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宅港十二婆姐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宅港十二婆姐阵,是一个位于台湾台南市学甲区宅港的阵头,创始于1966年,也是学甲慈济宫刈香活动中重要的阵头,并荣获文化部民俗文化资产。
此条目或许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25年5月11日) |
阵头渊源
传统艺阵的概念大多源自古代的“百戏”,在明清之际许多先民渡海来台开垦,同时也将大陆的一些民间艺阵同时传播来台,在历经了四百多年的衍变与发展,各种艺阵不仅保存着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再加上落地后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后也呈现出本土的风貌。[1]
在台湾信仰道教的民众只要跟孩童有关连的问题,一开始便会想到向“临水夫人”祈求。临水夫人一般认为是陈靖姑,而其得道的典故乃由于祂在世时不顾自己有身孕,仍替百姓祈雨结果导致神力大失,之后被妖魔趁机陷害以致流产且身亡成道,而在祂临终前,乃立下“死后必为神,救人产难”得宏愿,故而在民间都认定祂为送子、保胎、救产的生育守护之神,另也腻称祂为 -“娘奶”。此外,与孩童相关的神祇还有“注生娘娘”,两者在护佑孩童部分有些许重叠,惟注生娘娘较偏重妇女生育以及子嗣部分。[2][3][4][5]
十二婆姐是“临水夫人”陈靖姑的陪祀女神也称十二婆祖,其乃是台湾的神明中主司人间生育的注生娘娘与临水夫人等信仰,所衍生出来的艺阵,而一般信众认为此阵具有保宅安产、收惊护婴、驱煞等法力,因之属于宗教性的十二婆姐阵,是一个宗教仪式性大过表演性的艺阵,此外,祂们也是自卅六宫婆姐减化而来,十二婆姐阵头乃将将卅六宫婆姐前十二娘的保留,而原卅六宫婆姐各为 :第一宫“陈大娘”,第二宫“黄莺娘”,第三宫“方四娘”,第四宫“柳蝉娘”,第五宫“方四娘”,第六宫“宋爱娘”,第七宫“陶娇娘”,第八宫“李枝娘”,第九宫“杨瑞娘”,第十宫“董仙娘”,第十一宫“何莺娘”,第十二宫“彭英娘”,第十三宫“罗玉娘”,第十四宫“吴月娘”,第十五宫“郑贵娘”,第十六宫“张春娘”,第十七宫“王七娘”,第十八宫“倪凤娘”,第十九宫“包云娘”,第二十宫“孙大娘”,第二十一宫“赵娥娘”,第二十二宫“周五娘”,第二十三宫“程二娘”,第二十四宫“业柳娘”,第二十五宫“铁春娘”,第二十六宫“云燕娘”,第二十七宫“聂六娘”,第二十八宫“刘娇娘”,第二十九宫“翁金娘”,第三十宫“潘翠娘”,第三十一宫“凌艳娘”,第三十二宫“邓三娘”,第三十三宫“朱巧娘”,第三十四宫“金秀娘”,第三十五宫“蓝梅娘”,第三十六宫“胡大娘”。[2][6]
Remove ads
行头
因此阵头主要是扮演女性的神祈,当然对于身上的“行头”便会有所要求,婆姐阵的装扮原则上以“仕女”装扮为主,一般有 : 面具、伞、扇子、霞披、上衣、裙子、鞋子等装备,当然,一般的阵团也大都会依照自身团体的思维或特色予以进行创作。[7][8]
发髻 : 以黑色包头为主,一般较不会有大的变化。
面具 : 面具是本阵最重要的配件,盖因阵头表演时仍具有神力,且因对演出者的“禁忌”不若家将或者官将首等的严格,故而以面具来取代婆姐们的脸谱,虽是如此,婆姐阵面具的妆如仍以朴素为主,通常粉以白底加上两个腮红即可。较为不同的是领阵的陈大娘面具,通常会将其脸作扭曲的“变形”,一来增加演出时的可看性,再者在队伍行进中也可以有醒目的功用。
