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西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山西省,为中华民国延续清朝制度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
Remove ads
省名由来
管辖范围

全省辖境同清代,大抵为今山西省全境及内蒙古中部,民国二年(1913年)11月,归化(含绥远),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丰镇、宁远、兴和、陶林等12县划属绥远特别区,省辖区缩小,基本与今山西省相似,只有二处有所不同:一是河曲县黄河以北地区,今己划属内蒙古;二是阳高县东南部,今己划属河北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56,419平方公里[1]。东接河北省,北邻绥远省,西界陕西省,南接河南省。
历史沿革
![]()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商 | 土方 鬼方 井方 马方 戈方 基方 昜 丙 先 耆 | ||||||||||
周 | 晋国 耿国 虞国 霍国 | ||||||||||
春秋 战国 |
晋国 赵国 韩国 魏国 秦国 | ||||||||||
秦 | 雁门郡 代郡 太原郡 上党郡 河东郡 | ||||||||||
韩王国 西魏国 | |||||||||||
汉 | 并州刺史部 | ||||||||||
曹魏 | 并州 | ||||||||||
晋 | 并州 | ||||||||||
汉赵 | |||||||||||
石赵 | |||||||||||
前秦 | |||||||||||
西燕 | |||||||||||
北魏 | |||||||||||
东魏 | |||||||||||
北齐 | |||||||||||
隋 | 长平郡 上党郡 河东郡 绛郡 临汾郡 龙泉郡 文城郡 西河郡 离石郡 雁门郡 马邑郡 定襄郡 楼烦郡 太原郡 | ||||||||||
刘汉国 | |||||||||||
唐 | 河东道 | ||||||||||
大燕 | |||||||||||
河东节度使 | |||||||||||
晋国 | |||||||||||
后唐 | 太原府 | ||||||||||
石晋 | 太原府 | ||||||||||
后汉 | 太原府 | ||||||||||
北汉 | |||||||||||
宋 | 河东路 | ||||||||||
金 | 西京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 ||||||||||
元 | 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西省 | ||||||||||
中华民国 | 山西省 晋系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山西省 | ||||||||||
辛亥革命后,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成立军政府,军阀阎锡山任山西都督,下设军政、政事等7部。十月廿三日(12月13日),起义军与清军交战失利,军政府北上,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退守包头。此前,河东军政府于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在运城建立,至次年4月4日撤消。大同军政府于民国元年1月初建立,15日失败。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民政长,由阎锡山担任,为全省行政长官。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厅、财政厅等。阎锡山因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民国五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由阎锡山担任。民国六年(1917年)护法运动期间,阎锡山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阎锡山也成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战争起,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蒋中正任命晋绥陆军总司令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6月阎锡山通电拥护三民主义,除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红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与张作霖作战;期间又裁撤山西省长公署,改建省政府,自任省政府首任主席,并任命各厅主管人员。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山西省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阎锡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旦,获国民政府颁授一等宝鼎勋章,但随后便与蒋中正就军队编遣意见左右,联同冯玉祥,李宗仁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阎任“国民政府”主席),引发中原大战。9月,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中正,并派兵入山海关。冯、阎大败。阎锡山先到大连,之后再回山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寻求和解。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Remove ads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形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山西划为第二战区,组织成立了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代替太原绥靖公署职权,设司令长官1人,由阎锡山出任,指挥晋绥军六、七两集团军和国民党中央汤恩伯部改编的第十三集团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改编的第十八集团军等部队进行抗战。7月底,阎锡山在太原组织成立了山西省总动员实施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委员各1人,分别由阎锡山和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充任。