地说:“快走吧!你不能再活下去!”夫人死于云阳宫。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获立为继承人之时,其父道武帝拓跋珪就赐死了拓跋嗣生母刘贵人,并向拓跋嗣明言这正殷鉴于汉武帝杀赵婕妤以防外戚干政之事[3]。《魏书·皇后列传》中著者魏收所写的史论中亦言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是远追汉武帝事[4]

背景

《魏书》虽有言子贵母死源于汉武帝典故,但同时亦有声称此为魏“故事”之言[5][6]。然而在包括北魏前身的拓跋鲜卑部落及代国之现有史籍记载中,道武帝杀刘贵人以前实未见有实行子贵母死的前例[7][8]。但史载拓跋鲜卑早期乃至拓跋珪登位之际皆有出现外戚或妻族部落干预拓跋部之事。

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早年因内乱而去依靠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得到其协助下重建实力,并娶了窦宾女儿为妻,即北魏后来追封之神元皇后。窦宾死后,拓跋力微将窦氏杀死,亦消灭了威胁其势力的窦宾两名儿子,吞并了没鹿回部[9][10]

拓跋沙漠汗

拓跋沙漠汗为拓跋力微子,并以太子身份送到曹魏都城洛阳为质子,至西晋建立后才得归国。虽然拓跋沙漠汗因卫瓘挑唆拓跋鲜卑内诸大人而遇害,一生从未登位,但他与其次妃兰氏所生的拓跋弗在两个弟弟拓跋悉鹿拓跋绰后曾领导拓跋鲜卑,他与妻封氏所生的拓跋猗㐌拓跋猗卢亦在拓跋弗死后,与沙漠汗弟拓跋禄官三分拓跋部,三子皆曾领导拓跋鲜卑,并在北魏建立后获追认为帝。封氏(是贲氏)及兰氏(乌洛兰氏)皆出自鲜卑部落,其势力被认为对三子登位有所助力[1]

拓跋猗㐌及拓跋郁律

随着拓跋猗㐌及拓跋禄官先后去世,拓跋猗卢成为再统一的拓跋鲜卑的领袖。因着拓跋猗卢协助西晋官员讨伐刘渊等势力,先后获封代公及代王[11][12],即为代国之始。不过,建兴四年(316年),拓跋猗卢因欲立幼子拓跋比延而进攻不服的长子拓跋六脩,反为其所害,兄拓跋猗㐌之子拓跋普根杀六脩并继代王位,其时代国却大乱,卫雄及姬澹也带着汉及乌桓人共三万家及大量牲畜转投晋并州刺史刘琨[13]。没多久普根就死了,拓跋猗㐌的妻子、普根生母祁氏[14]就立了普根之子继代王,但同年冬季普根之子也死了。

随后代王之位落入了兰氏之孙拓跋郁律手上,但拓跋郁律在位五年,至太兴四年(321年)就因祈氏忌惮其得人心会影响其诸子之位而遇害,祈氏同时也杀了数十个诸部大人,郁律次子拓跋什翼犍仍为婴儿,在郁律妻平文皇后王氏保护下幸免于难[15]。祈氏之子拓跋贺傉继位,国政由祈氏主理,被称为女国[16]。太宁三年(325年),贺傉去世,祈氏另一子拓跋纥那继位,咸和二年(327年)时就向保护着拓跋郁律长子拓跋翳槐之贺兰部索取翳槐,贺兰部作为翳槐舅族,大人蔼头拒绝从命,纥那就联同宇文部进攻贺兰部,却不能取胜[17]。咸和四年(329年),翳槐在贺兰部及诸大人支持下自登代王位,纥那被逼出奔宇文部[18]。咸康元年(335年),翳槐以作为外戚的蔼头不恭顺,将其杀害,却导致各部离叛,在宇文部的纥那遂乘势起兵,翳槐被逼出奔后赵[19]。咸康三年(337年),后赵协助翳槐复位,纥那被逼出奔前燕[20]。翌年(338年),翳槐去世,遗命以在后赵为质子的拓跋什翼犍继位,当时诸大人都认为什翼犍难以回来,将奸狡的翳槐弟拓跋屈杀死,推举其另一弟拓跋孤继位。拓跋孤坚拒并自往后赵请代什翼犍为质,并在王氏出力协助下,什翼犍终成功登上代王之位[21][22]

