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瑞楼

臺灣醫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瑞樓
Remove ads

宋瑞楼(1917年8月6日—2013年5月26日),台湾新竹县竹东镇客家人,台湾医学家,被誉为“台湾肝炎之父”,第一届总统科学奖得主、第廿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事实速览 宋瑞楼, 出生 ...

学生时期

宋瑞楼为1917年出生于新竹[1],有八个兄弟姊妹[2],名字为祖父宋六成所取[1]

宋瑞楼父亲宋燕贻、叔叔宋燕翔皆为医学校毕业,在竹东行医,共用诊疗室,设有住院病床,有如现在小型综合医院。宋瑞楼回忆,父亲行医深受敬重,连日本人看到都会主动上前问安,也埋下他学医的种子。[2]

宋瑞楼学生时成绩优异,为新竹中学校、台北高等学校毕业,进入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3]。其同窗有第四届医疗奉献奖得主蔡深河[4]

学术生涯

宋瑞楼开始致力于肝病研究,是念台北帝大时从日籍教授研究报告中,发现台湾人原发性肝癌多,激发他想到生化科研究,在二战末期由日本教授吩咐他去研究肝机能检验。宋瑞楼的研究论文“肝病检验方法”,就是经由他的日本教授推荐,送到九州大学审议,获得博士学位。[2]

1946年,宋瑞楼担任台大医学院助教,后升任内科讲师,该年11月父亲逝世[1]。父亲是因家在摔倒过世后,当时家族与哥哥都希望宋瑞楼回竹东接父亲的医院,但他回竹东只看诊五天,因想继续研究肝病,便向母亲宋邱金妹表明,获得母亲支持[2]

1952年,宋瑞楼赴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进修消化系医学,四个月后转往杜克大学。当年做肝炎研究,除了抽血、还要验病患大小便、抽胃液等,全是小医师操刀,宋瑞楼前面两位前辈因工作负担重全都离职,宋瑞楼就一肩承担,在1954年完成台湾第一例人体胃部检查。传统社会将肝病归咎于劳累,他的肝炎血清研究,界定乙型肝炎体液传染途径,基本上切断了劳累与肝病的必然关系,同时也将分食概念带进肝病预防领域,后来盛行的卫生筷与公筷母匙,都间接来自宋瑞楼的功劳。1965年,他建议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纳入捐血筛检项目,大幅降低输血后肝炎。[1]

陈定信父亲在他大四那年罹患肝癌辞世,便师从宋瑞楼作肝炎研究[5]。他回忆宋教授喜欢启发学生,一旦犯错或答案不适当,也不骂人,反而会怪自己,有位女同学曾被问哭了,老师就说不好意思,不是故意弄哭,但下次照样问[1]

宋瑞楼支持毕思理为婴儿施打台湾肝炎疫苗的构想[6]。1981年,行政院通过卫生署“加强乙型肝炎防治计划”,成立肝炎防治委员会,宋瑞楼任主任委员[1]

1982年,宋瑞楼当选中研院院士[1]。1986年的7月,台湾全面施打新生儿乙肝疫苗,中华民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新生儿全面施打肝炎疫苗的国家[3]。1987年,自台大荣退,1990年任和信医院院长[1]。2006年8月5日,生日前一天,与门生陈定信、廖运范发表教科书《肝炎、肝硬化与肝癌》[7]

2013年5月26日辞世[8]

Remove ads

荣耀奖项

宋瑞楼被誉为“台湾肝炎之父”[1][2] 、“台湾肝病之父”[3]、“台湾肝病研究之父”[8]、“台湾消化内视镜之父”[1]

2001年,获颁第一届总统科学奖。2011年,获第廿一届医疗奉献奖特殊医疗贡献奖。[1]

2013年11月12日,台湾第一个专治肝病、对经济弱势病患,视情况补贴交通及医疗费的门诊中心成立,取名“好心肝服务中心”,由好心肝基金会董事长长许金川、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扶著其姊吴芳英、也是宋瑞楼遗孀,共同为宋瑞楼铜像揭幕[9]。2015年5月26日,宋瑞楼逝世两周年之日,好心肝服务中心在台北市开幕,并举行宋瑞楼纪念特展,由副总统吴敦义、吴伯雄等政要共同主持开幕典礼[8]

原生家庭

宋瑞楼的家族祖籍为广东梅县,为讲四县腔的客家人,来台湾后住在苗栗头份十寮坑,直到宋瑞楼父亲到竹东开业,才迁居讲海陆腔的竹东[2]

1948年,宋瑞楼与还在就读台北第三高女的高中女生吴芳英结婚,那时才十八岁的吴芳英还未毕业,却在父亲吴鸿麟促成下完婚,生翠玲、文玲、慧玲三女、子克邦[2]。独子五岁时,在台大徐州路宿舍附近玩耍时摔入池塘,送到台大医院急救不治[5]

大哥宋枝发是齿科医师[2]。《二二八事件新竹事变经过及处理情形报告书》指称身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竹东分团团长的宋枝发,为3月1日围攻警署的首谋[10]。他被捕后,经家人花了大笔钱才救回[2]

传记书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