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除名太平洋台风名称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太平洋台风指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赤道以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从20世纪有命名纪录起至今,有88个热带气旋名字被除名,包括从未被使用的名字“翰文”和“库都”。在1999年及以前,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工作是由美国方面负责,并由他们执行除名工作。2000年起,命名表改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制订,再交由日本气象厅命名,而台风委员会都会举行年度会议,商讨部分热带气旋名称的去留。[1] 其会员国有权要求将热带气旋名字除去,在委员会批准替补名字后,就会交由日本气象厅进行替换工作。[2]大多数台风被除名是因为其在某地区造成严重影响,但有些名字却基于其他技术性原因而被除名,例如热带风暴画眉因创下最接近赤道的热带气旋的纪录而被除名(不过后来该纪录于2004年被气旋阿耆尼所打破)。[3]


Remove ads
概述
在1999年及以前,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工作是由美国海军(1959年前)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959至1999年)负责,其命名表由四组共84个名字组成,早期是以西方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除了Q、U、X、Y、Z),到了1979年才开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间的顺序命名,到1990年起因加入Y、Z名字字首,令每份名单名字数目增至有23个,命名表就有92个名字。[4]在1981年之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同时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国际编号,后来交由日本气象厅负责。[5]在该段时期的热带气旋都非正式地采用这些名字,有关亚洲国家气象部门以及其辖区内的天气报告是否使用这些台风名称,则由他们自行决定,当中有些名字因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被美方自行除名和替换。[6]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1995年因应“基地关闭与重整法案”开始撤离关岛,于是有部分亚洲国家代表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中,以此为理由,提出改革台风命名表的建议,以彰显亚洲各地区特色。台风委员会接纳此建议,并着手制订新命名表。[7]所以自2000年开始,这份命名表改由台风委员会制订,再交由日本气象厅为所有在此之后生成、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命名。命名表由五份名单组成,总共有140个名字,每份名单分别由14个台风委员会委员国各提供两个名字,名字会由所提供国家的英文国名顺序使用,当用完140个名字之后,就会回到首个重新开始。[8]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1972年12月8日前名为菲律宾气象局)则于1963年始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为所有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名单每四年循环再用。[9]
Remove ads
现时,当某个热带气旋在某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受影响的地区可提出要求将有关名字除去,不再被使用。为该热带气旋起名的国家会向台风委员会再提出一个名字作为替补;当台风委员会批准此新名字,就会交由日本气象厅进行替换工作。各地区的名字来源也有不同,例如中国大陆和香港会举行命名比赛让公众提名,再选出若干优胜名字,提交台风委员会确认选择其中一个名字。[10][11]
此外,有部分名字基于不同原因而被除名。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中,泰国提供的“翰文”(Hanuman)受到印度气象局以宗教因素(其英文拼音为印度教神祇)为由反对,最终在未被使用下由“莫拉克”替代;美国提供的“库都”(Kodo)也因为在密克罗尼西亚发音上带有不雅成分,于是改名为“艾利”。[12]2001年,热带风暴画眉因成为当时最接近赤道生成的热带气旋而被除名(然而该纪录于2004年被气旋阿耆尼打破)。[13]2005年,香港天文台在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以没有地方代表性为由要求将“欣欣”和“婷婷”除名,原先计划以市民提名的“太极”和“木棉”取代它们,但台风委员会以在其他语言有负面意思为由不批准,故分别改以“白海豚”和“狮子山”取代。[10][12]2007年,由于“彩蝶”音似阿拉伯文之“先知”词汇(阿拉伯语:نبي,罗马化:Nabi),为避免有宗教观点冲突而除名。[14][15]2014年,由于“清松”(Sonamu)音似“Tsunami”(海啸),造成马来西亚沿海居民恐慌而除名。[16]2012 年,“韦森特”与东北太平洋飓风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因此除名。[17]2022年的“马勒卡”则因为在希腊文中有色情的不雅意味、2024年的“飞燕”(Jebi)则因为在克罗地亚文中有负面意思被英国气象局要求除名。除了上述十个名字,其余均是因为在某地区造成严重影响而被替换的。[12]另外,有九个名字曾更换英文拼写:[12]
Remove ads
20世纪除名名称
列表内名单会列出其巅峰强度,最高持续风速是以一分钟平均风速来计算;而有关风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以当年美元计算。另外,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热带气旋等级的定义,此列表中会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级别的热带气旋:
- 青蓝色背景代表热带风暴,一分钟平均风速为63-118公里/小时,包括日本气象厅定义下的强热带风暴。
- 淡黄色背景代表一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为119-153公里/小时。
- 黄色背景代表二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为154-177公里/小时。
- 淡橙色背景代表三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为178-208公里/小时。
- 红色背景代表四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为209-251公里/小时。
- 紫色背景代表五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为252公里/小时或以上。
请注意于1974年除名的“贝丝”(Bess)在1979年命名表改革中再次被加入,但于1982年因超级台风贝丝严重影响日本而再次被取代。而1960年的欧菲莉因其行进距离之长(行进距离约5,000哩(8,047千米))而遭替换。[18]
21世纪除名名称
列表内名单会列出其巅峰强度,最高持续风速是以十分钟平均风速来计算;而有关风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以当年美元计算。另外,据日本气象厅对热带气旋等级的定义,此列表中会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级别的热带气旋:
- 青色背景代表热带风暴,十分钟平均风速为63-87公里/小时。
- 淡绿色背景代表强热带风暴,十分钟平均风速为88-117公里/小时。
- 黄色背景代表台风,十分钟平均风速为118-156公里/小时。
- 红色背景代表强烈台风,十分钟平均风速为156-193公里/小时。
- 紫色背景代表猛烈台风,十分钟平均风速为194公里/小时或以上。
另外,菲律宾和越南的气象部门名称全称过长。为免影响排版,在“提出除名机构”一栏会使用官方简称以代表这两家气象机构:“PAGASA”即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务管理局;“NCHMF”即越南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参看
注释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