伞 : 有些学者认为既然此阵宗教科仪成分大,因而表演者应该持黑色伞,惟实务上并没有硬性规定哪种颜色与型制,不过,反而有些阵团为增加可看性,用花伞来吸引观众的目光。[7][8]
扇子 : 有些用羽毛扇走些则会用折扇,大部分以折扇较多。[7][8]
霞披 : 霞披是为了让上衣看起来更加大方之用,有些团则采颜色鲜艳与造型花俏的阿美族原住民披肩,更让演出者有花俏感。[7][8]
上衣 : 以凤仙装为主,大多采用鲜艳的黄、粉红、橘等色,而领头的陈大娘会穿不同颜色。[7][8]
Remove ads
演出
十二婆姐阵在演出时,婆姐们会将所有行头穿戴在身上,戴面具以扭腰摆臀的姿态走动,白手套并且左手撑伞右手持扇,沿着游行的路线行进。其所有的表演都是以“落地扫”(即踩街)形式进行,由大娘即浣儿(仔)婆奶(陈大娘)领阵,用排队行走与绕圆圈向前行进两种阵式,后场部分则以扁鼓敲打拍点以控制步伐。[9]
阵中也都会增列“婆姐母”以及“婆姐子”两个重要角色,传说婆姐子是三宫方四娘的儿子,后来因母改嫁因而四处寻找其母,然他的祖母“婆姐母”不放心孩子乱跑,遂跟着出来以便照顾,是故在演出的阵中婆姐子都会来回穿梭,且不时掀开各婆姐的上衣,假装要作吃奶状,只是被抓衣的那位婆姐便会用手中扇子轻敲其头说:“阮可不是你娘啊!”之后婆姐子才一脸无辜的跑开,显然婆姐子在演出中是扮演一位穿场的逗趣角色,祂与婆姐母恰成一对逗趣的场面。[10][1]
宗教科仪与禁忌
十二婆姐阵是一个带有宗教科仪性的表演艺阵祂具有去邪除煞的功能,在民间习俗上,婆姐阵出阵时常有家长带着受惊或者多病的孩子前往,让婆姐们摸一摸头,抑或是把小孩子穿的衣服放到地板上让婆姐们踩过,而据说这样能使孩子获得平安健康并且乖巧聪明,也因此早期极受妇孺欢迎,常有婆婆和妈妈抱着孩子来请婆姐。
也因为此阵具有些许的宗教仪式,故而早期参与演出的人员完全是由男生做“反串”,而这是因为女性的一些先天的上不可抗拒的禁忌如 : 月事、生产等。然而,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加之女权思维的高张,最重要的是面临着每个“传统”艺阵同样的问题 – 传承,在如是种种压力下,婆姐阵也不得不向时代低头,渐渐地让女性参与婆姐的演出活动,就以宅港十二婆姐阵来说,如今出阵的人员除了鼓手外,全由女性来担任。[4]
另外在演出方面的禁忌,如出阵前所有穿戴配件必须以净香予以净化,据说如没有净化当天的演出会不顺,另外一带上婆姐面具后便不能如厕,尤其出阵时除必要工作人员外严禁其他人从阵中穿越。而在农历七月时则不出阵也不做练习,惟倘若需练习时则不能打鼓,而这是因为怕鼓声会惊动与骚扰到孤魂野鬼。[8]
Remove ads
获奖
学甲宅港十二婆姐阵除与慈济宫刈香的几个阵头同获选为文化资产的殊荣外,宅港国小也为传承尽一己之力成立婆姐团,不但如此,校方更将阵头结合舞蹈,更编创了4种不同型态的婆姐阵舞蹈,几年来不但南征北讨累积相当深厚的名度知,而在参与各项的比赛更是屡获佳绩,106学年度还荣获台南市传统艺术比赛创意艺阵优等荣誉,且团长陈佑昇更将传统十二婆姐改编成极富有教育内涵的戏剧舞蹈,代表台南市参加全国学生舞蹈比赛,并获得现代舞优等佳绩。[11][12][13][14]
图集
-
12婆姐创团庙宇-学甲宅港慈德宫
-
宅港十二婆姐-拜庙
-
宅港十二婆姐-帮信众改运-3
-
宅港十二婆姐-交通车-1
-
宅港十二婆姐-演出队形
-
宅港十二婆姐-主要人物(婆姐母及婆姐子)
资料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