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成都话
西南官話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成都话是指居住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内的成都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语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广义的来说,成都话也可以指成都市所辖各区县所有成都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1]。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因而成都话对周边地区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西南官话和四川话的代表性方言之一,也是川剧中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派的标准音。
语音概述
成都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拥有官话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
- 古全浊声母清化。“从”和“虫”,“知”和“资”,“诗”和“私”,每对字的声母发音在成都话中没有区别。
- 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比如“衣”、“移”的读音便不同。
- 辅音韵尾少,入声消失,没有[p], [t], [k] 和[m]。 只有[n], [ŋ]两个鼻辅音韵尾。
成都话也拥有四川话的许多共同特征:
- 没有[ʈʂ], [ʈʂʰ], [ʂ], [ʐ]等翘舌音的声母,全部归于平舌。比如,“字”和“制”同音。[ʐ]则变为新增的[z]。
- 增加了舌面鼻音[ɲ]、舌根鼻音[ŋ];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舌尖塞音(辅音是鼻音,但是搭配的非鼻韵不会鼻音化),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或者说合并为其中一种),比如“挪”和“落”在成都话中读音一样(特别地,成都话在 [i]、[y]前要分,会变为舌面鼻音[ɲ],比如“力”和“泥”、“吕”和“女”)。
- 不区分[ən]和[ɤŋ],[in]和[iŋ]这两对韵母。比如,“森”和“僧”、“因”和“英”同音。唇辅音后的[ɤŋ]读[ʊŋ]),如“梦”读[mʊŋ],“翁”亦读[ʊŋ]。
- [xu]、[fu]不分,普通话中读[xu]的字均读作/fu/,“呼”“肤”同音(但是仅适用于单韵母u,有韵腹仍读[xu]+韵腹韵尾)。普通话中的wu[u]读/vu/,如“五”(同样仅适用于单韵母u,有韵腹仍读[u]+韵腹韵尾)。
- 更准确地说,成都话中单韵母/u/的发音很接近[v]本身,圆唇程度远低于普通话,由[v]或[f]到/u/之间几乎没有唇型变化。
- 无单音韵母[ɤ],有单音韵母[o]。无合口呼韵母[uo],有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口呼复韵母[ue]、齐齿呼复韵母[io]音等。
- 成都话儿化音节的词数量不少,但语音类型不多,总共只有四类,/ɚ/(凉粉儿)、/uɚ/(饭碗儿)、/iɚ/(抽签儿)、/yɚ/(公园儿)。
成都话独有的特征:
- an韵母读作[æ̃]。比如“安”、“谈”。(这只是现在年轻人口语中的变化,并非地道的成都方言,这一变化导致成都人[æ][æn]不分。可能是受到南路话的影响。[来源请求]
Remove ads
从音韵角度描述的语音特点
以1940年调查概括为准,IPA为宽式音位符号。特点皆与省内各点相比,被强调者为异乎国语者。
Remove ads
不分阴阳去:士=四=事;入声普遍归阳平:七=齐
1941音系
记音人董同龢,受访二人履历皆是:四川大学学生(其教师亦讲本地话),岁数各23、24,幼时在本地读中小学,原籍成都城内,未曾学国语,不能说别处话。[2]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五度调值各是45, 21, 42, 24。 与国语相同: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不同:入派阳平。
声调与变调
成都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分别为45, 21, 42, 13。在单读一个字时,音调遵循以上所列。但在词汇与语句中连读时,会有一定规律的变调。
- 一个阴平字之前一个字读阴平时,本字变调为55。
- 一个阳平字之后有任何字时,本字变调为22。
- 一个上声字之后有任何字时,本字变调为44。
词汇及语法
普通话引起的变化
20世纪中、前期成都居住人口相对稳定,因而在1920年代至1970年代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成都话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1980年代之后,随着成都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都和中国除四川、重庆外其它地区交流急剧增多。同时中国政府推广普通话日见成效,广播、电视等媒体极少使用成都话,学校都统一使用普通话教学。受普通话的影响,成都话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语音开始经历一个明显变化的时期,而且可以预见,这个变化会一直持续下去。
向普通话的语音靠拢是成都话语音变动的主要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推广普通话,特别是大力加强中、小学校普通话教学。同时,由于辞书统一使用普通话注音,使得成都话中某些与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发音被认为是错误的,例如“反省(成都话:/sən3/)”、“翅(成都话:/tsɿ4/)膀”等。
一般来说,成都话中书面语语音变化较口语更为明显,相对来说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越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泽”、“燥”、“荣”等字),而口语中使用频率越高的此则越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晨”、“硬”、“咸”等字),这也造成了一些字在成都话中拥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发音。
另外,如果一个字在成都话中被归入一类读音,而在普通话中这类读音的字被归入一类读音,而这个字被单独归入另一类读音,则这个字的读音更容易发生变化。同时,如果在成都话中一类读音的字,在普通话中被归入一类读音,但这类字中较多的字的读音发生变化,那么这一类字的读音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成都话发生语音变化的字中,有些字的新读音已经广泛使用,取代原有读音已成定局,如“籍”、“积”、“及”等字(原读:/tɕie2/;变读:/tɕi2/);更多字则主要在年轻人中使用,且同一个人有时会使用原读音,有时会使用变读音。另外,成都话的语音变动有逆转的趋势,中年人的发音相对稳定,能够使部分原本使用变读音的人转而使用原读音。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