8月,阎锡山接受了共产党关于在沦陷区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的建议,在太原组织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该会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组织形式。冬季,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每区设政治主任公署。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军政机关撤至临汾。山西籍贯著名教育界人士张国瑞先生,在陕西西安组建国立山西中学,但随着日本侵华局势愈加紧张,后迁至陕南洋县,1939年5月,按战区国立中学(详见: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学)排序要求,国立山西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七中学”。简称“国立七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在临汾温泉村召开第二战区抗敌工作检讨会,组织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会,阎锡山任会长,下设高级干部委员会和干部委员会,规定该会为牺盟会、公道团以及一切抗日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机构。行政区是阎锡山的中级行政机构。同月,政治主任公署改为督察专员公署。不久,又推行中心县制。
Remove ads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阎锡山把山西省政府从晋西迁回太原,政府主席由阎锡山担任。裁撤了视察委员会和编练处,又恢复了行署机构,重新设晋南、晋北两个行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奉南京国民党中央令,在4厅1处外先后增设了警务处、社会处、新闻处、会议处、审核处、统计处、卫生处、地政局、文献委员会、宣传委员会、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并改组了省内行政区。5月,各区专员公署依照规定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抗战结束后,阎锡山部队第19军史泽波率4个师,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下旬在上党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主动发动上党战役,第19军被围困于长治,阎锡山急令第7集团军彭毓斌率领第23军、第83军前往救援。但援军被全歼。史泽波于突围中被俘。此役中共消灭了阎锡山11个师,占了阎锡山部队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致阎锡山无法单独据守山西,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从而结束了阎锡山自民国初年独占山西的割据局面。
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军与解放军经历晋北、大同、吕梁、晋南、运城、临汾、晋中等几场战役,山西大部己被解放军所攻略,国军仅剩临汾、太原、大同等几座城市,阎锡山无奈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山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中旬,临汾被解放军攻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经历长期包围的太原被解放军攻克,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与阎慧卿等人集体自杀,守军三万余人全灭。5月1日,大同守军接受和平改编,从此中华民国政府在山西省政府机构彻底瓦解。
8月9日,中共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太行、太岳、太原3行政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晋南、晋西北2区50县,合并设立山西省。9月1日,省人民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下辖太原1地级市及兴县、忻县、阳泉、汾阳、长治、翼城6专区。
国府迁台后,曾于陪都台北市设立“山西省政府临时办事处”,该处曾于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联同内政部和台湾省政府,为在太原保卫战中殉难的官员和将士,于台北圆山兴建“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冢”[2][3],并于隔年为已故的最后一任山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梁敦厚出版《梁代主席化之文辑》[4],该处的具体组织和存废年份不详。而目前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冢也早已呈现荒废状态,被人们所遗忘。[5]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前驻阳曲县,此后驻太原市,均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城区。抗战期间曾迁移至吉县,抗战结束后又迁回太原。
辛亥革命后,山西省己将清代各道裁撤。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北路、河东、归绥4道[6]11月,归绥道划属绥远特别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置冀宁、雁门、河东3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
- 冀宁道
- 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阳曲县(今太原市城区)。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岚县、兴县、徐沟、清源、岢岚、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县、中阳、离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辽县、和顺、榆社、沁县、沁源、武乡、平定、昔阳、盂县、寿阳等34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 雁门道