以上出现了祈氏以外戚身份支持自己所生的三名儿子都先后登上代王之位,又杀害了非出自己系的代王拓跋郁律,甚至直接主掌代国政事。后来拓拔郁槐凭亦藉母族贺兰部力量夺取王位,又因试图削弱贺兰部而失位。郁槐藉后赵重夺王位后,王氏却在发挥影响力,终令代王位成功传予王氏所生的什翼犍[1]

Remove ads

拓跋珪复代国前后

道武帝拓跋珪为拓跋什翼犍孙,代国亡于前秦后,拓跋珪与一些原代国大人及生母贺氏寄居于独孤部,至前秦版图在淝水之战后崩溃,独孤部刘显对拓跋珪有所图谋,遂逼使拓跋珪及诸大人奔赴母族贺兰部,并籍贺兰部实力在牛川会盟,复建代国[23]。拓跋珪即位后遭受独狐部支持的叔父拓跋窟咄挑战其地位,但凭借贺兰部提供的庇护,请得后燕援军击溃窟咄[24]。但在其后拓跋珪意图平伏高车诸部之时,举动威胁到贺兰部利益,令本身对拓跋珪态度相异的贺讷及贺染干兄弟合力出兵与道武对抗,拓跋珪藉后燕的支援击败贺兰等诸部;及至北魏夺取了后燕所领的华北地区后,拓跋珪更宣布“离散诸部”,进一步瓦解包括贺兰部等势力,作为贺兰部大人的贺讷终身再无部属统领[25][26]

故拓跋珪建储之时考虑到拓跋鲜卑之前事,索引汉代钩弋夫人之先例,创制了子贵母死的制度[1]

北魏实行情况

子贵母死制度阻止了储君生母藉外戚势力干预皇权,却令储君失去生母抚育,故由乳母或其他未有生育的后宫后妃代为抚养,后遂以保太后或皇太后之姿获得尊崇。文明皇后冯氏更利用此制度将储君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达擅权目的。

道武帝作例

明元帝拓跋嗣为道武帝与刘贵人所生,刘贵人是独狐部大人刘眷的女儿,她因未能成功手铸金人而没有获立为皇后,皇后则由成功铸金人的慕容氏当上。道武帝在天赐六年(409年)打算立时为齐王的拓跋嗣为太子,遂赐死了刘贵人,并向拓跋嗣以赵捷妤解释[3]。拓跋嗣既伤心又恐惧晚年喜怒无常的道武帝,遂出奔山中,直至不久后弟弟清河王拓跋绍弑道武帝才回宫讨伐,并在消灭拓跋绍后登位。登位后就追封刘贵人为皇后[27][28]

清河王拓跋绍为着救生母贺氏而起事作逆,但道武帝打算杀贺氏之举也可能是一场未完成的子贵母死事例。拓跋嗣出逃山中不返,而贺氏当时突然遭道武帝谴责,更被幽禁在宫中,打算杀害,只因入黑而悬而未决。贺氏抓紧时间密报拓跋绍求救,遂有拓跋绍弑父之举。贺氏突然面临谴责赐死,有历史学者认为是道武帝打算立拓跋绍而杀掉出身贺兰部、更是母亲献明皇后妹妹的贺氏[29]

太武帝朝事

太武帝拓跋焘母亲明元密皇后杜氏是汉人,拓跋嗣未登位时就已嫁给他并在天赐五年(408年)生下拓跋焘,并在其登位后获立为贵嫔,终在泰常五年(420年)去世并获谥[30]。但史载拓跋焘与生母未有共处[31],且拓跋嗣派命了窦氏抚育拓跋焘,致令拓跋焘登位后感窦氏恩德而尊其为“保太后”,后更改尊为皇太后[32];甚至杜氏兄杜超入宫也无法与妹妹接触[33]南朝编纂的《南齐书》更明言杜氏遭拓跋嗣所杀[34]。以拓跋焘在泰常七年获封泰平王并在不久以后先后监国及总摄百揆[35],一年后便即位,杜氏相信亦因子贵母死缘固而死[29]

