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悌 (东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悌(?—280年),字巨先,襄阳郡(郡治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末代丞相。
生平
张悌年轻时就很有名气[1],曾受到过诸葛恪[2]的提拔,在孙休时期曾出任屯骑校尉。[3]
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魏国大举伐蜀,当时许多吴国人都认为曹魏被司马氏掌权以来叛乱不断,已经气数将尽,这次伐蜀必会失败。张悌却认为,司马氏接连三代掌握魏国大权,已经成功地收服了人心,如今的魏国比以前更加强大,反而是蜀国已经走到了末路。魏国即使是这次伐蜀失利,回去重整军备再来征讨即可。吴国许多人都嘲笑他的想法,不久后,蜀国果然向魏国投降。[4]
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吴主孙休病逝,由孙皓继位。翌年十二月,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成为东吴的心腹大患。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吴国重臣左丞相陆凯身患重病,临死前向孙皓推荐张悌、陆喜、陆抗等人,希望孙皓予以重用。[5]几年后,张悌被升为军师。张悌身担重任之后,迎合当时的风气,扶持包庇手下,被当时的舆论所讽刺。[6]
天纪三年(279年,晋泰始五年),张悌由军师加封为丞相、山都侯,与何植、滕脩等人统管军事。[7][8]不久后,晋武帝派司马伷、王浑、杜预、王濬等率军二十余万人,兵分六路,大举伐吴。[9]天纪四年(280年,晋泰始六年)正月,王浑军向横江(今安徽省和县)进发,接连进克吴军要塞。[10]张悌奉命与丹阳太守沈莹,副军师、右将军诸葛靓,护军孙震率领精兵两三万人前往迎战。[11][12]
大军进至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北),与王浑军隔江相对。副将沈莹料定长江上游的荆州必将失守,建议张悌固守于此,以逸待劳,等待晋国水军到了后决一胜负,如果轻易出击,一旦大败,后果不堪设想。张悌则认为,如果等到晋国水军从蜀地攻过来,吴军一定军心大乱,局面将难以收拾,不如趁现在渡江决战,如果能赢便可率逆江而上,乘胜迎击由蜀地而来的晋国水军。[13]于是率军渡江西进,在杨荷桥包围了晋将张乔的七千兵马,迫使张乔投降,取得首捷。副将诸葛靓建议张悌将降军全部杀掉,免留后患,被张悌以“杀降不祥”拒绝。[14]
张悌安抚降军之后继续西进,在版桥与晋将张翰、周浚结阵对峙。沈莹率领以陷阵闻名的丹阳锐卒三次冲阵都未能攻破晋军的阵型,退兵时出现破绽,被晋将薛胜、蒋班趁机进攻,吴军阵势顿时土崩瓦解,先前的降将张乔趁乱在后方叛变,吴军因此大败,死伤惨重,张悌被晋参安东军事刘彪生擒,终与孙震、沈莹全都被俘斩,传首洛阳,仅诸葛靓逃归。[15][16][17]
吴军大败,诸葛靓和五六百名士兵撤退,经过接张悌,张悌不肯撤退并说:“且天下之存亡总有定数,岂只我一个所知道,如今何故不自取而死呢?”。流泪对诸葛靓说:“在我还是儿童的时候,是阁下的丞相提拔,我经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的照顾。今我以身为社稷殉国,又为什么要逃走呢?不用牵着我了”。诸葛靓流泪放手,走了百余步,已看到张悌被晋军所杀。[18]张悌全军覆没后,吴国再也无力回天,不久后便向晋国投降。
人物
评价
- 陆凯:“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 《吴录》:“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
- 《襄阳耆旧记·卷二》:“少有名理。”
- 周礼:“颠危国祚势难支,江左全收大将旗。张悌死忠怀食禄,为臣到此是男儿。”
- 罗贯中《三国演义》:“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已拼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
- 成海应:“张悌迎晋师战败, 诸葛靓自往牵之, 悌曰, 我作儿童时, 便为卿家丞相所拔, 常恐不得其死, 负名贤知顾, 今以身殉社稷, 复何遁耶. 遂死之. 卿家丞相, 即孔明也. 贤者知顾之重, 乃如是者, 特以诚故也. 如沈莹之策, 不得其理者也, 王濬之师遽至, 与周浚合攻之, 尤何以御之. 巨先之恐君臣俱降, 无一人死难者, 不亦烈乎. 吴录以为巨先处大任, 希合时趣, 将护左右, 淸论讥之. 此诚误矣. 巨先受任于危乱之际, 知其必败, 姑欲弥缝之耳. 岂其节若彼而乃希合时趣者哉.”(‘研经斋全集续集’ 10册, 史论, 张悌)
Remove ads
艺术形象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