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大略417号省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大略417號省道
Remove ads

安大略417号省道(英语:Ontario Highway 417),正式名称为国王417号公路King's Highway 417),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条东西向400系列高速公路,东端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边界驳上魁北克40号高速公路通往蒙特利尔,西端则在晏派亚(Arnprior)驳上17号省道,中途在渥太华416号公路交汇,全线隶属横加公路系统。此公路联同魁北克40号高速公路构成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之间的主要陆路通道,并是加拿大国家首都地区内的主要交通大动脉。

事实速览 Highway 417, 道路信息 ...

此公路在渥太华市区内的路段又称女皇道[3]Queensway),但此名称并不标示在任何官方告示牌上[4]

Remove ads

走线

Thumb
417号公路在渥太华市区内的走线

魁北克省至渥太华段

417号公路东端位于安大略省魁北克省之界,在此以东成为魁北克40号高速公路。417号公路从此处起往西沿前17号省道的走线伸延,9千米(5.6英里)后脱离该走线,而该走线则成为普雷斯科特和罗素联合县17号县道。417号公路和17号县道的交汇处设有交流道从前者西行线通往后者西行线,以及从后者东行线通往前者东行线。417号公路从此交汇处起改往西南伸延,在卡素文(Casselman)以东与138号省道交汇;驾驶人士可经该公路前往401号公路康沃尔[5]

417号公路其后跨越维亚铁路的路轨,并从南部掠过卡素文,之后往西北偏西方向伸延并大致与该维亚铁路走线平行。公路于88号出口进入渥太华市范围[6],但该处仍呈现乡郊风貌,待110号出口一带才出现渥太华的外围住宅区[7]。公路在此处改往北伸延,并抵达一座大型交汇处。417号公路在此处与渥太华174号市道和航空园林路(Aviation Parkway)交接,而417号公路本身则在此处往西拐,并从174号市道接过“女皇道”的别称[7]

Remove ads

女皇道

417号公路与174号市道和航空园林路交汇后成为女皇道,并扩阔至八线行车,来回方向各四线[8]。公路往西沿前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铁路走线伸延[9],并将渥太华市区分成两部分,北面为市中心和国会大楼等政府建筑,南面则主要为住宅区;到了里士满道(Richmond Road)交汇处一带公路两旁则皆以民居为主[8]

Thumb
416号公路交汇处附近的417号公路东行线,可见高乘载车道

416号公路以西

417号公路与416号公路交汇后进入坎纳塔区,并往西南伸延。介乎马治道(March Road)和穆迪径(Moodie Drive)之间路段的路肩渥太华卡尔顿交通局旗下的渥太华巴士快速交通系统行驶[10]。(渥太华市东面布莱尔道和奥尔良广场径之间的女皇道174号市道路段亦采同样安排。)

公路于145号出口与7号公路交汇;该公路向西南通往彼得堡大多伦多地区,为驾驶人士提供401号公路外的另一选择。417号公路从此处起改往西北伸延,在晏派亚跨越马达华斯加河(Madawaska River)。四线分隔行车的417号高速公路在金宝径(Campbell Drive)完结,并改为两线非分隔行车的17号公路[11]

历史

女皇道

早于1936年,时任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便已与法国城市设计师雅克·格雷贝(Jacques Gréber)就渥太华的城市发展计划通信,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计划亦告搁置。战后格雷贝在麦肯齐·金的指导下,于1940年代末制定了渥太华发展方案[12]。该方案于1950年公布,并于1951年5月22日呈交加拿大国会下议院[9]。格雷贝倡议全面重组渥太华地区的道路和铁路网,当中包括沿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其中一条铁路的走线兴建一条东西向高速公路贯穿渥太华市区[13][14]。当局遂移除走线上的铁路轨,并准备于1957年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渥太华时动工兴建公路。伊丽莎白二世于当年10月15日从丽都河上的荷德曼桥(Hurdman Bridge)引爆炸药,标志工程正式展开,项目亦正式取名为“女皇道”。时任安大略省省长里斯利·弗罗斯特(Leslie Frost)在动工仪式上表示项目将耗资3100万加元兴建,又强调该公路在横加公路系统中担当的重要角色[15][16]

