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黎魅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黎魅影》(法语:Un monstre à Paris)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国音乐喜剧动画电影,由碧柏·波杰林执导,卢·贝松制作,剧本由波杰林与史蒂凡·凯拉基恩(Stéphane Kazandjian)共同撰写,并由欧罗巴影业发行。主要配音演员包括西恩·蓝侬、凡妮莎·帕拉迪丝、亚当·戈德堡、丹尼·休斯顿、玛德琳·玆马、马修·杰兹(Matthew Géczy)、杰·哈林顿、凯瑟琳·奥哈拉与鲍勃·巴拉班等人。
本片的情节元素大量取材自加斯东·勒诺特小说《歌剧魅影》。电影于2011年10月12日上映。制作单位还包括 Bibo Films、法国电视三台、Walking The Dog、uFilm、uFund、Canal+、法国电视台、CinéCinéma、比利时联邦政府税务减免基金以及Umedia。音乐由马修·舍迪、西恩·蓝侬与帕特里斯·雷松(Patrice Renson)共同创作。[4]
Remove ads
剧情
1910年巴黎水灾之际,个性害羞的放映员埃米尔与好友劳尔前往植物园送货。因园中教授不在,由一只名叫查尔斯的长鼻猴代为看管。劳尔在园内试验两种药剂:“声音原子化剂”(Atomize-a-Tune)可让人唱出歌剧般的嗓音;“超级肥料”(Super Fertilizer)则能使植物迅速生长。两剂意外混合后发生爆炸,一只巨大怪物自实验室逃脱,并在巴黎市区引发骚动。
露西儿是夜总会“珍禽俱乐部”(L'Oiseau Rare)的卡巴莱歌手,正受到姑妈卡洛塔夫人的压力,被迫考虑嫁给富有的警察局长兼市长候选人维克多·梅诺特。怪物现身后,梅诺特展开调查,指派副手派特)领导行动。某夜,露西尔在意外中与怪物正面相遇,虽一开始惊恐万分,却很快发现牠不仅无害,还拥有动人的嗓音。她为牠取名为“佛朗克”(Francœur),并将其藏匿于自己的化妆间中。
梅诺特虽查知埃米尔与劳尔与爆炸事件有关,却未予追究,反而颁发荣誉勋章表扬二人,并邀请他们参加露西尔的下一场演出。当晚,佛朗克化装成人与露西尔合唱一曲打动全场观众。演出结束后,露西尔向埃米尔与劳尔坦白佛朗克的真实身份。隔日,梅诺特在公开场合声称将亲自出马,捕杀这只“怪物”。为保护佛朗克,露西尔设计了一场“假死”戏码,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典礼中让牠假死脱身。不料计划失败,众人只得带着佛朗克在巴黎街头展开一场惊险逃亡。最终,一行人与梅诺特在埃菲尔铁塔展开对峙。梅诺特开枪后,佛朗克突然消失,众人误以为牠已中弹身亡。梅诺特的疯狂行为激怒内政部长,派特受命将其逮捕入狱。
当晚,露西尔惊喜发现佛朗克并未死去,只是恢复了原本跳蚤的体型。教授随后回到实验室,利用改良配方让牠再度变回人形。最终露西儿与劳尔解开年少时的误会,终成眷属。在片尾的中段彩蛋中,众人将葵花籽撒入河中,洪水退去后,巨大向日葵在巴黎街头绽放。而在最后的片尾彩蛋中,被捕的侍者阿尔贝与狱友高声合唱,囚禁其中的梅诺特则试图挣脱束缚,对歌声感到极度烦躁。
Remove ads
配音员
Remove ads
制作过程

导演碧柏·波杰林早在1993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Bibo Films时,就开始构思《巴黎魅影》的故事。当时该工作室主要制作电视动画与广告影片,但直到他1997年至2005年在美国梦工厂动画工作结束后,才于2005年正式启动本片的制作计划。[5]
波杰林希望拍出一部介于好莱坞商业大片与作者电影之间的动画长片,并以法国的Bibo Films为制作基地。[5]他首先确定故事背景为巴黎,时代设定为20世纪初,并为此搜集大量资料。他也很早确立了将电影拍成音乐剧风格的方向,以及核心角色设定一只内心温柔的怪物。[5]2005年8月,波杰林完成第一版剧情大纲,随后与编剧斯蒂凡·卡赞吉昂(Stéphane Kazandjian)共同修订,两人于2006年夏季完成可供制作的剧本初稿。[5]2005年10月起,波杰林联系歌手马修·舍迪,邀请他为本片创作歌曲;不久后又邀请凡妮莎·帕拉迪丝加入,两位艺人一同合作完成歌曲创作与录制工作。[5]
团队随后投入长达一年半的视觉开发阶段,包括角色、场景、道具及色彩氛围的设计。[5]贝尔热隆表示,他在角色造型上主要受漫画家安德烈·弗朗坎的影响,色彩与场景灵感则来自印象派画家如阿尔弗雷德·西斯莱。[6]片中怪物与女歌手露西尔(Lucille)的外型与动作则参考了配音演员马修·谢迪与凡妮莎·帕拉迪丝本人的风格。[6]打造一个令人亲切的怪物形象十分挑战,其最终造型融合多位创作者的灵感:例如跳蚤般的身形来自一位设计师,而披风则是贝尔热隆参考阿里斯蒂德·布吕昂在夜总会舞台的服装设计。[6]
