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罗河女儿 (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罗河女儿》(英语:Daughter of the Nile)是一部1987年上映,由侯孝贤所导演的台湾电影[1][2][3],由高捷与杨林主演,该电影延续侯孝贤前期作品的写实风格,以居住在台北市的少女林晓阳与其日常生活为主题,透过晓阳的生活呈现198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都市风貌、转变中的家庭与社会、青年女性面临的困难,以及与古埃及《死者之书》中神话斗争之间的相似之处。[4]
《尼罗河女儿》在1987年曾获意大利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评审特别奖,并参加2002年第四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影展及2002年西班牙影展。2016年数位修复版入选第66届柏林影展“柏林经典”单元。
Remove ads
剧情
1987年的台北公馆,林晓阳白天在肯德基打工,晚上在夜校上课,喜欢幻想自己是日本漫画《尼罗河女儿》的主角[5]。林晓阳的母亲和大哥已经过世,父亲在台湾南部工作,她和读国小的妹妹、爱赌大家乐的阿公、二哥晓方同住于蟾蜍山的住家。
二哥晓方常半夜溜出去当小偷,也跟阿三等人合伙开了星期五餐厅。晓阳也因此开始接触夜生活,经常出入迪斯可舞厅或开车到海边夜游。她喜欢阿三,阿三却爱上黑道大哥的女人明明。
阿三被黑道大哥的手下找上门来,受了枪伤。阿三想带着明明逃亡,却被击毙。星期五餐厅因枪击事件被警察查封,二哥叫晓阳把户头的钱都领出来还债,然后失踪了。有天收音机里传来新闻,一名小偷在闯空门时被屋主发现,遭球棒击中头部而伤重不治。[5]
二哥的逝世,证明了台北的结局终将如巴比伦般沉沦。全片以公馆郊区疏离昏暗的空景当中结束。
“ | 《圣经》上预言者耶利米曾预言,这城市将荒芜……变成干漠,变成荒野,变成无居民、无人子之地,神秘之都巴比伦。 | ” |
Remove ads
演员列表
制作
1987年,侯孝贤在执导《恋恋风尘》后奠定个人创作的风格与自信,成为最受瞩目的台湾导演。此时由高凌风创立的唱片公司“综一公司”向其提出《尼罗河女儿》的企划案,并随即开始进行了电影的制作及拍摄。在电影拍摄时,综一公司为旗下当红歌手杨林与阳帆担任《尼罗河女儿》的主演,并由杨林演唱的该片同名主题曲,该歌曲则是由电影编剧朱天文作词,收录在杨林的《纯白》专辑中。
在《尼罗河女儿》拍摄完成与上映之间,1987年7月蒋经国政府宣布解严,侯孝贤随即投入筹画拍摄以台湾白色恐怖为题材的《悲情城市》。然而《尼罗河女儿》的制作也意外开创侯孝贤作品的另一个起点:包括日后成为侯孝贤御用班底的高捷也借由该作品首度登上大银幕,担纲主演。[7]
在最初的电影审查中,《尼罗河女儿》曾遭行政院新闻局禁演,起因是片中吴念真演出的夜校教师因学生检举其言论失当而遭解聘,学生对此反驳灌输黑色、黄色、红色思想,他反驳道“这些都落伍了,现在流行绿色”。结尾以台北为背景的空镜头仅直接配上了旁白,也遭复审委员建议修剪。侯孝贤在几经沟通后同意折衷,在结尾另外加上一幕漫画字卡,将整段旁白从城市的空景镜头挪后叠在漫画上,才顺利通过电影审查。[8][9]
剧中登场的日本漫画《尼罗河的女儿》,是日本漫画家组合细川智荣子与芙〜みん的少女漫画作品《王家的纹章》在台湾盗版书商翻译的书名。然而,作品中的插图是台湾漫画家麦人杰的插图。
- 导演:侯孝贤
- 出品人:蔡松林、王应杰
- 监制:吕文仁
- 制片:李宪章、张华坤
- 编剧:朱天文
- 摄影指导:陈怀恩
- 灯光:李亚东、王森
- 美术设计:刘志华、林钜
- 造型设计:郑建国
- 漫画构成:麦仁杰
- 音乐:陈志远、张弘毅
- 剪接:廖庆松
- 混声:忻江盛
- 对白录音:杜笃之
- 现场录音:杨大庆
- 效果:孟麒良、胡定一、杨静安、毛兴国、谢扬嵩
- 海报设计:谭应龙
- 剧照:杨雅棠
- 故事:陈怀恩、江宝德、黄健和、王耿瑜
- 执行制片:张华福
- 制片助理:丁少白
- 副导:江宝德
- 助导:黄健和、王耿瑜
- 场记:施明扬
- 摄影助理:谢增坚、王晶文、刘长灏
- 灯光助理:张方城、张金勇、黄得胜
- 剪接助理:陈丽玉
- 场务领班:徐洪生
- 场务助理:岳贤辅、官财
- 化妆:张琴芳
- 梳妆:林莹真、黄文心
- 服装:李邱锦梅
- 道具:刘明树、许书维、陈长兴
- 木工:韦明智
- 电工:黄吉雄、周廷禄
- 字幕:环球电影字幕公司
- 冲印:综合电影冲印有限公司
- 企划:综一股份有限公司
Remove ads
上映
《尼罗河女儿》最初于1987年10月在意大利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上上映,侯孝贤因此获得了国际故事片竞赛的评审团特别奖。1988年1月在AFI Fest上放映。在台湾上映时,《尼罗河女儿》获得不佳的票房成绩,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侯孝贤本人似乎也对这部作品不满意。
1988年期间,《尼罗河女儿》曾在康城影展导演双周,以及9月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及纽约影展放映。1999年10月,这部电影作为侯孝贤回顾展的一部分由纽约电影选集档案馆放映。[3][10][11]2000年10月,它在国家美术馆和弗瑞尔艺廊的台湾电影回顾展上放映。[12]
2002年4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影展放映,2005年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放映。2006年12月,它作为侯孝贤回顾展的一部分在加拿大国家电影数据库放映。[13]
2016年9月26日,4K数位修复版本的《尼罗河女儿》于台北市光点华山电影馆上映[14]。2017年5月,《尼罗河女儿》发布双格式(蓝光光碟和DVD-Video)家庭光碟。[15]
Remove ads
评价
《Reverse Shot》的迈克尔·约书亚·罗文 (Michael Joshua Rowin)在其2008 年对《尼罗河女儿》的深入分析中写道:“《尼罗河女儿》是侯孝贤最容易理解的电影之一,尽管这部电影从未在美国上映,也从未获得家庭录像发行,但它预示了侯后来在在美国发行的第一部电影《千禧曼波》中使用的主题,使《尼罗河女儿》重新被人注目的时机发展成熟。”他对此总结道:“《尼罗河女儿》的主题和直接意象将是侯孝贤的未来。’[3]
《华盛顿邮报》在参与AFI Fest时曾对电影表现写道:“侯孝贤的圆滑,使《尼罗河女儿》具有东西方交叉的吸引力。”[16]
在纽约影展放映后,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曾表示这部电影:“说是异化,不如说是异化的一个例子。它是其他地方发生的革命产物。”[17]1988年10月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播出时,《芝加哥太阳报》的劳埃德·萨克斯写道:“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尼罗河女儿》近缓慢而勉强地揭露,并不容易描述。”[18]
Remove ads
漫画
奖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