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庶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庶妃是中国古代后宫中低级嫔妃的一种称谓,但除清初以外,庶妃只是统称,而非正式位号。后宫品轶,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清朝以前
隋唐时期设内廷主位,嫔,婕妤,美人,才人,自嫔以下即是庶妃。才人之下为秀女,不被列为皇室宗谱之内。明朝后宫在皇后以下设置皇贵妃、贵妃、妃、嫔,自嫔以下有册封位号的皇帝妾室即可视为庶妃,包括有贵人、美人、女子等称号。这些女性虽然已被承认为妃嫔,并非一般宫人身份,但不单独安排宫殿居住,不举行册封典礼,待遇较举行正式册封典礼的妃嫔低。她们如非为皇帝殉葬而死,死后只能用火焚烧[1]。被成化帝废黜为庶人的皇后吴氏,就因为没有了妃嫔的身份,死后几乎被焚尸[2]。只有获得嫔位甚至妃位的认可追赠,方可得到皇室妃嫔的丧葬祭奠礼仪,如嘉靖帝杨常嫔、万历帝王僖妃等,家眷也能得到作为外戚的官爵赏赐。
清朝初年
清兵入关前,后金后宫体制并未完备。和明朝后宫奉行的嫡庶分明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同,后金时满洲贵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贵族的诸位妻子皆称福晋,其下有多种称谓。后金后宫体制实际上由福晋制度演化而成。努尔哈赤妻子中地位较高的称“大福晋”,后世翻译为皇后。其余的福晋,即众福晋,后世称诸妃或侧妃,而庶妃则源自福晋之下的所有妾室和婢妾,包括小福晋(ajige fujin)、小妻(buya sargan)在内。根据努尔哈赤小妻塔因查的例子,晋升为小福晋就有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的权力。
皇太极称帝后,崇德年间册立五宫福晋,其中一位国君福晋,两位大福晋,两位侧福晋。中宫福晋汉语称之皇后,大福晋、侧福晋称为妃。其下则是庶妃。入关后编撰的官方文献中,所称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庶妃,其对应的满文为buya fujin[a]。
康熙朝时,宫中不再用福晋、格格称呼康熙帝的嫔御,但由于册封制度不完善,嫔御在宫中享受妃嫔待遇,无正式册封亦为常见。清兵入关后,沿袭至清朝灭亡时,清朝贵族所称的嫡福晋就如汉族的正妻,侧福晋则如汉族的良妾,其地位只较正福晋稍低,庶福晋就如汉族中的贱妾,地位低下,其地位好不了婢妾多少。按满族规定正福晋、侧福晋须经册封,而庶福晋则不需要,因此庶妃也鲜见被册封,其地位也如庶福晋一样低下。正因出身低下,清朝后宫中的庶妃能晋为皇妃者甚为罕见,其中只有顺治年间康熙帝生母佟妃晋为康妃(因康熙帝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被选为继承人,母凭子贵被破格提升。)及康熙年间皇长子胤禔生母惠妃纳喇氏(因庶妃出身,其地位乃较一般皇妃为低)二人,其余均为后代晋尊且无一人晋尊为妃。正是因为地位低微庶妃没有可能被晋尊为皇太妃,也没有皇太庶妃之封,绝大多数庶妃结果没有得到尊封,天聪朝、顺治朝所有庶妃全不获尊封,康熙朝仅有四位庶妃获世宗时晋尊为皇考贵人,高宗时再晋尊为皇祖嫔,其余一律没有被晋尊。皇太极时皇子皇女的生母多为庶妃;顺治年间六位皇女及皇子常宁、奇授等的母亲均为庶妃;康熙年间的庶妃主要有皇长女母张氏、固伦恪靖公主母郭络罗氏、和硕悫靖公主母袁氏、十一公主母王氏、十七皇女母刘氏、皇子胤禧母陈氏。
Remove ads
康熙以后
康熙帝以后,后宫制度开始完备,再也不是只有皇后、皇妃、庶妃三级,内廷主位也变成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亦如前朝般自嫔以下为庶妃,自高到低即为贵人,常在,答应。
备注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