- 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二等,驻代县(今代县驻地城关镇);民国四年6月迁驻大同县(今大同市),道尹改为要缺,二等。辖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右玉、左云、平鲁、朔县、马邑、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忻县、定襄、静乐、代县、五台、崞县、繁峙、保德、河曲等27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Remove ads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季,为适应抗战需要,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每区设政治主任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省政府将7个大行政区,改设为9个行政督察区,政治主任公署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均未得到行政院的核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全省划为16个行政督察区:
- 山西省政府直辖区,辖太原市。
- 第一区,专署驻地未定,辖平定、寿阳、盂县、定襄、五台、代县、繁峙7县。
- 第二区,专署驻地未定,辖崞县、忻县、宁武、静乐、保德、五寨、岢岚7县。
- 第三区,专署驻地未定,辖昔阳、和顺、辽县、榆社、沁县、沁源、襄垣、黎城、武乡9县。
- 第四区,专署驻石楼县,辖石楼、离石、中阳、临县、方山、岚县、兴县7县。
- 第五区,专署驻浮山县,辖浮山、晋城、高平、陵川、阳城、沁水、长子、屯留、长治、潞城、平顺、壶关12县。
- 第六区,专署驻隰县,辖隰县、大宁、永和3县。
- 第七区,专署驻平陆县,辖平陆、永济、虞乡、解县、闻喜、夏县、芮城、垣曲、绛县、翼城、曲沃11县。
- 第八区,专署驻地未定,辖阳曲、太原、徐沟、清源、交城、祁县、太谷、榆次8县。
- 第九区,专署驻乡宁县,辖乡宁、稷山、河津、新绛4县。
- 第十区,专署驻地未定,辖灵丘、广灵、山阴、应县、浑源、阳高、天镇、大同8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地未定,辖怀仁、左云、右玉、`神池、朔县、偏关、平鲁、河曲8县。
- 第十二区,专署驻汾西县,辖汾西、灵石、霍县3县。
- 第十三区,专署驻蒲县,辖蒲县、安泽、临汾、洪洞、赵城5县。
- 第十四区,专署驻吉县,辖吉县、汾城、襄陵3县。
- 第十五区,专署驻万泉县,辖万泉、安邑、荣河、临晋、猗氏5县。
- 第十六区,专署驻孝义县,辖孝义、汾阳、平遥、介休、文水5县。
此后,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太原市及阳曲、榆次、徐沟、清源、晋源5县由省政府直辖:
- 山西省政府直辖区,辖太原市及阳曲、榆次、徐沟、清源、晋源5县。
- 第一区,专署驻灵石县,辖灵石、祁县、太谷、平遥、交城、文水、介休7县。
- 第二区,专署驻平定县,辖平定、盂县、寿阳、昔阳、和顺、辽县、榆社7县。
- 第三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崞县、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7县。
- 第四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中阳、离石、临县、兴县、岚县、方山、孝义8县。
- 第五区,专署驻曲沃县,辖曲沃、晋城、陵川、壶关、高平、沁水、阳城、翼城8县。
- 第六区,专署驻隰县,辖隰县、大宁、永和、石楼、蒲县、汾西6县。
- 第七区,专署驻解县,辖解县、虞乡、临晋、永济、芮城、平陆6县。
- 第八区,专署驻宁武县,辖宁武、神池、河曲、保德、岢岚、五寨、朔县7县。
- 第九区,专署驻乡宁县,辖乡宁、吉县、河津、稷山、新绛、汾城6县。
- 第十区,专署驻大同县,辖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右玉县,辖右玉、山阴、应县、左云、平鲁、偏关6县。
- 第十二区,专署驻临汾县,辖临汾、洪洞、赵城、安泽、浮山、霍县、襄陵7县。
- 第十三区,专署驻长治县,辖长治、潞城、襄垣、武乡、沁县、屯留、长子、黎城、沁源、平顺10县。
- 第十四区,专署驻安邑县,辖安邑、夏县、垣曲、闻喜、万泉、猗氏、绛县、荣河8县。
Remove ads
清代山西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9府、12直隶厅及10直隶州,下辖6州、65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除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计69县。民国初,将徐沟县的清源乡、潞城县的平顺乡、朔县的马邑乡,改制为县。民国四年(1915年)内务部呈准裁并清源、平顺、马邑3县,民国6年5月,复置清源、平顺2县。后在省、县之间设道级政区。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时,山西省划分为14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105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山西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行政区划年表
政府
- 山西省都督
- 阎锡山(1912年3月15日 - 1914年6月30日)
- 山西省将军
- 阎锡山(1914年6月30日 - 1916年7月6日)
- 山西省督军
- 阎锡山(1916年7月6日 - 1925年1月17日)
- 山西省督办
- 阎锡山(1925年1月17日 - 1927年6月3日)
- 山西省民政长
- 李盛铎(1912年3月15日 - 1912年3月24日)
- 周渤(1912年3月24日 - 1912年5月6日,署任;1912年5月6日 - 1912年9月15日)
- 谷如墉(1912年9月15日 - 1912年12月30日)
- 张瑞玑(1912年12月30日 - 1913年1月23日,署任)
- 赵渊(1913年1月23日 - 1913年6月4日)
- 陈钰(1913年5月13日 - 1913年6月4日,护;1913年6月4日 - 1914年5月23日)
- 山西省巡按使
- 山西省省长
- 山西省政府主席
相关条目
前任:![]() |
![]() ![]() 1912年-1949年 |
继任:![]() |
参考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