文成帝朝事

太武帝被杀后,其子南安王拓跋余、孙文成帝拓跋濬先后在未被立储的情况下登基。拓跋余登基后尊嫡母赫连皇后为皇太后,史书没有记载拓跋余的母亲闾左昭仪当时是否在世。文成帝登基时其母郁久闾氏尚在,但不久去世,追封为皇后。李凭《北魏文成帝初年的三后之争》认为拓跋濬登基后,曾存在嫡祖母赫连太皇太后、生母闾氏和保母常氏的三后之争,最终在生前就成为在位皇帝的生母的闾氏仍不免成为“子贵母死”制度的牺牲品,亦为北魏一朝的唯一。

献文帝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与文成元皇后李氏所生。李氏生拓跋弘后获封贵人,但在拓跋弘在太安二年(456年)获立为太子的同年,李氏因皇太后常氏的命令而被赐死[36]

文明冯太后专政

文明皇后冯氏是文成帝拓跋濬所立的皇后,拓跋濬死后,以十二岁之龄继位的献文帝拓跋弘尊冯氏为皇太后。冯氏在新君即位翌年(466年)便联合拓跋丕等大臣诛杀了专政的丞相乙浑,消灭其势力并临朝听政[37][38]。再次年(467年),拓跋弘长子,即后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出生,并自己亲自抚养。拓跋宏在皇兴三年(469年)获立为太子,而冯氏则依子贵母死制度赐死了太子生母李夫人;后来冯氏再以南叛诬陷李夫人父亲李惠,将他本人、两弟及儿子尽皆处死,抄没家财。两件事件的发生皆令当时人感痛惜冤屈,但却巩固了冯氏的地位[39][40]

冯氏抚养太子后宣布“不听政事”,但仍然维持其朝中势力;而随着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大,与冯氏的磨擦增多,冯氏终将之毒杀[41][42]。因父禅让而已嗣位的孝文帝拓跋宏在承明元年(476年)父亲死后即尊冯氏为太皇太后,而冯氏亦恢复临朝听政,完全掌握北魏朝权。太和七年(483年),拓跋宏长子拓跋恂出生,虽然拓跋恂在十年后才获立为太子,但冯氏还是在拓跋恂出生后以子贵母死制度赐死了拓跋恂生母林氏。拓跋宏这时明确表示不愿意再执行子贵母死这项制度,但为冯氏所拒绝,拓跋宏只好追谥林氏为贞皇后; 拓跋恂则一如父亲当年,由冯氏抚养长大[43][44]

Remove ads

孝文帝亲政后事

太和十四年(490年),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她生前为保持其家族在朝中的地位,早就进哥哥冯熙的两个女儿进宫,其中一个早年去世,另一个即孝文幽皇后。幽皇后及后因病还家为尼,却因孝文帝对其念念不忘而得以在病后还宫。幽皇后随后展露其野心,她不但凭借皇帝对她的宠爱成功从妹妹孝文废皇后手中夺得后位[45],高照容于太和二十年(496年)暴薨,即有传言认为是冯昭仪所为。也在高照容暴死这一年,太子元恂(拓跋恂)因密谋北奔平城而被废黜,幽皇后亦据传有屡次进谗言中伤元恂之事[46]。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春,元恪获立为太子,幽皇后亦在同年秋季封后,元恪亦对幽皇后关系密切[47]。幽皇后此举正如姑姑文明皇后一般,藉储君之母去世抚养储君,后欲在储君登位后擅权。不过孝文帝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去世前下令赐死了被揭发行淫乱及咒诅之事的幽皇后。

废除

元恪即位,即宣武帝,最初获立为皇后的宣武顺皇后于氏生下了皇子元昌,但元昌三岁时就死了,没多久皇后也暴死,虽然内情不详,但当时人却将矛头指向性妒的贵人高英。高英本来也生下孩子,但早早夭折,后也只生下建德公主一女,获立为皇后后常阻止后宫女子获得皇帝宠召;而后宫女子当时也因怕死而常常希望不是自己生下太子,唯独胡氏不怕,最终生下后来的孝明帝元诩。胡氏在产子后进为充华,皇帝眼见皇子屡次夭折,特别命人精挑细选乳母,并居于别处,禁止后妃们与之接触。最后至元恪去世,也就只有元诩一个子嗣[48][49]。但元诩在建昌元年(512年)立为皇太子[50]后,胡充华却一直没被赐死,建昌四年(515年)实岁仅五岁的元诩即位,胡氏后获封皇太妃,不久皇太后高英被逐为尼后,胡氏即正位皇太后,并开始其专擅朝政的时代。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