同时,电影积极寻找资金。《巴黎魅影》制作预算高达2800万欧元,对法国动画而言是一笔相当庞大的经费,募资过程相当艰难。[5]贝尔热隆甚至曾被迫暂停制作长达九个月,所幸他在梦工厂动画的经验成为一大助力。[5]电影最终于2009年初正式开拍,制作持续至2010年8月底结束。[5]《巴黎魅影》是2010年制作成本第三高的法国电影。[7]
为配合共同制作方欧罗巴影业的发行需求,英语配音在动画制作前即已完成,有助电影拓展英语市场。贝尔热隆亲自监督配音演员的选角与录音,录音地点设在洛杉矶。[5]法语配音则在动画完成后录制。[5]在所有配音员中,帕拉迪丝是唯一同时担任英语与法语配音的成员。
动画制作在位于蒙特勒伊的Bibo Films新设动画工作室进行,动员约140位制作人员。[5]故事分镜经历多次修改,定稿后剪辑过程严格遵循,以避免浪费已完成的场景。[5]3D动画主要使用XSI软件,并搭配为本片量身打造的多款插件。[5]电影最终由欧罗巴影业负责发行。[5]
配乐
本片的原声带由马修·舍迪作曲,专辑由巴克莱唱片公司(Barclay)发行,共收录22首曲目。其中包括由舍迪与凡妮莎·帕拉迪丝合唱的〈塞纳河与我〉,该曲亦另行发行为单曲。
曲目列表如下:
Remove ads
发行
《巴黎魅影》(于2011年10月12日在法国上映。首周在全国617个戏院发行,吸引观众人次达30万502人;其中在巴黎地区于18个戏院上映,观影人次为2655人,为当周巴黎地区第二佳首映成绩,仅次于《大艺术家》[8]。
第二周观影人次上升至42万4812人,累计达75万5314人次;第三周更达50万6217人次,总观影人数突破百万,累计为126万1531人次。第四周再增加14万8072人次,使单月累计达140万9603人次[9]。接下来三周(11月底至12月初),周观影人次依序为11万3831人、5万2688人与2万2126人,最终累计观影人次为163万9161人次。
评价
法国媒体对本片的评价大多偏向正面,但意见分布从普通到极好不等。根据AlloCiné于2014年8月的统计,《巴黎魅影》获得来自18家媒体的评分,平均为满分5分中的3.4分;其中仅《[20分钟报》给予满分5分,另有6家给4分,10家给3分[10]。《20分钟报》形容本片为“一部充满魅力与音乐的诗意小珍品”,并盛赞其营造出“幽默与创意交织的奇幻世界”[11]。
《Le Figaroscope》的 Emmanuèle Frois 亦撰写正面评论,认为故事原创性高,并高度评价舍迪创作的音乐与其营造出的诗意氛围,尤其赞赏他与帕拉迪丝搭档演唱的效果;她唯一的遗憾在于歌曲数量偏少[12]。《十字架报》的Corinne Renou-Nativel 同样给予高度评价,赞扬本片的视觉风格、精致对白与节奏明快的剧情。她总结道:“影片的幽默笔触、画面清新、马修·舍迪与凡妮莎·帕拉迪丝所构筑的迷人组合,以及片中弥漫的诗意,使这部作品成为一场适合所有观众的美好观影体验”[13]。
《新观察家》的电视副刊《TéléCinéObs》中,评论家泽维尔·莱赫普尔则给出4星中的2星。他认为电影“充满视觉创意、幽默与诗意”,并称赞其世界观与配乐,但批评最终高潮场面“不够壮观,未达应有水准”[14]。
《世界报》的Thomas Sotinel则指出剧情“古怪且逻辑薄弱”,并认为本片虽具备激发观众“奇幻渴望”的潜力,却经常未能真正实现。他亦提及与美国大型动画相比,本片的资金明显不足[15]。
在较为保留的评价中,《观点》的Florence Colombani肯定导演波杰林具备良好美学品味,特别是在开场段落表现亮眼,亦赞赏电影“传达给年轻观众的人道主义讯息”。不过她也认为故事“略显单薄”,并指出电影“缺乏足够的戏剧结构,难以完全抓住观众注意力”[16]。
《西法兰西报》的评论也给予2星评价,批评电影只是“老掉牙主题的又一次变奏”,过于迎合好莱坞叙事套路,未能充分展现其“法式风格”,导致整体“过于保守与格式化”;不过仍肯定本片的原声音乐品质[17]。
Remove ads
英国于2012年1月上映,媒体普遍给予不错评价。根据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汇总的22篇评论文章,86%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18]。
《卫报》的影评人Peter Bradshaw给予本片三颗星(满分五颗),他写道:“本片有些许维克多·雨果笔下《钟楼怪人》的影子,也带点《金刚》的元素,但同时拥有其独特的古怪风格:是一部不错的儿童电影”[19]。
负面评论则主要集中于剧情上的薄弱与老套。《每日邮报》的Chris Tookey肯定电影的歌曲与视觉风格,但批评其剧情“老掉牙”(原文以法语 "vieux chapeau" 表示),笑点稀少,反派角色也令人失望[20]。
奖项与提名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