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元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元干(1091年—1170年),字仲宗,福建路福州永福县嵩口乡月洲村(今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1],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南宋初期词人。
生平
元祐六年(1091年)生。[2]世代仕官之家。祖父张肩孟,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生有五子。[3]伯父张励,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张劝,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幼子张动[4](又名张安道、张几道)[5]即张元干父亲,进士出身,于宋徽宗祟宁年间,任邺县(今河北临漳市)知县。[6]
早岁丧母。徽宗政和初年,随父入汴京为太学上舍生,《宣政名贤题跋》中有何栗词,称张元干为“予太学同舍郎”,由此可见张元干曾为太学生,然未闻举进士。年少时,即有大志及志于学。[7]《陇头泉》云:“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坐看同辈上青云。事大谬,转头流落⋯⋯”。其时所创之诗,已广为人颂,如政和二年所创之《菩萨蛮》和《风流子》,毛晋《芦川词跋》形容“人称其长于悲愤⋯⋯又极妩秀之致”。[8]
张元干大约于政和二年间入仕。[9]据《祭祖母刘氏文》后记中称“元干获缘职事,道过墓下”,时为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可见其时张元干已出仕,时年二十九。[10]
宣和七年(1125年)任陈留县(今开封市陈留镇)县丞,与陈与义等来往唱和。[11]此时其诗广得大名,周必大于《益公题跋卷二》称他“在政和、宣和年间,已能乐府声”。[12]
宣和七年十月,金人包围汴京。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张元干任东京四壁守御使、亲征行营使李纲之僚属、兵房,积极参与抗金。九月,朝廷主和派占上风,贬抑李纲。张元干获罪至安徽淮上。后因金兵攻陷徐州、遂至湖州避难,与沈琯相识。绍兴元年辞官。[13]
绍兴八年(1139年)李纲反对向金议和被免职,罢居福建长乐。张元干同情李纲,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创作了《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以表达对李纲的支持及抗金之志。[14]同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亦上书,上书请斩主和派秦桧、王伦、孙近,遭秦桧迫害流放。绍兴十年,李纲去世,张元干作《挽少师相国公李公五首诗》悼念。
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任编管,胡铨因得罪秦桧而朝中无人与立谈,“士大夫畏罪箝舌之苦,莫敢与立谈”。[15]张元干不顾当时政局,冒政治风险,撰写《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送行,表达其对投降派之不满及对胡铨之支持。秦桧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得知此事,兴狱把张元干从福州逮捕至临安审讯,翌年初被除名削籍。[16]
Remove ads
除籍后,张元干遂至江南。绍兴二十三年起,先后于苏州、虎丘、镇江鹤林山寺、福州等地游览。绍兴二十六年曾返临安,寓居西湖,识周德友[16]。绍兴三十年,七十岁时作《上平江陈侍郎十绝》以追忆陈瓘平生言行,[17]并慨叹自绍兴元年辞官归故里已三十年,已成七十老翁,恐惧失坠。[13]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吴江等地,应陈正同之邀为陈瓘《了堂文集》编次。同年逝于平江(今苏州)。[18]宋宁宗嘉定(公元1219年),孙张钦臣刊《芦川归来集》称“芦川归葬闽之螺山”。[5]有一子张靖。
评价
张元干词集为《芦川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其词的数量以婉丽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词著称于时,存词一百八十余首,早年词肩随秦观、周邦彦,词风清丽,南渡后一变而为慷慨悲凉。此等水平足以证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词已进入成熟的意境。张元干性情开朗,虽屡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没有衰迈之态。他的词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风格略近于周邦彦。南渡以后,则多激昂慷慨之作。
张元干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宋辛弃疾等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