女皇道分四期兴建:第一期路段西起高景路(Alta Vista Drive),东至蒙特利尔道(Montreal Road);第二期路段西起里士满道(即当时的7号和15号公路),东至卡灵大道(Carling Avenue);第三期路段介乎卡灵大道和奥干拿街(O'Connor Street);第四期路段则介乎奥干拿街和高景路,并包括横越丽都运河和丽都河的桥梁[17]。第一期路段于1960年11月25日通车[1],第二期路段则于1961年10月开通。第三期路段介乎卡灵大道和布朗臣大道(Bronson Avenue)的部分于1964年5月15日通车[18][19],而余下介乎布朗臣大道和奥干拿街的路段则于同年9月17日开通[18]。第四期路段则分三阶段开放:跨越丽都运河的桥梁于1965年11月26日启用[20],尼古拉斯街交汇处于1966年1月1日开放[21],而公路余下路段则于同年10月28日通车[22]。女皇道全线正式开通,并获17号省道编号;而原有的17号省道则改编为17B省道[23]

Remove ads

东通魁北克

Thumb
魁北克40号高速公路在安省边界成为417号公路,两者同隶属横加公路系统
Thumb
417号公路与174号市道的交汇处

另一方面,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之间原以渥太华河旁的安大略17号省道连接,但该公路的行车线狭窄,多次发生交通意外,更得了“夺命公路”("the killer strip")的恶名[24]。省府因此无意将之升格为高速公路,并另觅走线兴建417号高速公路连接渥太华女皇道和魁北克40号高速公路。蒙特利尔于1970年5月12日成功申办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5],当局预期奥运期间会有大批车流来回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之间,因此加快高速公路工程的进度。

当局于1968年11月15日开始为项目招标;工程于1969年5月从渥太华市区东南部展开,并逐步往东伸延[26][27]。首期长16千米(9.9英里),介乎林士围道(Ramsayville Road)至罗克代尔道(Rockdale Road)的路段于1972年9月21日开通,而17号省道东端长9千米(5.6英里)的路段亦于同月尾改建成双程分隔高速公路[28]。介乎瓦斯(Vars)和利摩日(Limoges),长14千米(8.7英里)的路段于1973年10月1日通车[29],而介乎利摩日道和高地道(Highland Road)的路段则于1974年7月15日正式开放[30]。介乎高地道和17号省道的路段于1974年11月8日开通[31],而余下介乎林士围道和女皇道的路段则于1975年12月2日通车。工程总共耗资7700万加元兴建(1976年金额,2013年值2亿9700万元)[32]。此段417号公路全线开通后,当局亦将航空园林路以西的女皇道改编为417号公路的一部分[6][33]

Remove ads

伸延及扩建

与此同时,省府亦计划将女皇道往西伸延[34],并于1967年动工。通往穆迪径的一小段延线于1969年10月31日率先开通[21][35][36],而通往马治道的路段则于翌年通车[37]。穿越坎纳塔通往7号公路的路段于1978年初开放,7号公路交汇处以西的路段在往后逾十年间只达来回合共双线非分隔行车资格[33]

公路于渥太华市内的路段原为来回合共四线行车,往返方向行车线之间以宽阔草坪分隔;当局从1982年起将该路段扩阔至来回合共八线行车,并改以护栏分隔往返方向行车线[38]。7号公路以西的17号公路双线行车路段则从1991年起扩阔至四线行车,并逐步改编为417号公路[39]

北至潘姆尔道(Panmure Road)的17号公路四线化工程合约于1998年12月9日批出[40],而省运输厅则于2000年2月16日正式宣布在往后年间将417号公路伸延至晏派亚[41]。介乎潘姆尔道至晏派亚以南的工程合约于2002年初批出[42],而该路段亦于2004年9月24日通车[43]

当局进行7号公路四线化工程的同时,亦从2006年8月22日起改建该公路与417号公路的交汇处[44],并于2008年6月完成[45]

晏派亚一带的17号公路四线化工程于2009年秋季展开,当中包括兴建第二条跨越马达华斯加河的桥梁[46]。此段长5.6千米(3.5英里)的路段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开通,并同时改编为417号公路。工程耗资6300万元[11],较原来预算少700万元[47]

当局于2010年代中期扩阔坎纳塔和斯提兹维尔一带的417号公路:马治道 / 伊高臣道和渥太华88号区道之间的路段从来回四线行车增至八线,而卡普道和7号公路之间的路段则增至来回六线行车。西行方向工程于2014年10月末完成,东行方向工程则于同年11月中完结[48]

Remove ads

未来发展

安省运输厅计划逐步将晏派亚以西的17号公路渥太华河谷段四线化[49],但并未公布具体时间表[11]。另一方面,当局亦计划扩建萨德伯里北湾一带的17号公路[50][51],惹来外界揣测当局有意将417号公路进一步伸展至北安大略。

出口列表

下列为417号公路沿线的出入口,排序从东至西[2]

更多信息 地方行政区, 城镇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